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东战役揭秘:1945年8月的远东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一战,是苏联对日本的唯一一战;有此一战才使得反法西斯同盟最终是完整的——虽然这个同盟因胜利而很快解体。《苏联军事百科全书·军事历史卷》所界定的远东战役,包括苏军外贝加尔方面军实施的大兴安岭-奉天战役,远东第一方面军实施的哈尔滨-吉林战役,远东第二方面军(黑龙江内河舰队参与)实施的松花江战役以及南库页岛战役、千岛群岛战役,太平洋舰队实施的清津战役。远东战役作战范围是中国东北及张北地区、朝鲜东北部沿海、南库页岛、千岛群岛。 远东战役发起于1945年8月9日,恰好介于两次原子弹爆炸之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苏联军方界定的远东战役却是8月9日至9月2日,二战的最后一役不是结束于日本的投降,而是延伸到盟国对日受降签字日。在二战众多战役中,远东战役本身就有其独特性,对于研究远东战役的中国学者囿于政治定位,常有过高的评价。斯大林时期曾称"打败日本主要是中国人民和苏联的功劳"。中苏交恶后也只是将"修正主义"区别出来:"在斯大林同志领导下的社会主义苏联的军队和人民,在战斗中建立了巨大的功勋"(《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三十周年》,《人民日报》1975年9月3日);远东战役"一举摧毁了霸占中国东北多年的关东军和其他日军,在最后彻底击败日本帝国主义的战斗中建立了巨大的功勋"(王捷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大词典》)。但是,流传甚广的关于远东战役的一些经典话语其实并不符合事实。 首先,远东战役时的日本关东军绝大部分是新编部队,并非日本陆军精锐兵团。 苏联关于远东战役的专著《远东的胜利》称"在远东同苏军对垒的敌军集团计8个野战军、2个航空军,共40到42个步兵师团、7个骑兵师团、22个步兵旅团、2个坦克旅团及一些独立联队,总兵力超过120万人",常为一些引用者误解,如《国外坦克》2005年第8期所载肖鹏《铁骑千里奔袭横扫日本关东军》的关东军数字当源于此。其错误在于《远东的胜利》所说并非仅指关东军,而是包括"满洲国"、"蒙疆自治政府"的伪军以及驻防南库页岛与千岛列岛的日本陆军第五方面军。 远东战役发起时,在中国东北范围内有关东军第一方面军之第3、5军,第三方面军之第30、44军,直辖第4军,共辖22个师团8个独立混成旅团2个独立战车旅团1个机动旅团。其中有1944年5月后扩编的第107、108、112、119师团,1945年1月16日编组的第79、122、123、124、125、126、127、128师团,7月10日编组的第134、135、136、138、139、148、149师团,以及1945年6、7月间从日军中国派遣军紧急转调的第39、63、117师团,8个独立混成旅团均为当年就地编组。以上有作战经历的部队只有关内调入的3个师团。7月10日仓促编组的部队大多数师团长从日本国内调任,其上任时间还要迟,独立混成旅团都只辖4个独立步兵大队,而此前的日本陆军独立混成旅团标准编制是5个独立步兵大队或更多。新编部队的实际编成(包括人员、装备)能达到何种程度肯定大有问题,例如第136、137、138师团基本由在乡军人编成,实际未成军;又如7月底才获准组建三个特别警备队,关东军8月初开始组织实施,其间预定配属第4军的第3特别警备队因该军司令官上村干男反对而搁置。 1942年10月关东军升格为总军,战争末期关东军指挥范围扩大到朝鲜半岛。因朝鲜东北沿海是苏军可能的进攻方向,朝鲜北部防务于5月底由第十七方面军交割给关东军,6月17日从关内调入第34军司令部驻咸兴担任领率,辖2个师团1个独立混成旅团。远东战役发起后,关东军依预案将逐步收缩到南满、朝鲜,驻防朝鲜南部的第十七方面军奉命归属关东军。第十七方面军司令部驻汉城,辖第58军以及7个师团2个独立混成旅团。 朝鲜北部的清津作战实际发生地在雄基、罗津、清津、成津(今金策)等港口,作战规模均不大,与苏军交战的是日军朝鲜军管区部队。第34军司令部驻咸兴,部队分驻咸兴、定平、平壤,离上述战场尚远,咸兴、平壤、元山、海州均为苏军以空降方式占领。 朝鲜南部的第十七方面军虽隶属关东军,但这里为美军作战地域。 在南库页岛苏军作战对象为日军第88师团、在千岛群岛占守岛为第91师团,均直属日军第五方面军(司令部驻北海道札幌),在张北方向有中国派遣军华北方面军驻蒙军独立混成第2旅团。总之,远东战役全部作战范围日本陆军部队其实只有26个师团、10个独立混成旅团、2个独立战车旅团和1个机动旅团。日本陆军第2、5航空军分驻中国东北与朝鲜,但可用于作战的飞机极少。 关东军曾经是日本陆军精锐兵团。