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确理解职业价值观 职业价值观决定了人们的职业期望,影响着人们对职业方向和职业目标的选择,决定着人们就业后的工作态度和劳动绩效水平,从而决定了人们的职业发展情况。哪个职业好?哪个岗位适合自己?从事某一项具体工作的目的是什么?这些问题都是职业价值观的具体表现。 1. 职业价值观的分类。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人们对职业价值观的种类划分也不同。美国心理学家洛特克在其所著《人类价值观的本质》一书中,提出13种价值观:成就感、审美追求、挑战、健康、收入与财富、独立性、爱、家庭与人际关系、道德感、欢乐、权利、安全感、自我成长和社会交往。我国学者阚雅玲将职业价值观分为如下12类。(1)收入与财富。工作能够明显有效地改变自己的财务状况,将薪酬作为选择工作的重要依据。工作的目的或动力主要来源于对收入和财富的追求,并以此改善生活质量,显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2)兴趣特长。以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作为选择职业最重要的因素,能够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择我所爱、爱我所选,可以从工作中得到乐趣、得到成就感。在很多时候,会拒绝做自己不喜欢、不擅长的工作。(3)权力地位。有较高的权力欲望,希望能够影响或控制他人,使他人照着自己的意思去行动;认为有较高的权力地位会受到他人尊重,从中可以得到较强的成就感和满足感。(4)自由独立。在工作中能有弹性,不想受太多的约束,可以充分掌握自己的时间和行动,自由度高,不想与太多人发生工作关系,既不想治人也不想治于人。(5)自我成长。工作能够给予受培训和锻炼的机会,使自己的经验与阅历能够在一定的时间内得以丰富和提高。(6)自我实现。工作能够提供平台和机会,使自己的专业和能力得以全面运用和施展,实现自身价值。(7)人际关系。将工作单位的人际关系看得非常重要,渴望能够在一个和谐、友好甚至被关爱的环境中工作。(8)身心健康。工作能够免于危险、过度劳累,免于焦虑、紧张和恐惧,使自己的身心健康不受影响。(9)环境舒适。工作环境舒适宜人。(10)工作稳定。工作相对稳定,不必担心经常出现裁员和辞退现象,免于经常奔波找工作。(11)社会需要。能够根据组织和社会的需要响应某一号召,为集体和社会作出贡献。(12)追求新意。希望工作的内容经常变换,使工作和生活显得丰富多彩,不单调枯燥。 2. 职业价值观的分析。在为自己做职业生涯规划之前,一定要清楚和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和职业价值观。价值观和职业价值观决定了哪些因素对你是重要的,哪些是不重要的;哪些是你优先考虑和选择的,哪些不是。对自己的价值观,特别是职业价值观进行分析时,可以参照学者们所提出的价值观类型,看自己到底属于哪一种。其实,我们可以把不同职业价值观的内容加以归结,根据他们所体现的主要方面,来确定自己的职业价值观中主要的因素是什么。张再生教授把这些因素总结为三类,并认为职业价值观的分析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第一,发展因素,包括符合兴趣爱好、机会均等、公平竞争、工作有挑战性、能发挥自身才能、工作自主性大、能提供培训机会、晋升机会多、专业对口、发展空间大、出国机会多等等,这些职业要素都与个人发展有关,因此称之为发展因素;第二,保健因素,包括工资高、福利好、保险全、职业稳定、工作环境舒适、交通便捷、生活方便等等,这些职业要素与福利待遇和生活有关,因此称之为保健因素;第三,声望因素,包括单位知名度、单位规模和权力大、行政级别和社会地位高等等,这些职业要素都与职业声望地位有关,因此称之为声望因素。职业价值观是一个复杂的多维度的心理因素,对职业的选择和衡量有多种要素的参与,但各要素起的作用是不同的。从当前的实际来看,许多调查显示,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越来越重视发展因素,而对保健因素和声望因素的重视程度则因人而异,差别较大。在职业价值分析和测定过程中,个人必须处理好职业价值观不同要素之间的关系,并根据不同时期、不同情况明确自己的职业核心需求,以便合理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和相关策略。 二、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特点 1.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 每个人、每个社会群体由于其知识素养、生活阅历、思想观念、家庭环境等的不同,有着大相径庭的职业价值取向。大学生作为知识储量大、有创新精神、率先接受了新观念的特殊群体,其价值取向有着为其他社会群体所不具备的特征。 (1)差异性。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是通过社会化建构起来的,家庭、学校、大众传播媒介、社会环境是影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因素,由于人们具有不同的家庭背景,接受的是不同的专业教育,接触的大众传播媒介、社会环境有别,必然带来他们的职业价值取向的差异。 (2)超前性。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具有典型的"超前"特征。