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恐龙的兴衰的读后感大全


  《恐龙的兴衰》是一本由[美]史蒂夫·布鲁萨特著作,未读·探索家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恐龙的兴衰》读后感(一):评《恐龙的兴衰》
  不知道这书对我职业有什么帮助,也肯定不会增加我投资技巧挣钱能力,但是就是这么让我着迷,茶饭不思地一口气看完。不仅仅是恐龙群像,更是古生物科学家群像。非常佩服这类古生物科学家,不仅仅要数学好还得懂计算机,建模和模拟,还得徒步攀岩爬山涉水体能体力也得跟上,智力体力全能型职业。他们研究着最古老最神秘地主宰者,也探寻着地球地发展和生命地起源地奥秘,用世俗地意义去衡量就他们就肤浅了。恐龙地兴衰也可能预示着人类地命运,相比起几亿年地恐龙史人类地存在可能真只是地球发展中一过客。这本书就是能带给人一种渺小感。
  《恐龙的兴衰》读后感(二):评《恐龙的兴衰》
  优秀的古生物科普。三叠纪大灭绝催生了恐龙的兴起,这个物种最大的优势是进化出了高度发达的呼吸系统,使其代谢能力大为提高,具备了成长为巨兽的潜力。侏罗纪和白垩纪长达1.5亿年的时间让恐龙进化出了数之不尽的形态品种和非凡的超能力,梁龙、暴龙、三角龙、鸭嘴龙和伶盗龙统治着草原、森林甚至是天空。然而小行星的冲击只用了不到五千年就让大型恐龙迅速消失在自然历程中。庞大的体型,较高的代谢率,单一的食性,使大型恐龙在灾变中迅速放大了自身的劣势而归于毁灭。哺乳类的黎明可谓是一次幸运的偶然。当然,鸟类作为一个极其成功的物种,至今仍延续着恐龙王朝旺盛的生命力,也许等到人类灭绝的那一天,它们能够卷土重来,再次复兴其祖先曾经的辉煌。
  《恐龙的兴衰》读后感(三):羡慕保护兴趣滋养兴趣的社会环境
  20201226原以为这书的作者是个白胡子老大爷,拿到手才发现作者今年36岁,也是受侏罗纪公园激励的一代人。作者从小就喜欢恐龙,还追星,15岁时就是个"满怀雄心壮志的记者",写了一大堆与某知名古生物学家和他的研究相关的文章在业余杂志和网站上发表,并在偶像来他的小镇做演讲时把一大叠文章复印件递给了他,从此留下了联系方式,互通邮件,最终考到偶像所在的芝加哥大学跟着做研究。这可真浪漫!书里讲了不少这样人的故事,而我,人生第一个理想就是考古学家,因为想去挖恐龙。 20201229作者在15岁时还曾计划随父母去意大利的古比奥度假,于是给提出了恐龙灭绝是来自小行星撞击的美国科学院院士打电话,院士提出该学说就是在古比奥受到启发的,作者想去古比奥朝圣。虽然最终没去成。我在小时候就从各种画册里读过恐龙灭绝的各种假说,当时据说是没有定论,此后我一直以为此事无定论。从书中我才知道小行星撞击说是在八十年代初提出的,在八十年代末基本就被学术界接受了,也找到了撞击的陨石坑。应该说,在我读画册时,就已有定论。多年来我也没再读过关于恐龙的书籍,缺少保护滋养兴趣的环境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可以说会被尘封的兴趣其实并不是一个强烈的兴趣,缺乏耐心受不了野外的苦的我也不太可能成为考古学者。
  《恐龙的兴衰》读后感(四):古生物学研究,从世界到中国
  我记得自己上学的时候,讲到恐龙的时候还是用德国发现的始祖鸟化石做例子,那时国内还没有发现什么很重要的恐龙化石。但是这些年来,在中国的重要发现层出不穷,而且不仅限于恐龙,几乎在古生物学研究的各个领域,中国,以及中国的研究者们,正在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本书的审校推荐邢立达 ,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之一。这位中国地质大学的古生物学家,号称"单枪匹马将一所大学拉入全国一流的行列"。据说他博士毕业那一年,中国地质大学在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的排名顿时进入了前200,位列中国高校第26名。
