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精彩美剧是怎样炼成的


  美剧之所以好看,是因为有一套模式化、市场化的编剧体系。
  Lady Gaga在《绯闻女孩》中小试身手以后,这位表演欲超强的个性天后就一直蠢蠢欲动。有消息称她最近正在与《CSI:迈阿密》剧组联系,希望能在这部美剧中出演一个角色。这下CSI又有看点了——雷帝出场,再加上3分钟一个高潮,5分钟一个悬念,8分钟悬念需要破解……,CSI的编剧绝对有本事把名人装进去,让故事顺理成章,还不失精彩。
  通常人们说电影看导演,话剧看演员,电视剧看编剧。因为最能显示演员功力的是话剧,同样的《茶馆》,我们非得看人艺的。而电影是大投资,更多是看导演如何把各种资源调配运用,发挥最大效果,演员的表演很多可以靠辅助方法再增进。电视剧则主要靠编剧写本子。因此在电影越来越科技化的今天,电视剧倒是出了不少更贴近生活、也更刻画人性的佳作。美剧的风靡,靠的就是编剧。
  编剧中心制
  美剧是典型的编剧中心制。这个中心的名号叫Creator,基本上是主编剧,他出主意,写出最开始的一些集,然后推销出去,如果有制片公司愿意做,手下再弄个写作班子。连续剧的导演可以有很多人轮换,演员也有离开的,只有Creator不会变。
  Creator有些也身兼总制片,执行制片和导演可以每季不同,甚至每集不同。演员下季不签约了,编剧就可以把这个人物去掉,换个新角色出现。如果预计演员以后可能还回来,可以写他搬到别地去了,如《急救室》里的医生,过两年他回来,又编他搬回来了。如果演员肯定不演了,也可以把他编"死",如《纽约警察》中一主角—–然后派来一新警察。
  而这些编剧之所以是中心,是因为他们就是这个剧集内容的核心专家,只有他们才能写出第一手的、鲜活的东西。
  美国黄金时间电视正剧之王当数女影星米歇尔·菲佛的老公David E.Kelley。此人是几档流行连续剧的写手、策划、制片。反映女律师恋爱生活的《Ally McBeal》——首季每集都是他自己写;同时他又写了一个更严肃些的关于犯罪辩护律师事务所的电视剧《The Practice》,被誉为重新"发明"了法律剧。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美国电视剧戏剧类都多以某个职业为背景,很多贴近日常生活。
  Kelley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出了法学院就被波士顿一家著名律师事务所录取,所以有真正的法律背景。此人极为多产,得奖无数,他的剧本关心法律案件中的道德冲突,就是我们讲的那种"人文关怀"。在美国,法律是人人身边之事,所以无论电影电视以法律为背景的题材都有很多,所谓"法庭戏"(Courtroom Drama)。美国人爱看法庭戏,律师出身的人一般文字能力又强,从入学那天起就是整天看案子,所以律师出身的畅销书作家不少。
  还有医生。像《急救室》的Creator是《侏罗纪公园》畅销书作者Michael Crichton,他是哈佛医学院出身,被称为"技术恐怖小说"的创始者。《急救室》则是结合他的医生背景做出来的剧,也是美国几部受好评的正剧之一。有了这些专家编剧,就能够打造出更多夯实的、带有行业性质的剧本,而不是纯粹家长里短。这样的剧集,挖掘不同行业和职业中不为人知的细节,反而更加能够吸引观众 。
  电影特技越来越发达,很多商业电影越来越注重动作和特技,编剧方面刻画人性、职业特征和生活百态等反而不如电视剧来得有趣深刻,所以近年来批评界也都承认如今很多好戏都来自电视剧。这也是中国碟迷中美剧流行的原因吧。
  2.0版本的剧本创作
  美剧播出方式也和国产剧不同。边拍边播,一周只播一集,是其主要模式。这样能够时刻绑着观众走,绑着收视走,而不是孤芳自赏或闭门造车。
  美剧不是一开始就拍全部,而是有了个新主意,先拍几集试播片,电视台买了试播片播出后看观众反应。如果受欢迎、有潜力,就继续投资拍;如果收视不行就此打住。这种做法无疑降低了投资风险,也照顾了观众口味。比我们这里一拍就是几十集,然后才开卖的做法要好得多。
  美剧的剧本大纲也是经过千挑万选的——300多个提案里面通常有10个会被采纳,而最终只有3个被播出。首播集通常由一群资深观众组成的"焦点陪审团"先看,一旦审核不通过,就放弃拍摄。观众的意见,往往能决定一切,编剧全部要听观众的。比如在《越狱》中,女主角就这样"死而复生"了。
