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马化腾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推荐语:马化腾自称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他也是一个善于控制自己的好奇心的人,同时他又能让自己的兴趣在无尽的可能性里得到延伸,他可以算得上是中国首屈一指的"邮件狂人",这些都是吴晓波新书《腾讯传》中的马化腾,一起来认识一下吧 。
  "微微的晨光还照不亮太远的路"
  2011年11月,在马化腾的帮助下,我开始使用微信。我发现,他是一个非常"吝啬"乃至单调的"微信朋友",每个月,他发送的消息从来没有超过10条,而内容几乎都是对腾讯新业务的极其简洁的推介和评点,如"首个大型实验真人秀,很大的挑战"、"已买,准备体验延误红包"、"滴滴再战江湖,新品类滴滴快车,支持一把"、"程序响应太慢了,要优化"……
  18年来,他由一个连前同事都不太记得名字的普通程序员,成为中国互联网不可替代的领导者和最富有的人之一。不过,他的生活状态似乎没有太多变化,他仍然不喜交际,专注于每一个新产品,他的部下们仍然会在午夜时分收到他对某个细节的挑剔和建议。
  这是一个善于控制自己的好奇心的人,而同时,他又能让自己的兴趣在无尽的可能性里得到延伸,在这个意义上,他还是那个喜欢趴在望远镜前眺望无垠星空的南方科技青年。
  2016年10月22日,在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的一次对话中,马化腾再次谈及少年时的天文爱好:"看看星空,会觉得自己很渺小,可能我们在宇宙中从来就是一个偶然。所以,无论什么事情,仔细想一想,都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这能帮助自己在遇到挫折时稳定心态,想得更开。"
  近年来,他唯一增加的社会活动是参加公益慈善,他发起了一个为先天性心脏病儿童募捐的活动,成为壹基金理事、大自然保护协会的中国理事,还参与发起桃花源基金会。在这些场合,他与马云常常同席互动,外界所有关于他们的恩怨似乎都是流言。
  这是一个不完美的商业故事,就好像我们从来没有看到过完美的人生一样,它充满了青春的残酷气息,像一个朝着自己的目标呼啸狂奔的少年,外表顽强不羁,内心却有着无所不在的恐惧——从诞生到我写作这部作品,它才18岁。
  中国互联网的成功与改革开放非常类似,是实用主义者的胜利。与他们的美国同行相比,中国人也许没有发明革命性的互联网技术,但是他们在商业模式和用户体验上的努力却是卓越的,这也是所谓的美国式优势与中国式优势的生动展现:美国人发明了推动进步的技术,而中国人找到了盈利的方法论。就更广泛的意义而言,中国互联网人对其他领域——制造业、零售服务业、传媒业以及金融业的渗透更加深刻,而这才刚刚开始。
  在一次交流中,马化腾很感慨地讲过一段话,他说:"不管已经出现了多少大公司,人类依然处在互联网时代的黎明时分,微微的晨光还照不亮太远的路。互联网真是个神奇的东西,在它的推动下,整个人类社会都变成了一个妙趣无穷的实验室。我们这一代人,每个人都是这个伟大实验的设计师和参与者,这个实验值得我们屏气凝神,心怀敬畏,全情投入。"
  从2013年开始,与马化腾一起创办腾讯的几个老同学相继从一线退下。
  2013年,陈一丹卸任首席行政官(CAO),转而出任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荣誉理事长。在他的主导下,腾讯发挥社交平台的优势,在慈善公益事业上屡屡有让人赞叹的活动。
  2015年9月,公益慈善基金会发起中国首个互联网公益日——"99公益日",在短短57小时18分里募集1亿元的善款。同时,陈一丹投资于教育,2015年6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将武汉学院剥离,经教育部批准,转设为一家独立的民办本科大学,陈一丹首期投入20亿元。
  2014年9月,张志东辞去首席技术官(CTO)的职务退休,此后,他的身份是腾讯学院的一位讲师。在内部邮件中,马化腾深情地写道:"比技术本身更为重要的是,Tony是公司用户价值观的最坚持的践行人。在总办会议上,Tony是最能站在用户角度毫不妥协的人,始终保持着这份‘固执’。Tony这份坚持,也融入了公司的强用户导向的理念基因。"