  其他领域也有类似的情况。大家耳熟能详的寒武纪大爆炸,最初的化石证据集中在加拿大的布尔吉斯页岩型化石库,但近些年来,贵州凯里生物群、云南澄江生物群、湖北清江生物群等地的发现,让中国成为寒武纪古生物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主力。
  其实看这本书也能意识到中国科学者在古生物学研究中的日益重要性。以往外国人所写的科学故事里,中国、尤其是中国科学家通常是缺席的。但在这本书里,从开头到结尾,中国科学家有着自己的篇幅和自己的故事。
  当然,最重要的是,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能够为对推动科学进步做出越来越多的贡献,这是全人类的幸运。
  《恐龙的兴衰》读后感(五):生物史诗兴亡纪
  目前读到的史前化石考据里最具叙事性的的恐龙兴衰史。从二叠纪直到白垩纪那场大灭绝,从史前泛大陆到大陆撕裂成今模样,着重以故事性的记叙方式,从作者的学术生涯介入,化石资料考据详实,甚至是细枝末节的,而有趣点就在于讲故事的方式,既生动又详实。看这本书就像被作者带入看了一场恐龙兴亡史电影。
  印象摘记:1恐龙崛起得益于2.3亿年前三叠纪晚期的生物大灭绝的生态真空,恐龙灭亡于白垩纪晚期的小行星撞击,可谓"成也灾难,亡也灾难"。 2君王暴龙(霸王龙)是白垩纪晚期地球食物链的顶端,如果不是那场毁灭性的小行星撞击,现在地球的主人还另说。 3目前相继发现的中华龙鸟等化石证实鸟类起源于恐龙的一支,且与君王霸龙是近亲。鸟类是一种演化出翅膀、具有飞翔能力的恐龙。 目前现存所有的鸟类其实都是恐龙。 4羽毛不一定是出于飞翔而演化出来的,一种假说是,羽毛是出于体征展示,或出于保暖而被演化出来的,后来具有滑翔能力,再后来演化出了动力系统。 5恐龙与鸟类一样具有"气囊"呼吸系统,呼和吸都能充分获得氧气。 6恐龙演化的时间跨度在本书里都是千万年算,恐龙在地球称霸时间超过一亿五千万年。这可能是地球生物史上仅次于人类的史诗篇章。 7恐龙的出现可能是无数偶然堆积出的必然结果,关于恐龙的灭亡,生物学界也有小行星撞击、火山喷发、气候骤变、有花植物毒性、物种争斗等不同学说。书中举例铱元素在6600万年前的突然大量增加,且作者堵上职业生命论证:小行星是非鸟类恐龙灭绝的最主要原因。 8鸟类与先于它们出现的恐龙共同在地球上生活超过一亿年。兽脚类恐龙的一支需要数千万年的时间才能一点一点获得当今鸟类的关键特征和行为。现在看来,现代智人走出非洲也不过10万年。
  我想到的是,人类何其幸运。在以千万年计的时间跨度中,以及星际灾难面前,人类又是何等渺小。
  《恐龙的兴衰》读后感(六):与恐龙同行
  对恐龙的兴趣源自小学时央六转播的BBC纪录片《与恐龙同行》,据说还是上了吉尼斯纪录的史上最贵的纪录片,彼时看过,便惊为天人。 而今再度回首,则未免有"小儿科"之感了,既没有完整地介绍三叠纪之后的黄金年代,很多恐龙的分类也基本没有提到,多少有些走马观花了。于是当我读到这本《恐龙的兴衰》内心的惊喜着实溢于言表。 作者史蒂夫·布鲁萨特虽是古生物学的新秀,走的却是学院派的路子,书中文字虽然活泼,然而脉络一板一眼,按照时间的远近娓娓道来。从二叠纪末期的那场大灭绝开始,恐龙时代进入黎明,直到白垩纪的另一场场灭绝让作为一种物种的恐龙彻底消失,真很有些"水兴于东,水没于东"的周期律感叹。并由此敬畏生命的顽强,即使再大毁灭,也总有生命历劫不灭。 而在两场大浩劫之间,作者以化石遗迹为证据链条,配之相应相片图片,详细地叙述着恐龙的兴衰历史,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每一个陌生而熟悉的名词背后,是长达千万年的演化历史。人类很伟大?拜托,在生命的长河中,我们的历史不过才万年。 另外,同样值得一提的是,有志于古生物学和考古学的同学在这本书中还可以了解到"恐龙猎人"们的工作与生活,并看到发现于辽宁的振元龙的化石照片,这大概也可作为意外之得吧。 在按照书中的描述,最早的恐龙是仅如猫狗般大小,四肢行走,身材瘦小,数量不多的动物。我们很难想象身长十几二十米的暴龙和雷龙竟始自于这样的祖先。