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历史上朝代更替频繁,战争不断,为了争夺王位和政权,常常烽火连天,白骨遍野,总得来说呢,势力的强弱是往往是决定胜负的关键,但也有这么一句话,"一将无谋,累死千军。"战争中领导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了,军事统帅的昏庸有时也能使胜负的天平发生戏剧性的倾斜。以下粗浅地总结出七大"庸帅"误国的例子,以警后世。 ▓子兹父:又名宋襄公。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650年即位。齐桓公死后,诸子争位,宋襄公用武力护送齐太子昭回国,夺取君位,此即为齐孝公。宋襄公自以为立孝公有功,企图以此为资本继齐之后而霸。但宋国毕竟实力不足,加之宋襄公本人又迂腐固执,宋襄公称霸最后成为了人们的笑谈。 宋襄公为了削弱楚国,出兵攻打郑国;楚国出兵攻宋救郑,楚宋间就爆发了泓水之战。当时的形势是楚强宋弱。战争开始时,形势对宋军有利,可宋襄公死抱住所谓君子"不乘人之危"的迂腐教条不放,拒绝了子鱼的正确意见,以致贻误战机,惨遭失败。 其霸业也以失败而告终。宋襄公的"仁慈"正应了一句中国俗语所说的"慈不掌兵"的禁忌。 ▓赵括:马服君赵奢之子,也叫马服子,战国时赵国大将。他只会空谈其父所传兵法,实际中不能根据实际情况来灵活指挥作战。 公元前260年,赵国中秦国反间计,用赵括代替老将廉颇,赵括一反廉颇的策略,改守为攻,在长平主动全线出击,向秦进攻。秦将白起分兵两路:一路佯败,把赵军吸引到秦军壁垒周围;一路切断赵军后路,实行反包围,使赵军粮道断绝,困于长平。赵军四十六日不得食,分四路突围五次不成,赵括被乱箭射成刺猬一般,全军瓦解倒戈,四十余万赵兵尽皆被秦人坑杀。#p#分页标题#e# 军事理论家赵括生搬硬套,照本宣科导致了亡军误国,诚如其父赵奢所言:"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见《史记.列传第二十一》)被后人当成了"纸上谈兵"的代名词。平心而论,秦强赵弱,长平之战赵国的失败还有赵王用人不当等的更深层原因在里面,即哲学中的偶然性中的必然性。但如果赵括能正确估计形势,沿用稳守策略,不管秦帅是谁(当时赵括并不知自己的对手是白起),一样会无机可乘。 就事论事来分析:赵军冒进,中伏,被分割包围,弹尽粮绝,突围不果,主帅阵亡,全军瓦解,覆灭。"赵壮者尽於长平"这样严重的后果,因此赵括作为三军统帅,他必须承担他应该承担的那部分责任。 ▓王邑:汉成帝时大司马大将军王凤五弟王商的次子,王莽篡权后,他累迁至步兵将军,封成都侯,新朝建立后,王邑官拜大司空,成了新朝开国的重臣。公元17年,徐州、青州反了樊崇的赤眉军,荆州反王匡的绿林军。连年的饥荒干旱,新朝的残暴统治让农民军的力量越来越强大。 公元23年,为了扑灭南阳一带的绿林军,王莽派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寻调集各州郡精兵四十二万往救宛城。王邑担任着三军统帅。王邑却不晓兵法,徒夸兵众,也不肯接受严尤提出的"绕过昆阳坚城"或"转攻宛"和"网开一面"的正确建议,一味地强攻,以冲车撞城,挖地道攻城,架云梯爬城。 刘秀率绿林军数千精锐来救援昆阳,王寻派兵数千迎战。刘秀假传宛城已克战报,射入城中及王邑军营,一面鼓舞义军坚守,另一面动摇王邑的军心。接着,刘秀率三千敢死队秘渡昆水,迂回至新军侧后,冲击王寻、王邑大营。王邑、王寻认为义军不堪一击,下令各营不得擅自行动,自率万人迎战。两军激战,义军勇猛冲杀,新军阵势大乱,各州郡兵亦不敢相救,昆阳守军乘势杀出,内外夹击,新军纷纷夺路逃命。这时,忽然下起暴雨,河水猛涨,新军涉水溺死者上万。乱军中,王寻被杀,王邑仅率数千人逃往洛阳。#p#分页标题#e# 昆阳之战决定了新朝败亡的命运,公元25年,更始军乘胜兵分两路直捣长安,王邑又指挥了长安城最后的巷战,拼死保卫着王莽的皇宫,然后与儿子王睦一起战死在渐台。 王邑既不知已也不知敌,盲目轻敌自大,指挥失误,又不能采纳正确建议……理所当然地应该被钉在"庸帅"误国误军的耻辱柱上。 ▓陈余:秦末年复国的赵国军事统帅。大梁人也,喜好儒术。陈余这个人并非那种一无是处的,富人公乘氏以其女妻之,亦知陈余非庸人也。