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从阴阳的角度读老子的道德经之第一章


  序
  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代表作之一,他建立的"道"的哲学体系,对中国人的世界观及思维模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历代对《道德经》的解注,多站在政治上、哲学上、军事上、养生学上还有生命哲学上等等,但不管站在何角度来解读《道德经》,也只是对老子所建立的"道"的模型的其中一个角度的解读。虽然如此,历代各家的注解还是极大地丰富了"道"说的内涵。今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态,试图对哲理至深的《道德经》,站在阴阳学角度来进行解读,并期望能对建立在阴阳学说上的中国古代预测学的基础学理尽自己一点微薄之力。
  最后引用南怀瑾的话作为此序的结尾:只有亲见老子,来问个清楚。不然都是他说老子,或我说老子,姑且备此一格,别成一家一言,能说到事理通达,也就差不多了,何必固执成见,追究不休呢!但千万不要忘记老子自说的"道常无为"、"道常无名",以及"道法自然"等的观念。
  《道》章第一篇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意译:"道"是没有任何概念可表达的,凡是能够表达的概念,都不是永恒之"道"的实在概念。有概念可表述的都有状可名,凡有状可名的,就不可能永恒不变。
  道有三解,1、法则,通道理、规律。如读书之道、骑车之道、为人之道等等;2、是(哲学上)本体之义。也象数学上的"0、1",是不能再分解的本体,唯有承认"0、1"的存在且不能有任何质疑其序列的理,才能进行以后数的计算或运算。3、从功能态上讲,是先天地而生之物,能生养天地,曰"道"。如易经中讲的"一阴一阳谓之道",其"道"包含了化生阴阳的基本元素。
  从阴阳的角度看,"道"具有阴阳的两重性,因"道"是万物之本源,我们不妨把阴阳的两重性称之为万物具有、实在的"道"性。如人心之善恶、好坏;毒药之弊(害人)与利(救人)等等。阳因无形,故看不见摸不着,而相对的阴则有状可名。故从阴阳的角度可引伸表述为看不见摸不着,说不出其所以然(如气味、现状、颜色等)的,为概念上的"阳"。也因说不出其所以然来,故它是永恒的,如佛、上帝、神仙、灵魂、精神等等。而只要我们能分辨且有状可名的所有东西都属阴,如人、树、猫、狗等等,故有状可名的"阴"就不可能永恒存在,都有消亡的一刻。
  原文:"无"名天地之始,"有"名天地之母。
  意译:阳(无)为万物之所以存在、产生的源动力,阴(有)为万物之所以存在、成形的寄体。
  "无"、"有"是相对于解释"道"的基本构成即"一阴一阳谓之道"的概念而言。此两句,是老子的高明之处,即抛开探讨万物的起源这一争论不休的问题,直接从构成单一模型的实体的本质入手,揭示其内在构成规律。即万物由一阴一阳构成,"阳"为"无"而"阴"为"有","阳"为无可言状而又实存的功能或源动力,在此我们暂且用"内因"一词来作表达;"阴"为有型可状即有概念可称的"名",因性阴能养物,故用"母"这一具有"胚育"意义的名词来表述,在此我们暂且用"外因"一词来作表达。
  "无"、"有"的相互依附关系,构成了阴阳学说的基础本源,即事物的形成有自在的内因外因,其构成离开了阴或阳(即内外因),事物不复存在。这也是古(阴阳五行)之"孤阴不生、孤阳不长"的理论依据。
  原文: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意译:意会"无"之本质,察"阳无"生生不息及变幻莫测之妙;意会"有"之特性,察"阴有"内敛、柔顺、广博之胸怀。
  "无""有"是紧接上文的意思指"阳无"、"阴有";"欲"者,情之应,在此指"阴""阳"的一切功能及本质;"徼"作名词为"边界",作动词为"循",通"邀",有"谋求"之义,在此指察其有型之"阴有"属性。
  此两句是紧接上文对"无"、"有"即阳、阴之属性作本质上的延伸说明。
  原文: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意译:此"无"、"有"(阳阴)出于同一实体(道)而有不同的名称,都可以叫做"玄"(神妙难捉摸的本源),而阴与阳,即无与有,构成了万物开始之门。
  "玄之又玄"的理解:承接上文,"无有"(即阴阳)都同称为"玄",故句中的两个"玄"字,实一指"无"(阳)一指"有"(阴)。
  至此,老子以为天地万物的本源由"道"中之阴阳交感化生而来,是一切事物的总法则,称之为万物生生不息之法门,并为后文"德"的产生埋下了总伏笔。此也为阴阳学说的本质理论依据。
  《道》章第一篇领会:老子的"道"章第一篇从"道"的基本构成即以"无、有"为依托,架构了阴阳学说的基础本源,定义了"一阴一阳谓之道"的"道"的基本框架,解决了中国哲学的本体论问题。同时,老子对无(阳)有(阴)的概念进行了定性,即事物中个别和一般的问题。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天地之母。是对事物的本质和现象进行了区别,现象是个别的,本质是一般的。个别的东西有生灭,本质的东西没有生灭,此则形成了阴阳学认识论的范畴,即"阳"(无)是本质的、无生灭的;"阴"(有)是现象的、有生灭的。"无有"(阴阳)两者同谓为"玄",因同出于"道",名称各异而已。而阴(有)与阳(无)之玄,在于两者之不可分离、同等之重要,并构成了事物产生、变化、形成之"众妙之门"。至此,确立了阴阳(有无)同出一体,互感构筑动态世界之中国传统哲学观及认识论。
网站目录投稿:忆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