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古诗词全解孙子兵法谋攻篇


  想阅读孙子兵法全文及翻译,在本公众号回复"孙子兵法"即可
  孙子兵法·谋攻篇
  1、【原文】:
  (一)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二)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 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三)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四)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战〕之,敌则能(战)〔分〕之,少则能(逃)〔守〕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五)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六)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七)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八) 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2、【注释】
  ① 谋攻: 用智谋攻敌取胜。
  ② 全国为上: 使敌人全国屈服是上策。全,完整。
  ③ 破国次之: 攻破敌国为次。破,击破。
  ④ 军:军队的编制单位,万人为军。这里泛指大部队。
  ⑤ 旅:军队编制单位,五百人为一旅。
  ⑥ 卒:军队编制单位,百人为卒。
  ⑦ 伍:军队编制的最低一级单位,五人为伍。
  ⑧ 上兵: 用兵的上策。
  ⑨ 伐谋: 伐敌之谋,即挫败敌人的计划,摧毁敌人的意志。
  ⑩ 伐交: 破坏敌方的联盟。
  伐兵: 在双方交战中取胜。
  橹:一种战车,车上有瞭望台。
  辒: 古代用于攻城的战车,蒙以牛皮,可容十人,木石所不能伤。
  距堙: 靠近敌城筑土丘,用以攻城。
  已:完成、完毕。
  胜:承受。
  蚁附: 驱使士卒像蚁群一样攀附攻城。
  杀:杀死,此指损失。
  拔:攻取。
  顿:疲劳、消耗。
  十:十倍于敌。
  倍:一倍于敌。
  分:分割。
  敌:势均力敌、相互匹敌。
  少:弱。
  不若: 不如。
  小敌之坚: 小敌,实力弱小的一方;坚,引申为硬拼;之,无意义。
  大敌之擒: 大敌,实力强大的一方;擒,擒获。
  辅:辅佐、辅弼。
  周:周密、周全。
  隙:缺失、不周。
  縻军: 束缚军队。縻,束缚、牵制。
  军: 上中下三军或左中右三军。
  同:共同参与。
  权:权变。
  任:职责。
  难:发难。
  乱军: 搅乱自己的军队。
  引胜: 导致敌军获胜。引,引导、导致。
  战:交战。
  众寡之用: 懂得力量多少的功用。
  同欲: 同心协力、同仇敌忾。
  虞:事先准备。
  待:对付、对待。
  能:才能、能干。
  御:干预。
  殆:危险。(燕永成)
  3、【译文】
  所以,用兵打仗,其策之上者,是在未战之前就挫败敌人的计谋;其次是从外交上挫败它,使它孤立无援;再次就是在战阵间打败它,最下策就是攻打敌人的城池了。攻城的办法,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修造用以攻城的楼橹,和准备如飞楼云梯之类的攻城器械,需要数月的时间才能完成;构筑攻城的土山,又要花费数月的时间才能竣工。将帅控制不住自己的忿怒情绪,而下令缘梯而上,蚁附乱进。结果,士卒伤亡三分之一,而城邑仍未攻破,这就是强攻城池所招致的灾难。
  所以,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能使敌人屈服而不依靠对垒交兵,拔取敌人的城邑而不依靠强攻,毁灭敌人的国家而不必旷日持久。一定要用全胜之策去与列国诸侯争胜于天下。只有这样,才能既使兵力不受顿挫而又可使胜利圆满取得。这就是以谋略攻敌的法则。
  所以,用兵打仗的一般法则是:我若十倍于敌,就围而歼之;五倍于敌,则攻而取之;两倍于敌,亦可战而胜之;若与对方势均力敌,就分而削弱它,使之处于劣势;若兵力少于敌人,就坚壁固守;若实力弱于敌人,就避免与之决战。所以,弱小的军队,若不自量力而与敌硬拼,那就必然成为强大敌人的俘虏。
  将帅是国家的辅佐,辅佐得周密,国家就必然会强盛;辅佐得有缺陷,国家就必然会衰弱。
  国君贻害于军队的情况大体有三种:不了解军队不可以前进而强令其前进;不了解军队不可以退却而强令其退却,这是牵制军队行动的所谓"縻军"。不了解军队的事务而插手军队的管理,将士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不懂军队的权变之道而干预军队的指挥,将士就会产生疑虑。三军将士既惑且疑,他国诸侯乘机来犯的灾难就会降临。这就叫做自乱其军和自取其败。
  预知胜利,可有如下五条:知道自己可以打和不可以打的胜;懂得根据兵力多寡而恰当配备使用的胜;全军上下同心同德的胜;以有备之师而对疏懈之敌的胜;将帅有指挥才能而君主不加干预的胜。这五条就是预知胜利的方法途径。