余年少,父事张耳,两人相与为刎颈交,是魏地的名士。被曾参加了陈胜的农民起义,向陈胜献计夺取河北。随后跟随陈胜的大将武臣取赵地,拥立武臣称赵王,被封为大将军。武臣死后,陈余挫败了李良的叛乱。还曾书谏秦将章邯降楚而闻名。 但在军事指挥上,陈余则纯粹是一草包了,他曾率领数万常山兵屯兵在巨鹿以北,占据有利地形,却见死不救,不敢与章邯作战,成全了项羽巨鹿之战的成名,陈余缺乏名将的果敢亟勇气。 公元前204年的井径之战中,陈余担任赵国的相国兼统帅,缺点就大暴露了,一半像满嘴仁义道德的宋襄公,一半像纸上谈兵的赵括。有一个很好的谋士李左车却不能用,李左车许多的计策他都不予以采用,二十万大军在占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居然败给了以新兵和降卒为主力的韩信的三万汉军。失利的后果是赵国被灭掉,赵王歇成为俘虏。 对于军情、合理性建议的熟视无睹,最后应变力极差,导致丧师亡身,陈余可以归类为平庸统帅的典型代表了。#p#分页标题#e# ▓苻坚:字永固,今甘肃秦安东南氐族人,其祖先世代为西戎酋长。苻坚大帝就像是来自圣域天国的理想主义者、不食人间烟火,政治和军事上幼稚得可笑。军师王猛临终前曾告诫他不要急于南进讨|伐东晋,他一意孤行,不顾大臣们齐力的反对,于公元383年5月,下达了进攻东晋的总命令。 前秦虽然势大,但内部矛盾重重,慕容垂、姚长等人各怀异心,企图东山再起,为前秦的失败早埋下伏笔。东晋孝武帝虽然昏庸,但其宰相谢安是很有才望的政治家。在前秦大军压境的情况下,内部矛盾得到缓和,出现了上下齐心,同仇敌忾的局面。 此战苻坚共调集九十七万大军,兵分三路,"东西万里,水陆并进",大军旗鼓相望,绵延千里。有点常识的都知道,此已犯了兵家之大忌了!东晋趁前秦大军尚未完成集结之际,主动提出在淝水决战。 交战前,苻坚急于求胜,在未经核实敌情,不听部将的劝阻,盲目同意退军决战。结果中了东晋的圈套,导致淝水惨败。不仅前锋统帅苻融被杀,苻坚本人也被流矢射中,落荒而逃。一度十分强盛,已基本统一了北方的前秦政权就此分崩离析了。 淝水之战中,前秦失败的原因有很多,作为统帅的苻坚缺乏起码的战略眼光,在政权基础并不稳固的背景下,狂妄自大,仓促南下是难辞其究的。而屡犯兵家大忌,亟战线过长,用人不当,指挥错误等更是主要因素了。 ▓李景隆:朱元璋的外甥名将李文忠之长子,长得高大威猛、仪表堂堂,喜读兵书,然而他却丝毫没遗传到父亲的那些优秀基因,纯粹是一个缺乏作战经验,纸上谈兵的纨绔子弟。#p#分页标题#e# 仅举一例,当时李景隆率军60万人,号称百万大军,谋攻燕王朱棣官邸所在地北平。燕王闻讯,率马步军1O余万人迎战。李景隆率军直扑北平,然后分兵三处,燕王妃徐氏亲率妇女登城,投掷石块,帮助守卫城门,明明部下可以一鼓而下,拿下城池,李景隆却怕部下抢了头功而喊停。 很快,朱棣已经收编了宁王的部队归来。李景隆整顿军马,在郑村坝与燕军决一死战。在这场战斗中,数十万军马从中午一直打到晚上,尸横遍野,十分地惨烈……李景隆没有经历过这般惨烈地战斗,连夜南遁,他也不打招呼,丢下三军,比谁都跑得快,大量的粮草物资则留给了敌军,北平之围遂解。作为三军统帅,李景隆心理承受能力之脆弱,反应之纯敦是令人匪夷所思的。 而且李景隆政令不修,纪律不整,上下异心,死生离志,局面基本上失控,简直如同一个"木偶将军"。在某种意义上,是李景隆成就了他的敌人——明成祖的霸业。 ▓朱祁镇:即明英宗,此君七周岁就登基,十六岁亲政,长年生活在深宫之中,终日与宦官,宫女为伍,严重缺乏社会阅历亟政治经验,因而大权落入了宦官王振等辈之手。 1449年春,瓦剌入侵,在王振的怂恿下,朱祁镇贸然御驾亲征。但作为明军统帅,朱祁镇在军事上完全是个白痴,被同样不懂军事的宦官王振玩弄于股掌之间。几十万明军被王振用来在家乡人民面前作秀,摆威风的道具了。 因为朱祁镇这位"庸帅"的瞎指挥,装备有火炮的五十万大军竟然被两万配备着弓箭的瓦剌军给击败,明英宗傻傻地,连跑都不会,本人还在土木堡被蒙古瓦剌给俘虏了。能把仗打成这样,旷古实在找不出第二个类似的人了。#p#分页标题#e# 朱祁镇铸成了大明走向衰落的大错,明朝最终被满清灭亡,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也因此而改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