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质量社会教育的缺失及继承式发展对策


  在国务院提出建设"质量强国"战略目标的背景下,我们需要全面客观看待质量领域存在的各种问题。虽然一些典型案例和问题往往出自食品、药品、建筑和餐饮服务等行业,但客观而言,这些行业和领域存在的问题,在其他行业也都存在,只是这些行业一旦质量出现问题往往会危及人的生命,是"急性病"因而被社会更加关注,而其他行业的类似问题往往并不马上危及人的生命,是"慢性病"而易于被稀释和过滤。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每一个人工作时都是在提供某一种产品或服务,或者是向组织内的其他员工提供,或者是向最终客户提供,因此我们每一个人的工作都存在一个工作质量的问题,而这一个个工作质量相联结就产生了一个个产品质量或服务质量。因此,质量问题从更广泛意义出发,不仅是一个企业管理问题,更是一个社会教育问题,是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从自身的工作和生活出发,通过观察、反思、总结、改进自己的质量言行来传导出一个个微观质量结果。正是从这个意义出发,本文比较了不同时期,质量"社会教育"的变化,进而提出相关对策。
  一、质量"社会教育"的缺失
  首届复旦管理学终身成就奖和首届中国质量奖获得者——刘源张院士(1990)在总结自1978年到1990年中国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时,指出其中一个特点就是国家电台电视台的高度重视,1980年1月中央广播电台邀请刘源张作了首次面向全国播放的TQC讲座,1980年9月中央电视台又播出了由刘源张主讲的全国第一期TQC电视讲座,并于1981年9月、1984年、1986年6月、1986年11月、1987年5月多次更新完善后在中央电视台播放;其中从1986年6月这期讲座开始,开创了先培养讲座辅导员再招收学员学习并进行结业考试的电视讲座的办法;1986年11月的讲座由于是配合全国企业职工培训的要求并得到劳动人事部的支持,全国共有130余万职工参加统考。在企业案例方面,上世纪80年代初,由兰州第三毛纺织厂提供素材,甘肃电视台与省话剧团联合编辑创作的大型电视连续剧《绚丽的彩霞》以提高毛纺织品质量为主题,通过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以人物故事的形式大力宣传和弘扬企业重视产品质量管理的重要性。而目前社会各界在揭露质量"负面信息和案例"等一个个"点"的同时,对质量"正面系统教育"的关注度远不如过去,质量"社会教育"存在缺失。
  二、对策:立足于"继承式发展"的原创方法
  在构建质量强国的路径上,为了弥补质量"社会教育"的缺失,需要我们设计一种适合于我们自身文化背景和现实背景的教育逻辑,即谋求适用于我们历史与文化特点的原创质量理论方法,摒弃照搬西方理论工具的倾向。只有立足自身的原创质量理论方法,在教育过程中才能易于被更多质量参与者理解、领会和应用。因此,质量教育的素材必须与质量参与者之间存在文化联系,否则再先进的外国质量理论与方法也难以为我们所"共鸣",质量"社会教育"的效果也就会大打折扣。
  而原创的技术起点就是对过去我们已经原创出的老方法的再学习、再思考,继承、总结、提炼传统做法,进而创新性发展和发扬。刘源张(1990)提出早在TQC(全面质量管理)未出现之前,中国就有自己在质量管理上的独创,如自检、互检、专检的"三检制"。刘源张(2002)还进一步指出市场经济时代的企业文化或质量文化与计划经济时代的企业文化或质量文化,相互之间必有一些可以继承和发扬的内容,还明确指出《鞍钢宪法》的"两参一改三结合"、大庆精神的"三老四严"可以代表后者,而2000年版ISO9000的质量管理国际标准中的"八大原则"可以代表前者,两者间相通之处就是"以人为本的创新和改进"。其中《鞍钢宪法》创立于我国20世纪60年代初,其核心是"两参一改三结合",包括四层含义:一是干部参加劳动,经受锻炼了解情况;二是职工群众参加民主管理,既当管理者又当被管理者;三是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四是实行领导干部、工人群众和技术人员三结合。而大庆精神的"三老四严"同样创立于20世纪60年代初,即"对待事业,要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对待工作,要有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2014年3月9日,习近平同志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安徽代表团审议时,提出"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从"三老四严"到"三严三实",体现出的是面向实践、面向问题、面对自身。因此,不论创立的时代早晚,只要是符合以人为本的原则同时能高效率地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就应该继承和发扬其管理智慧。同时20世纪80年代,原国家经委还推广了"质量否决权"这一模式,即通过对工业产品直接的或间接的质量指标的考核,去评价一个企业、一个生产单位或一个生产者所得劳动报酬的合理性,并在满足一定关系的前提下否决不合理的报酬部分。其实质就是把产品质量放在最高的位置,质量对企业和员工的利益分配有最终决定权,国家对企业,企业对职工均实施质量否决权。以上这些原创方法和思想都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刘源张(1995)在谈到建立中国的管理科学学派时,也指出《鞍钢宪法》中"两参一改三结合"、"多、快、好、省;好字当头"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质量否决权"以及"党政工团、齐抓共管",这些都是开端和模式;特别指出"我们只有把我们中国人的好哲学、好文化、好传统融合提炼进我们的管理科学,才能称得上建立中国学派"。劉源张(2008)还提到,日本QC小组活动的创始人石川馨教授就曾表示,中国的"三结合"式QC小组活动是他想学而办不到的;刘源张认为,当时如没有像总工会、共青团这样的行政参与,QC小组难以在全国开展并持续存在。
  但我们现在并没有把总工会、共青团等有助于发展和培育质量管理的机制继承和发扬下去,缺乏对以上提到的传统原创的质量管理模式的继承和发展,更没有在前人基础上总结提炼出中国特色的质量管理模式。而当我们分析当今世界重型装备制造行业的龙头企业"上海振华重工"的成功原因时,创始人管彤贤所强调的却全部是所谓的"老办法",他强调"造好产品的关键是培养人,核心是把农民改造成产业工人,办法是安家安心提高科学文化知识,提出抓生活促生产",强调由邓小平提出的中国有外国没有的武器,即"思想、政治、精神"。振华重工正是在新时代用这些所谓的"老办法、老思想"创出了核心竞争力,因此办法不论新旧要管用。
  最后要谈到的是,刘源张(2012)在谈到质量工作者的责任时,引用狄更斯在《双城记》开头描写当时时代的一段话里的一句话,"这是一个信念的时代,也是一个怀疑的时代",指出"对于中国的质量,大概也有这种情况吧",但他强调"作为质量工作者的责任就是,加强质量有关人员的信念,减少他们的怀疑。这段话浸润着老一辈质量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供我们这些晚学后辈学习。刘源张于2014年4月3日逝世,在此向刘老致以晚辈的敬意。
网站目录投稿:千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