  孙子说:大凡用兵打仗,其指导原则应是:迫使敌人举国降服的为上策;通过交兵接仗而攻破敌国的次之;能使敌人举军降服的为上策,攻破敌军的次之;能使敌人整卒降服的为上策,攻破敌伍的次之。所以,百战百胜,还算不上高明的,不经交战就能使敌人屈服,才是高明中最高明的。
  所以说,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那就常胜不败;不了解敌人,而只了解自己,那就胜负各半,没有全胜把握;既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那就每战必危了。
  4、【鉴赏】
  《孙子兵法》十三篇,是孙子兵学著作的核心,也是中国兵学的最高经典。而《孙子兵法》十三篇的灵魂所在,就在《谋攻》一篇。"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作为古今兵家战略思想中最杰出的思想学说,正是本篇的主题所在。
  前此,孙子写了《计》篇、《作战》篇。
  计者,算也,计算敌我双方最根本的战争条件,从而判断敌我双方基本形势的优劣,此即为战争胜负的基本因素。"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孙子兵法·计》)———然而"庙算",只是预测,并未进入实战。
  《作战》篇,则具体计算了战争的物质消耗:"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孙子兵法·作战》)没有"日费千金"的物质基础,就无法支持"十万之师"的行动。
  "庙算"胜,可打;资财备具,可打。如此,方可决定战争是否可以进行。而一旦要进入实战,战略方针就成为制约胜负的关键所在。所以,在《孙子兵法》十三篇之中,《计》篇统筹全局;《作战》核定物质基础;而《谋攻》,就是根本战略方针的确立。《形》、《势》、《虚实》以下,则逐步进入攻、守形势及各类战场行动的具体分析,可谓层层深入,几入细微。历代学者均称:《孙子兵法》十三篇是一个具有有机联系的整体。其环环之相扣,事理、逻辑之明晰,虽今之智者,亦无以过之也。而在环环相扣的十三篇之中,《谋攻》一篇正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位置,既承上之能否打仗的根本决策;又启下之各类实战部署的具体方针或原则。故《谋攻》一篇,实乃《孙子兵法》之眼目所在也。
  以最低、最小的代价,去换取最高、最大的战略目标,这是古今一切战争活动所遵循的一条最根本的原则。"上兵伐谋"者,乃以"谋"相伐也,以我方之谋,破敌方之谋,取胜于未战,所谓"兵不血刃"者也。西汉韩信用李佐车之计,驰咫尺之书,不战而下燕城;东汉王霸"闭营坚卧",迫使敌方以"粮食不足"而自退;春秋吴、晋黄池之会,吴军深夜振兵而使晋服;战国齐、燕之战,鲁仲连一封书札射入城中,聊城不攻而自溃……此皆"伐谋"
  取胜之先例也。韩信用兵"多多亦善",而陈平一谋使之束手就擒,所谓"特一力士耳!"可见,以谋取胜,确为"上之上"者也。孙子所称"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可谓至理名言,古今不易之理也。
  以谋取胜,其贵在"全"。"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者,完整也;"破"者,不完整也。若能使敌方"全旅""全军",乃至"全国"屈从于我,我又何乐而不为也! 既以"全"而服,则必无争斗厮杀之举,因而我方所付出之代价,亦必最低,最少,低、少之极,可至于为"零",为"无",这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而"百战百胜"者,何能及此? 既有"战"举,何能无伤? 权衡利弊,故孙子曰:"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这就是《谋攻》篇所制定的根本战略方针。
  "战争"本身不是目的,"杀人"本身更不是目的,它只是服从某种政治目的的一种手段。《司马法》曰:"杀人安人,杀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目的在于"安人",则可杀妨害"安人"者;目的在于"止战",则可以用战争去消灭发动战争者。为了人民的安居,为了国家的和平,可以进行战争。这一思想,可称是贯串于中国古代兵学的一条红线,这也正是《孙子兵法》的灵魂所在。
  南朝文学评论家刘勰曰:"孙武兵经,辞如珠玉。"(《文心雕龙·程器》)此评决非过誉。毛泽东所称颂为"孙子的规律"的名句"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即出自《谋攻》。《孙子兵法》可谓字字珠玑,句句生辉。宏观者,识其大体;微观者,入其细微。细细品味,随处可得意外之惊喜。
  ------------------------------------------------------------
  文章和视频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想学更多古诗词,关注【古诗词全解】
网站目录投稿:白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