他们是社会中独特的一群,置身于恬静优雅信息密集的校园;宽敞的图书馆、阅览室里,他们与思想家们对话;形式多样的大学生社团、报告会、演讲会传递着当代最新的思想观念,从而也铸就了他们的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对社会、人生、职业都有着自身独特的见解。他们富于理想、叛逆传统,最于冲破陈旧职业偏见的陋习。在职业的选择上,他们率先呼吁建立平等的竞争机制,对渗透在职业选择中的权力效应、人情效应深恶痛绝。他们还想通过选择理想的职业,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个性。 (3)边际性。大学生处于知识和思想观念的前沿,最敏感地触觉到了历史变革的脚步。面对纷至沓来的西方各种思潮,他们表现出为其他群体所不具备的大胆接纳态度。在职业价值取向中,传统的等级观念,"铁饭碗"的观念在他们心目中早已失去理想的光环。大学生自身从深层的价值观和职业价值取向上,也没有完全脱离陈腐观念的窠臼。他们希望独立,但要真正独立时又茫然不知所措;力倡自我价值,但又处处渴望社会的认同;要求自由,但对自由的深义却比较模糊,甚至逃避自由。大学生的人格中,两套价值体系共存,形成了大学生价值观和职业价值取向上的边际性。 (4)流变性。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在不断地选择社会,试图把自己的一套价值体系传输给其他社会群体,以影响社会。另一方面,他们又生活在宏观的社会背景下,他们无法逃避社会的选择,社会要规范他们,要求他们,规劝他们,感染他们。社会变化了,时代变化了,必然带来他们职业价值取向的嬗变。 2.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时代特征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尔波特与弗农合著,于1931年出版的《价值观研究》一书,提出了六种价值观。其一,理论型。重视这种价值观的人,主要关心的是对真理的追求。其二,经济型。重视这种价值观的人讲究实效,对知识的适合性感兴趣。其三,艺术型。重视这种价值观的人对艺术感受有一种强烈的倾向。其四,社会型。重视这种价值观的人最优先考虑的是发展和保持亲密的人际关系。其五,政治型。重视这种价值观的人主要对获取权力感兴趣。其六,宗教型。重视这种价值观的人特别注重追求普遍的完整与和谐。奥尔波特和弗农对价值观的分类,为分析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和职业价值取向提供了一个有益的框架。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是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对于职业评价、职业选择、职业价值取向等的总体看法,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择业方向和标准,并对他们的工作态度、工作积极性,乃至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大学生就业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固然有多种因素,但不可否认,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在其中起着十分微妙的作用。因此,结合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择业的教育,积极探索构建科学合理的职业价值观教育体系,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1)从消极依赖型向积极进取型转换。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我国高校毕业生很长一段时间一直采劝统包统分"的政策,考上大学就意味着拥有一份体面、稳定的工作,大学生无论在职业选择还是职业活动中,都带有某种依赖性,普遍缺乏竞争意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双向选择就业模式的确立,尤其是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市场,大学生的择业竞争意识逐渐增强。在面临就业问题时,已自觉地将就业和自己的生存、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职业成为个人实现自我的重要途径。当大学生进入职业准备阶段时,职业竞争所需要的文凭、证书、技能就进入他们关注的视野。和传统的"等"、"靠"、"要"依赖型职业价值观不同,这种新型的职业价值观容纳了更多积极主动的元素,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是一种积极进取的职业价值观。 (2)强调自我价值,重视自我发展,缺乏对社会价值的认识。大学生择业的自我意识突出,市场作用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日益增强。在毕业生的价值取向中,昔日那种长期被压抑的个性特征开始显现出来,以实现自我价值和满足个人利益为标志的个人本位价值观开始主导当代大学生的就业选择行为。面对日益竞争和完善的就业市场,大多数高校毕业生努力在现有条件下谋求个人发展,择业时第一看发展前景,第二看施展才干的机会,第三看薪酬福利,而集体乃至国家、社会的利益与需要则是其次考虑的因素。因此,大学生择业时更多追求自我发展与自我价值的实现,而缺乏社会责任感。 (3)职业价值取向矛盾化、复杂化。