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范增无谋


   苏东坡在他的《范增论》里说:"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呜呼!增亦人杰也哉!"给范增的评价可以说是很高的了,但是我们仔细去看范增的作为,可以很明显地发现,他所出的谋略与他所得的评价是很不相称的。"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其范增之谓欤?­
  《史记项羽本纪》里说:"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计。"说的是他出道以前平时在家里非常喜欢研究奇谋异策,并不是说他真有奇计,后人可能没有认真读书,就以为这个老人家有谋略得很,其实这完全是个误会。他就是胸有韬略,也与战国时的赵括和三国时的马谡一样只会纸上谈兵。­
  范增在《史记》里出谋划策的情节只出现过三次:­
  第一次是在项梁主持的一个重要的军事会议上。这次是他出的第一个计策,就是立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一个已经流落在民间多年的放羊娃为楚王,用来作为一个旗子,号召群雄来抗秦。被项梁采纳了。师出有名,陈胜吴广就曾打着扶苏项燕的旗号,揭竿而起,这一点应该算不上什么奇策。就是没有这样一个旗子,我想由于六国之人"苦秦久矣",也一样会"一夫而作,响者云集"的。反倒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一个楚王,变生制肘,给项梁死后的后来的项羽带来极大的麻烦。应该是一种画蛇添足之计。­
  第二次是在鸿门宴上。他在这场宴会前,是极力主张尽快打击刘邦不要错失良机的。原因是原来的沛公贪财好色,入关了的沛公是"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完全判若两人,自然是有大志才会这样。又说沛公有天子气,可见范增对刘邦是极为关注并视其为项羽的心腹之患的。这个判断也是非常准确的。既然这样,他应该在得知第二天刘邦来鸿门赴宴时就要做好充分的除刘准备。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宴会中将他一举格杀,这一手我想他事前是与项羽有暗号之约的,"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以示之者三",单等项羽一声令下,就将刘邦一行消灭掉。没想到"项王默然不应",这属于变生不测,主帅宴前弃戈。他应变的办法就是请来项庄,利用舞剑将沛公刺杀,再没想到的事是项伯护驾。结果是刘邦有惊无险,可以说是虚惊一场。其实如果他还想置之死地的话还是有机会的,那就是临时布兵,我想他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把刘邦区区一百人击杀于鸿门是可以办到的。真做成了此事,想项王经过解释最后是不会怪罪的。可是他没有了下一步行动,说明他已经再无办法。他应该是知道项王有妇人之仁这样的弱点的,应该考虑得更周详一些。作为项羽亚父之尊,他的地位应该是首屈一指的,他可以叫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当然也可以宴前在帐外伏下一支精兵,或者在刘邦必经的几条路上打好埋伏。可是偏偏是他,这个意识到不除掉刘邦就会"我属为之所掳"的唯一有急迫感危机感的人却没有考虑出现意外的应变举措,这就足以说明他处事的不严谨。最后就是拔剑撞破玉斗,说了一句竖子不足与谋。此外再无其他的作为,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
  第三次就是在攻打荥阳时。"汉三年,项王数侵夺汉甬道,汉王食乏,恐,请和,割荥阳以西为汉王。项王欲听之。历阳侯范增曰:汉易与耳。今释弗取,后必悔之。项王乃与范增急围荥阳,汉王患之。"我想这样这应该只是一个建议,就是一个稍微了解战情的人都会说的,而并不是什么破敌之策。荥阳会战时的刘邦已经今非昔比,可这一建议还是给刘邦一个深重打击,也使得刘邦决心除掉范增等人,陈平于此时带着刘邦给的四万斤黄金,在楚将中实施反间计,把范增从项羽身边赶走。­
  这个项王身边唯一的谋士,不被信任以后便愤而出走,被气死在回家的路途中,这样草草的结束了想老当益壮的一生。­
  没想到范增七十多岁了脾气还这么暴躁,前面的破玉之举,谩骂之言,这时的大怒,负气,只能说明范增的修为是很差的。这样一遇到点事就动不动意气用事的人,是不可能有什么奇谋善策的。冷静与理性始终是作为一个军师最起码的一种素质。看看陈平张良,会这么动气吗?他还只是"稍夺其权",是完全可以释项王之疑的。他倒好,不去澄清,不去辩驳,就这样的行事就是不成熟的表现,要想他在深谋远虑上比如在战略上在全局上有一番建树不是太难了吗?­
  就这样的几个计谋本身看,范增实在算不上有什么高明之处。刘邦曾经数落过项羽犯有十大罪行,而这每一条其实也就是项羽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种种失误,可是作为亚父的范增却始终不见他的声音与影子。比如项的坑杀秦之20万降卒,他就没有晓以情理,使之失去一方民心。而在外黄,项羽也要坑杀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却被一个十三岁的小孩阻止了一场血腥。而项王的不杀,使得"东至睢阳,闻之皆争下项王"。同样的事,却不一样的效应,这样的对比不是对"好奇计"的范增一个很大的讽刺吗?范增关键时候的掉链子,既有项羽刚愎自用听不得意见的原因,更有范增无计可施或者自己对项羽的做法表示认同的原因。由此也说明他学到的奇计在实际应用上或者操作上的两眼一摸瞎。­
  范增是亲自参与了分封诸王的,后面的相继叛乱说明了这样的分封是失当的,没见他有什么重要的提议,所以范增也是难逃其责的。­
  范增当然比项羽还是懂得一点政治的。他看到了项的对手刘邦的厉害之处,也预见到不在刘邦羽翼未丰的时候给予剪除的危机,但是他没有主动想方设法,更没有亲手去付诸行动。以致错过许多好的机会。也许是年老体衰了的缘故吧?­
  项羽的败北是注定了的,因为他除了军事上的进攻就不会用别的手段,哪怕做别的手脚。他唯一的一次想通过非军事行动来解决危机,是在逼不得已之后才派了武涉去做说客,破天荒头一遭,可是为时已经太晚。我们想想也就理解,一个并不怎么出色的谋臣范增平时就不怎么被信用而且最后竟还弃之不用,焉能用其他人的计策?士为知己者用,你不用自然就跑到敌人的阵营里去了。反过来对付自己,本事再大也一拳难敌众手啊。­
  记得项羽站出来要与刘邦单打独斗一决胜负时,刘邦说:"我宁斗智不斗力",项王到死了也没有去想他这句话,而还说是"天亡我也",不亦愚乎!范增遇上这样的主公,纵有奇计,也难如鱼得水,何况没有呢?­
网站目录投稿:青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