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中医基础理论


  一、精炁(气)学说
  炁(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有"升降出入"四种形式。由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称为"气化",如动物的"生长壮老已",植物的"生长化收藏"。
  气是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使之得以交感相应。如:"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
  天地之精气化生为人。
  二、阴阳学说
  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最初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光为阳,背日光为阴。
  阴为"体",阳为"用";阴为有形之"体",阳为无形之"用"。
  阴阳的交互作用包括:阴阳交感、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三、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成就,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但是这并不代表五种物质,而是物质的五种属性。
  五行于中医则体现了具备这五种属性的人体五大系统的相互关系。木火土金水这五个符号分别代表肝心脾肺肾所统领的五大系统。中医不是研究微观的病毒细菌如何作用于人体的理论,而是研究人体整体的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并且通过中药、按摩、针灸,甚至心理作用去调节各个系统之间的平衡,以此保持身体健康。
  五行的交互作用包括:相生、相克、制化、胜复、相侮、相乘、母子相及。
  四、藏象学说
  藏:指人体内的五脏六腑、奇恒之府,通称为脏腑。象:一指"形象",即脏腑的解剖形态;二指"征象",即脏腑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三指"应象",即脏腑相应于四时阴阳之象。
  透过外在"象"的变化,以测知内在"藏"的生理病理状态,称为"从象测藏"。即"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
  "脏腑"不单是解剖型态的概念,而是包括解剖、生理、病理在内的综合概念。
  五脏:指肝、心、脾、肺、肾,一般笼统功能为"化生和储藏精气"。
  六腑:指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一般笼统功能为"腐熟水榖、分清泌浊、传化糟粕"。
  奇恒之府:指"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五、气血津液
  气、血、津液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的生成源自先天与后天。禀受于父母的精气,称为"先天之气"。肺吸入自然的清气,与脾胃运化水榖产生的水榖之气,合称为"后天之气"。
  气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营养等作用。
  人体的气可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称为"气机不调"。其表现形式有气滞、气郁、气逆、气陷、气脱、气闭等。
  六、经络学说
  参见:针灸学及腧穴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
  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别络、浮络、孙络、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
  经络在中医学的重要性正如《扁鹊心书》所说:"学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便错。盖经络不明,无以识病证之根源,究阴阳之传变。"
  七、病因学说
  《黄帝内经》将病因分为阴阳两类:"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把病因分为三类:"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宋代陈无择提出"三因学说":外所因、内所因、不内外因。
  近代则将病因分为五类:
  外感病因: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疠气。
  内伤病因:包括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失宜、劳逸失度。
  继发病因:包括痰饮、瘀血、结石。
  其他病因:包括外伤、寄生虫、胎传、诸毒、医过。
  1.发病
  邪气与正气交战,决定发病及疾病的发展变化。又称为"正邪分争"。
  "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正气"指人体的自我修复调节能力、适应环境能力、抗病能力等。
  "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依据,即"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体质、情志、地域、气候等,与发病有密切关系。
  2.病机
  病机是疾病发生、发展与传变的机理,又称"病理"。
  基本病机包括: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津液代谢失常
  内生五邪,包括:风气内动、寒从中生、湿浊内生、津伤化燥、火热内生
  病位传变,包括:表里出入、六经传变、三焦传变、卫气营血传变、脏腑传变等
  病性转化,包括:寒热转化、虚实转化等
  外感六淫病证概况
  六气是指在自然界正常情况下,风、寒、暑、湿、燥、火这六种不同气候变化。
  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反常,超过人体适应和抗御能力,并侵犯人体引起疾病时,则称六淫。淫是淫乱、太过的意思。六淫既是外感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又是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条件。
  外感六淫致病的特点
  有明显的季节性。如春主风、夏主暑、长夏主湿、秋主燥、冬主寒。
  有阴阳不同的属性。如风、暑、燥、火属阳,湿、寒属阴。
  "风为百病之长,火为温病、暑病、热病等进一步转化而来,而且寒、暑、湿、燥、郁久不散,皆可化火。
  辨证论治
  一、风
  1、风为百病之长
  (1)风邪致病最急,变化最多最速。
  (2)六淫中其他病邪每多随风邪相兼为患。
  (3 )风邪侵犯部位较广,无处不到,也最易侵袭人体。
  2、善行数变
  善行是指风邪致病多无固定部位,有游走不定的特性。
  数变是指风邪为病,具有发病急骤,变化迅速和容易转化为其它病变的特点。
  3、风性主动
  这是指风在自然界的表现具有流动性和使草木物体摇动的特点,结合临床风邪致病多具有震颤、动掉和抽搐等征象,既有属于形体上,又有属于感觉。
  4、轻扬开泄
  轻扬是指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具有向上向外、升发开泄的特性,故风邪致病多见于肌表及人体上部。
  开泄是指其侵袭人体,可使肌凑开泄,而现汗出、恶风等症。
  常见证型
  (1)风寒
  症状: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鼻流清涕,咳嗽,痰稀。舌苔白润,脉浮而紧。
  病机:风寒束表,肺卫不宣。
  治法:疏风散寒。
  方药:荆防达表汤加减。
  (2)风热
  症状:发热,微恶寒,少汗或无汗,头痛,咳嗽,痰粘或痰黄,鼻流浊涕,咽痛,口渴。苔薄,舌边尖红,脉浮数。
  病机:风热袭表,肺失清肃。
  治法:疏风清热。
  方药:桑菊饮加减。
  (3)风入经络
  症状:肢体关节游走疼痛,或拘急不利,项强,口眼歪斜,甚则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牙关紧闭。舌苔薄白,脉浮弦。
  病机:风邪入络,络脉闭阻。
  治法:祛风通络。
  方药:防风汤、牵正散、玉真散
  另可申报国家颁发证件:高级中医针灸师,高级中医康复理疗师,高级中医推拿师,高级美容师,高级灸疗师,高级催乳师,高级小儿推拿保健师,高级健康管理高级中医特色调理师、高级心理咨询师、高级公共营养师、高级中医养生美容师、高级母婴保健师。
网站目录投稿:幼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