  记得是2012年的夏天,尚未退休的张志东在他的办公室里接受我的访谈,在我们交谈的高窗下,便是被一片绿意环绕的深圳大学,从那里的一位青葱懵懂学生到中国互联网界最有权势的人之一,他和马化腾被时代的潮流所裹挟,一路跌撞前行,演绎了一段无可复制的精彩人生。
  访谈结束后,张志东送我到电梯口。电梯门开了,他突然喃喃自语说:"如果哪天腾讯遇到了更大的挑战,也许就是新的一天开始了。"
  我还没有回应,电梯门就缓缓地关上了,我只来得及看到他硕壮的身影。
  "他就是一个邮件狂人"
  虚拟的互联网世界,与真实世界并无二致,尽管它总是呈现出混乱无序的景象,却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结构,其中充满了创造、惊奇、自由与潜力。正如巴赫金所揭示的,这样的世界具有"不可终结性",它的持续演化,一方面仰仗自由创造,另一方面又依赖适当节制。在这样的生态环境中,对趋势与细节的掌控是同样重要的两种能力。
  马化腾自称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他用以推动迭代进化的办法,就是亲自参与几乎所有的产品研发,然后用发邮件的方式下"指导棋",他可以算得上是中国首屈一指的"邮件狂人"。
  所有接受我访谈的腾讯人都对马化腾的"发邮神功"表示惊奇,甚至觉得不可思议。腾讯以产品线超长著称,但是马化腾几乎能关注到所有迭代的细节。
  曾主持QQ空间开发的郑志昊告诉我,马化腾与他的团队的邮件往来起码超过2000份;2007年,张小龙主刀QQ邮箱的改版,这在当时的腾讯体系内是一个非常边缘的产品,而马化腾在一年半的时间里,与他的团队来往了1300多份邮件。
  一位程序员对我讲述过这样的经历:有一次,他做了一个PPT,后半夜两点钟发给了马化腾,本想洗洗睡了,没料到过了20多分钟,马化腾就发回了修改建议。曾主管QQ会员业务的顾思斌回忆说,马化腾对页面的字体、字节、大小、色彩等都非常敏感,有一次,他收到一份邮件,马化腾指出两个字之间的间距好像有问题。
  有一个在腾讯人中流传甚广的段子是:一天早上来到公司,发现Pony(马化腾英文名)凌晨4点半发的邮件,总裁很快回了邮件,副总裁10点半回,几个总经理12点回复了讨论结论,到下午3点,技术方案已经有了,晚上10点,产品经理发出了该项目的详细排期,总共用时18个小时。张志东因此认为:"腾讯的产品迭代就是一个被马化腾的邮件推着走的过程。"
  通过这些事例可以看出,如果没有对用户需求的深入洞悉,也就没有快速的产品完善反应。亨利·福特曾经说:"成功的秘诀,在于把自己的脚放入他人的鞋子里,进而用他人的角度来考虑事物,服务就是这样的精神,站在客人的立场去看整个世界。"看来,从客户的角度思考商业,是一个公开的秘密。
  我曾请教马化腾:"那么多的产品,你是如何做到了如指掌的?"
  他的回答好像并没有什么特殊:
  其一,像普通用户一样,每天轮着使用每一个产品。
  "发现产品的不足,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天天用你的产品。产品经理只有更敏感才能找出产品的不足之处。我经常感到很奇怪,有的产品经理说找不出问题。我相信,如果产品上线的时候产品经理能坚持使用三个月,一定会发现不少问题。
  而问题是有限的,一天发现一个,解决掉,你就会慢慢逼近那个‘很有口碑’的点。不要因为工作没有技术含量就不去做,很多好的产品都是靠这个方法做出来的。我们的领导不仅仅要安排下面的人去做,一定要自己做。这些都不难,关键要坚持,心里一定要想着‘这个周末不试,肯定出事’,直到一个产品基本成型。"
  其二,经常到各个产品论坛去"潜水",听到不同的声音和反馈。
  "从哪个地方找问题呢?论坛、博客、RSS订阅啊。高端用户不屑于去论坛提出问题,我们做产品的就要主动追出来,去查、去搜,然后主动和用户接触、解决。有些确实是用户搞错了,有些是我们自己的问题。我们的心态要很好,希望用户能找出问题我们再解决掉。
  哪怕再小的问题,解决了也是完成一件大事。有些事情做了,见效很快。要关注多个方面,经常去看看运营,比如说你的产品慢,用户不会管你的IDC(互联网数据中心)差或者其他原因,只知道你的速度慢。"虽然公司没有明文要求,但是腾讯的工程师都形成了一个习惯:每两个小时轮流监测, 回复网上出现的用户意见。
  在马化腾的推动下,腾讯形成了一个"10/100/1000法则":产品经理每个月必须做10个用户调查,关注100个用户博客,收集反馈1000个用户体验。
  用马化腾自己的话说,"这个方法看起来有些笨,但很管用"。
网站目录投稿:以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