更别说鲨齿龙、蛮龙、三角龙这样的大家伙了。 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阿尔瓦雷斯父子的观点现今已被广泛接受,一颗撞击地球的小行星带来了包括恐龙在内的绝大多数古生物的毁灭。而这无疑也给了人类一个极大的惊醒与启示。假如人类如今面临千万年前恐龙帝国所遭遇的相同困境,我们又会如何?人类的科技足可以支撑我们挺过甚至战胜一个或许为哺乳动物量身打造的"白垩纪"?结论恐怕并不乐观,尤其是在一场森林大火便令一国束手无措,一个小小的病毒便令世界陷入困境的2020年。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里的"史"怕不仅仅限于人类的历史,其他物种的兴与衰或许更有效于根治人类的傲慢。毕竟,"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恐龙的兴衰》读后感(七):命运的轮回
  这是一个关于"演化"的故事,在二叠纪的末期,世界生物的霸主是丽齿兽和二齿兽类,随着地壳剧烈的运动,地球环境发生了剧变,发生了"二叠纪大灭绝",原有的统治者消失了,恐龙的祖先在三叠纪登上了生物演化的舞台,但他们不得不与比自己远为强大的鳄类竞争,并且挺过了三叠纪末期的大灭绝,成长为巨无霸并踏遍全球,统治地球长达1.5亿年。«恐龙的兴衰»聚焦于恐龙演化的进程以及关键节点,所有的观点均以化石为依据,为我们重塑了恐龙崛起、兴盛和灭绝的演化蓝图。
  这还是一个关于"热爱"的故事,«恐龙的兴衰»不仅从科学理论的角度讲述恐龙的兴衰,而且还向我们介绍了恐龙研究领域的那些做出巨大贡献的古生物学家和化石猎人的故事,为枯燥的科学叙述增加了丰富有趣的人文色彩。作为研究恐龙的古生物学家,不仅仅要出没于荒凉而艰辛的化石采集现场,成功还需要极大的运气成分,书中讲述的那些科学家,无不是对古生物学有着浓厚的兴趣而投身其中。以作者本人为例,青年时即是狂热的恐龙爱好者,当年轻人追逐体育或娱乐明星时,他却狂热的追逐恐龙研究的专家,并在青年时期就与这些专家结下了友谊,早早就踏上了恐龙领域的求学和研究之路。作者现在也仅是四十多岁的年轻科学家,但已经几乎走遍了世界所有的恐龙化石"圣地",发表过110多篇科研论文,其中不乏发表在国际顶级刊物,命名了超过15个新物种。他出版过6部作品,是BBC纪录片《与恐龙同行》、热门电影《侏罗纪世界3》的科学顾问,在他的身上,深刻体现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
  这更是一个"命运轮回"的故事,恐龙的崛起和兴盛,得益于二叠纪和三叠纪两次生物大灭绝消灭了它的竞争对手,使其得以成为统治地球的霸主。然而,当希克苏鲁伯陨石落下的那一瞬间,已经成为地球霸主的恐龙,再也无法低调的生存下去,而只能直面灾难的冲击而最终灭绝。而继承恐龙霸主地位的哺乳动物,在三叠纪即与恐龙一起出现,并走上不同的演化之路,然而,哺乳动物始终生活的恐龙的阴影之下,与恐龙一同生存的哺乳动物,没有一种能大过獾,但其娇小的身材、多样的生存技能,使其在大灭绝中幸存下来,并把握住了权力空白的机会,一跃成为地球生物的霸主直至今日,而它们走过的路,不正是当年恐龙走过的么。
  如今,曾经统治地球的恐龙的王冠,正带在我们人类头上,但放眼四周,资源匮乏、环境恶化、地球变暖、战争威胁等等,无不威胁着我们的生存,昔日霸主恐龙的命运,会不会有朝一日发生在我们人类的身上?这个问题的答案,也许只有我们自己和子孙后代才可以回答。
  《恐龙的兴衰》读后感(八):新生代的"霸主"能从中生代的"霸主"身上学到点什么
  恐龙属于史前生物,不过早在6500万年前就已经灭绝了。这句话到底对不对呢?按照大多数人的印象,这句话没错;但是严格地来说,这样的表述是不太准确的。毕竟,科学研究已经证实,恐龙可分为鸟类和非鸟恐龙:其中,非鸟恐龙只生活在中生代,也就是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时期,已于6500万年前即白垩纪晚期全部灭绝;鸟类却至今繁盛,全世界已发现有超过一万种。就一般意义而言,所指的恐龙都是指非鸟恐龙,这也就是美国古脊椎生物学家史蒂夫·布鲁萨特所著的《恐龙的兴衰:一部失落世界的全新史诗》中的主角们。