  《老友记》的导演Roger S.Christansen透露,《老友记》在拍前会不停彩排,还在编剧面前表演。"这样编剧就可以在彩排后重新考虑改编或者改写。其实有5台摄像机同时在拍,把彩排拍下来,我们有机会来看到底哪些地方要改变。最后整个制作工作室花一天的时间最后调整。"《老友记》十分看重观众反应,"我们在拍摄中,编剧和观众都会在现场。如果观众笑了就保留,不笑会修改。试播中听取观众反馈,通过参与来完成《老友记》。"
  光有观众的意见当然还不够,还要靠编剧把它们装进特定的模具里,到流水线上走一遭,剧本就出来了。一般Creator组织编剧团队,每人有不同分工。有的负责设计情节;有的负责设计对白;有的写分场大纲;有的写分镜头脚本。为了保证不犯常识性错误,往往还有专业知识方面的剧本医生,最后再由Creator统一修改润色。《盾牌》的Creator肖恩莱恩组建了20个人的编剧团队。《24小时》动用了16位编剧、10位导演、6位执行制片。
  另外,不同的剧本怎么写,模具很重要。电视台每8分钟就会暂停剧情插播一次广告,于是一集电视剧被迫被分割为前情提要、4幕主戏,有时还附加一个尾声。编剧把每一幕主戏中最大的戏剧冲突都设置在广告前,并把悬念解决掉。不然,观众因广告时间离开再回来,要继续剧情,还得在脑海中重新复习前面的情节,会影响剧情观赏的流畅性。
  为了保证广告后观众还在,新的矛盾冲突必须是渐进式的。新矛盾的铺垫时间要保证观众即使延误了返回观看的时间,也不会损失重要信息。 拖延、反转、不完全答案等手法阻断情节,这些悬念都能激发观众观看下一集甚至下一季的欲望。
  另外,塑造一群而非单一的主人公形象,这让剧集结构具有开放性,能让编剧频繁地加入新人物、新剧情,制造新矛盾,使得每一集电视剧能相对完整独立。雷帝和贝嫂进入《绯闻女孩》,就得益于这样的剧本特征。
  要是一个人写,总会有江郎才尽的时候。观众意见加上固有模具,只要来料加工,产品就出来了。虽然有的时候在格式上稍微会觉得缺乏新意,但是好在能够保证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让更多的人分享智慧,这是2.0版本的剧本创作。
  效益最高化
  明星要价高,是中国电视剧行业的苦衷。在中国拍电视剧类似"劳工活",周期长,工时长,休息时间短。而美剧却已经规范化到了类似"白领活",所以好多有了家庭的女明星不愿意四处跑的,反而容易回头拍电视剧。之所以形成这种工作模式,跟编剧方法也分不开。
  美剧很多都是在一固定内景,像《迷失》那种荒岛剧情也固定在夏威夷一地。每天定点开工收工,而且情景喜剧更是一周拍一集,非常定时定点。周一周二演员排练,排练中出现的问题向编剧提出,编剧周三拿出修改版,周四再彩排,周五在观众面前录影。很多电视剧的片场就在洛杉矶或纽约,不用出外景,加上流程如此固定化,演员可不是像白领一样上下班。
  美国连续剧不是特别注重总体剧情,而是有一个大线索,通过设置人物关系,特定背景,每集可以独立成章,都像一出小戏。在这一集里要有起承转合,人物刻画,表现一个主题。举个例子,有一次我看写大学生生活的连续剧《Felicity》,那一集是写感恩节,放映时也在感恩节前后。一顿感恩节晚餐聚集了一群各种各样的人,很温馨。这集的主题是"家"这个概念在现代生活里是怎样的,城市里的人际关系等等。很多时候美剧的感觉是不需要太多上下文,就可以被这一集的故事吸引,像看了一出小话剧。
  这种剧很灵活。演员怀孕了,戏里也可以怀孕;演员去约会了,还可以找名演员来客串一集演其约会对象。这样不但大大节约了长时间占用演员档期的成本,还能够不断实现不同类别人的演员梦。很多中年女演员更是鉴于动作戏没有演技发挥余地,而比较喜欢回到荧屏前。像《绝望主妇》、《欲望都市》这种戏都成了熟女演员爆红的渠道。
  目前我们国内电视剧明星的片酬节节上涨,据说报价达30万元-40万元一集,因为国内电视台购买电视剧主要看明星,有明星的剧集才容易卖出去,听起来实在是荒唐。我们显然认脸不认剧。再看看美国的编剧流程,大致也就明白了,人家是有系统,有流程,谁来谁走都照样演,每个人都只是这个商业机器里的螺丝钉。(商业价值)
网站目录投稿:怀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