1940年日军大本营确定当时关东军序列的12个师团外加第16师团(尚在本土,以后未执行)为"满洲永久驻扎师团",到1943年6月又先后调入或就地组建3个师团共15个师团。这15个师团是"常设"第1、8、9、10、11、12、14师团,早期三联队制第23、27师团,以四联队师团抽出联队组建的第24、25、28、29、71师团及"新常设"第57师团,均为日本陆军主力师团,在1941年"关东军特别大演习"时各部队还得到额外的加强。1944年,这15个师团有11个调往南方战场,遂用守备部队就地编组6个师团,到年终计有10个师团,无论师团数还是师团战力均为1939年以来之最低状态。1945年初其余4个"满洲永久驻扎师团"亦调出,关东军实为彻底换血。 美国曾经以日军在中国东北的强大兵力为结束太平洋战争的重要障碍,对关东军实力的不恰当估计可谓由来已久。日军主力第11、25、57师团同在1945年3月从关东军调回日本本土,至今却仍有西方资料如ThePacificWarEncyclopedia误称第25、57师团驻防满洲直至战争结束。 1945年4月5日,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召见日本大使佐藤尚武公布一项声明,在一些资料中常被误解为苏联宣布废除苏日中立条约。实际这是苏联告知日本,苏联决定一年后条约到期时不再延长条约,而苏日中立条约关系一直保持到远东战役发起时(参见拙文《远东战役史事新探》)。事实上,尽管"满洲永久驻扎师团"已于3月全部调出,仅余12个新编师团驻防满洲,在苏联采取此项外交行动时日本并没有即刻加强军力,而是迟至6、7月间才从关内调入3个师团,7月10日组建7个师团。 其次,匆忙组建的关东军远没有百万之多。1965年版《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简史》记载"日军损失67.7万名以上,其中包括战死者约8.4万名",战后日军战俘解送苏联时以每千人编为一个作业大队,总计作业大队有"满洲430个、北朝鲜65个、库页岛千岛75个"。 据此推算,关东军在中国东北兵员约51万、在北朝鲜约6万。第五方面军在南库页岛千岛群岛约9万。驻远东战役作战地域的日本海军仅有镇海警备府(釜山)下属之旅顺方面特别根据地队、元山方面特别根据地队,依正常编制估计约兵员2万,则在远东战役全部作战地域日本陆海军约68万人,其中关东军57万(包括在北朝鲜的6万)。 若计入在南朝鲜第十七方面军的23万人(战后向美军缴械投降),战争结束时日本关东军总员额约80万。由于关东军指挥范围有过很大的变动,常有资料误称与苏军作战的有80~100万关东军。 还有令人不解的关于苏军战绩统计方式——歼敌与受降混为一谈。8月15日日本宣布战败投降,苏军界定远东战役结束于9月2日,苏军的战绩统计应于此日期截止,主战场中国东北则应为8月20日12时,这是苏联远东军总司令华西列夫斯基命令日军停止战斗行动的截止时间。 前已指出,远东战役作战地域日本陆海军约68万人,但不能如《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简史》所称"日军损失67.7万"及一些中国资料如《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郭汝瑰等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2页)称苏军"使日军损失约70万人"。按战争史研究惯例,战果应指在作战中导致敌方伤亡、俘虏与投降者,而不包括因国家战败而成建制投降者。例如"七七事变"以来中国关内战场日军伤亡约140万,"8.15"后向中国战区投降的日军约131万,但从未有资料称日军损失271万者。至于苏联未执行《波茨坦公告》关于"日本军队在完全解除武装以后,将被允许返其家乡,得有和平及生产生活之机会"条款,将日军战俘(包括作战俘虏、投降者与成建制投降者)解送苏联服劳役,那是另一个问题。 远东战役作战时间很短,以苏联、日本战争史资料参照考查,在中国东北与苏军实际交战的日军只有牡丹江地区第124、126、128、135师团,珲春地区第112师团,富锦地区第134师团,大兴安岭地区第107、119师团,瑷珲地区独立混成第135旅团,海拉尔地区独立混成第80旅团,张北地区独立混成第2旅团,共计为8个师团3个独立混成旅,约为作战地域日本陆海军的三分之一。若将日军交战部队全部计为损失可估计为23万,亦可按伤亡2∶1的估算法约知日军损失25万。大体说在远东战役作战地域苏军歼灭(伤亡及作战中俘虏、投降)日军约24万,有44万日军成建制向苏军缴械投降,苏军并非全歼作战地域的68万日军,当然更不是全歼日本关东军。 另外,至8月20日12时(即日军停止战斗行动截止时间),苏军只占领东北部分地区,所谓"苏军解放中国东北"之说亦不符合战争史研究惯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