由于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处在自我主体与外在社会的客观性的矛盾冲突中,其职业选择倾向常常表现为就业期望与社会需求脱节,在求稳与求变、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交织中存在着很多困惑。比如在职业价值上,希望从事的职业既能对国家、社会有所贡献,又能满足个人的切身利益。实际就业时,则更多地关注自我发展和价值实现;在择业意识上,既想主动竞争谋取理想职业,又缺乏竞争勇气,不愿承担风险;在岗位和待遇问题上,既渴望工作稳定,轻松自由,有着较高的经济收入,又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不愿意接受基层的锻炼。总体上看,大学生面对社会压力的承受力不够,勇于挑战的心理素质还没形成,职业期望仍趋于"非风险化"。 (4)职业价值取向功利化和多样化。在社会转型及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社会环境下,面对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和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不少大学生在择业时过分追求自我实现,明显表现出实用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特征。将择业的价值定位于金钱、地位等方面,一味向往环境好、待遇高、"有很好发展前途"的单位。 (5)轻视基层技术工作,向往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此外,随着大学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实现就业的方法多种多样,宽泛的就业渠道和多样化的就业途径,大学生就业有了更广阔的选择空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崇尚个性,强调自我奋斗,相当比例的大学生看好自主创业,还有的大学生选择灵活就业、弹性就业,大学生择业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 三、建立科学职业价值观的对策 1. 加强学校科学职业价值观的教导。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完善,需要把党和国家的教导方针、高级教导造就目标和大学生实际紧密联合起来。高校应当加强以下几方面的教导:一是加强职业认知教导。职业认知教导可以使大学生客观深入的认识职业社会,明确选择职业的价值和意义,把自己的选择和社会实际结合起来,做出科学选择。二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导。价值观是人们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根本认识和处理问题的领导思想,领导着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系统包含马克思主义领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重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内容。大学生只有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三是加强择业心理教导。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不仅能够使大学生控制科学有效的择业方法,还可以造就大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以及抗挫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高校在学生教导工作中应高度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教导,教导他们懂得个人择业动机,克服各种不良择业心态,正确、乐观地处理择业中的各种问题 2. 施展政府向导。政策措施是社会利益关系的调节器,是一种价值导向,体现着一定的价值目标和价值标准。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受到政策措施的制约影响,因此必须有一套与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相适应的政策措施。例如,按照就业市场化的请求,勉励大学生到西部、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增进大学生的合理流动;对自愿到国家急需岗位工作的大学生给以相应的政策勉励;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制定扶持政策和优惠措施以勉励大学生积极创业。 3. 加强家庭引导。《公民道德建设实行纲领》指出:"家庭是人们吸收道德教导最早的处所。"家庭作为大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家长要转变教导理念,更新教导方法,充分施展自身言传身教的影响,不断加强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帮助大学生塑造健全人格,建立合理功利意识,引导其确立适应市场经济的职业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