  恐龙虽然曾经称霸地球历史长达1.5亿年之久,但人类却很长时间不知道它们曾经存在过。但自从1841年英国科学家理查德·欧文首次命名"恐龙"、意思是"恐怖的蜥蜴"以来,恐龙的知名度已经今非昔比,即使是刚上幼儿园的孩子,也听过说霸王龙和三角龙的名字。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恐龙是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动物。之所以说"熟悉",这是就它的知名度而言;之所以说"陌生",意思是说恐龙研究从近180年前起步直到今天,虽然人类对恐龙的认识越来越深刻、越来越清晰,但要说知之甚多,仍然不尽然。随着恐龙化石的不断发现以及深入研究,人类对恐龙的认识也时不时地在进行更新,有时甚至是颠覆性的改变,而今后继续得到深化和改变则是大概率的事件。
  但对过去以来人类对恐龙所进行的发现和研究进行回顾与总结,仍然还是非常需要以及必要的。毕竟,认识恐龙、研究恐龙,不仅仅是那些古生物学家的事情,其实更可以说是全人类的事情。人类从最早"诞生"到现在,把时限尽可能往前提,也不过只有700万年的历史;而现存人类,即解剖结构上的现代人。在距今四、五万年前才开始出现——相比恐龙的历史,那是差得太远太远。
  恐龙的灭绝当然与人类没有什么关系,而它们为什么灭绝,其实至今也没有一个非常确切的答案。唯一能够确定的就是,恐龙确实已经灭绝了,时间就是6500万年前,这已经有足够的化石以及地质证据可以佐证。
  另外,之所以有必要对恐龙进行研究,不仅仅在于满足人类的好奇心而导致的对未知世界进行的探索与研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正如史蒂夫·布鲁萨特所言:"一个更为深刻的教训,发生在白垩纪末期的事件告诉我们,即使占据主导地位的动物也有可能灭绝,而且是以非常决绝的方式。"
  非常类似的是,人类如今所占据的生态位,几可以和恐龙当年的辉煌相媲美——但人类的历史相比较而言却实在是短之又短。所以,人类没必要因此而沾沾自喜,稍微冷静一下是有好处的。善待地球、善待大自然,善待环境,其实就是在善待人类自己!
  《恐龙的兴衰》读后感(九):与其说《恐龙的兴衰》是科普书籍,不如说它是科学家们的生活速写
  2019年10月我在挪威旅行,下午时分,我在一家书店闲逛,为了躲避老板娘热情的攀谈,我躲了书店最深处的书架之间。小的时候我跟很多小朋友一样,都很喜欢恐龙,我记得小时候就有恐龙的月刊画册,幼儿园小伙伴争相翻看。年纪越大,似乎里这些传奇生物越远,但只要一看到跟恐龙相关的任何消息,我也不想错过。就在就进这家书店的前一天,我刚刚拜访过了奥斯陆的自然历史博物馆,买了一只暴龙的橡皮玩具,但买的时候我并没有很满意,几年前在史蒂夫•布鲁萨特参加的国家地理的一个关于暴龙的纪录片里就说过恐龙长羽毛的发现,后来我又看了很多关于徐星教授的访谈和纪录片。彼时书包里的那只无毛霸王龙离我想象中的最新暴龙形象实在差的太远。
  在书架间不断穿梭的时候,我被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Dinosaurs这本书的封面吸引了,于是立刻买了下来。前几天有幸我又得到了这本书的中文版《恐龙的兴衰》,距离读完英文版已经过去了半年多的时间,再度中文版还是觉得很兴奋。
  对于很多长达成人后的恐龙爱好者来说,这本书里虽然有不少很前沿的研究结果,但是其中科学的部分其实我都有所了解,当然新闻报道中的科研结果远不如作者写的那么详实生动。我最感兴趣的,也是我愿意再多看几遍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实是在于,作者笔下,世界各地不同科学家的工作和生活。比如为了增加阅读趣味,作者特意在开头描述了他来中国的一段旅程,还有更多作者年轻时代所跟随的导师,在世界各地参加研讨会的情景,读者并不完全会被科研成果吸引,它同时也引起了我们对科学家们的人生的好奇心,于是我们认识了喜欢做DJ逛胡同的科学家,了解了带着全家挖骨头的科学家,也知道了作者老家那位警察转行成为博物馆员工的化石猎人…对于想象力正在日渐匮乏的我来说,这本书就像是一个速写本,收集了世界顶尖恐龙学者们的生活。有的时候,看到喝得烂醉的科学家带你了解二叠纪的生物大灭绝,比生物进化本身更有人情味儿。
  说到这本书里的激动人心的瞬间,就要回到开头我书包里的无毛暴龙了。书的第八章飞向蓝天的恐龙,详细的讲述了从始祖鸟开始,科学家们是如何一步步发现新的带着羽毛的恐龙,如何一点点拼凑出,恐龙与鸟类之间遗失的片段。其中辽宁的恐龙和鸟类化石无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让我们有机会一睹恐龙如何一跃飞向蓝天。恐龙,曾经是地球的主人,如今,它们依旧统治着我们的蓝天。
  当然,恐龙有毛也并不是最近一两年才有的新闻,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在家乡辽宁的西部,有很多带羽毛的恐龙化石,还特意跑到各个博物馆里去观摩。不过作者也并没有试图给你科普恐龙到底是怎么飞起来的,他带着自己的读者走进了徐星教授在北京的办公谁,让读者跟着自己的这位同事了解科学家们是如何为辽宁的恐龙化石如此狂热。这本书就像是给纪录片写的一个文案脚本,读者可以把自己的眼睛想象成摄像机,穿梭在动画复原的远古场景、科学家的挖掘现场和有他们的实验室之间。你看到的将不会是满是图画的科普书籍,也并非教科书,而是跟作者一起加入了历时十几年的考学考察。与其说《恐龙的兴衰》是一本科普书籍,倒不如说它是一本科学家生活的速写本,他们工作的精彩瞬间、生活趣味跟远古巨兽一起,在脑中编织出了一个成年人的科学美梦。
  《恐龙的兴衰》读后感(十):《恐龙的兴衰》:一部失落世界的全新史诗,重新感知恐龙世界!
  恐龙世界,与我们现代文明已经遥远,然而我们始终在探寻其中的奥秘,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我奈何会关注恐龙世界,主要因为家中老大男孩对这种远古生物充满了无限好奇,于是我为其准备了诸多恐龙绘本书籍,在这过程中,我一个对恐龙世界完全空白认知的人居然能够细致入微的了解恐龙世界,仔细想来,着实难能可贵,怪不得人们常说拥有孩子之后母亲会不断提升自己。
  《恐龙的兴衰》一书,是我近来看过的尤为专业的书籍,虽说不似绘本那样通俗易懂,但是于我内心深处我也明白,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他也一定会期望了解更多的知识,而不是浅显的漂亮图片,于是这本书就像专家一样提前给我进行了知识梳理,荣幸之至。作者史蒂夫·布鲁萨特是知名的恐龙学者,此次打破人们对恐龙的刻板印象,用化石重写了恐龙兴衰史。无论历史有多么严肃,普通百姓还是会好奇恐龙的真实存在性,与其凭空想象,不如切实的运用专业知识来证明。 化石是研究这种远古生物唯一的证据,相比较影视剧中绚烂多彩的镜头,这样用事实证据阐释恐龙存在的情形,让读者对恐龙的存在深以为然。这样的书籍无比适合育儿过程中教育下一代,扪心自问比绘本的知识含量多的多。这个远古生物曾经在地球上称霸了许久最终灭亡,也许我们关注他们的生存方式,但是我更加在乎其如何衰败。内心深处对这样一个庞然大物突然消失匿迹确实充满了无限迷惑,而在史蒂夫·布鲁萨特的这本《恐龙的兴衰》中我得以解惑。
  一:刻板偏见-恐龙只能是在博物馆里看到的新奇事物,或是噩梦中经常出现的电影怪兽,亦或是孩童天马行空的想象,它们对身处现代社会的我们无关紧要,根本不值得研究! 以上偏见是至始至终都存在的,哪怕如今时代,仍然有绝大多数人类觉得这种生物的存在性值得怀疑,想我曾经也有这样的思想。在《恐龙的兴衰》一书中,我随着作者的探秘过程心情颇为激动的阅览着,像是亲身经历着这样的事实真相,无比令人震惊。
网站目录投稿:碧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