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的战略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了少数民族边远贫困地区人才引进的具体思路和方法。依据少数民族边远贫困地区人口资源分布及经济发展情况,制订详细的人才引进方略,使其为少数民族建设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少数民族;边远贫困地区;人才引进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处湘鄂黔渝四省市交界处。1952年8月成立湘西苗族自治区,1955年改为湘西苗族自治州,1957年9月成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现辖龙山、永顺、保靖、花垣、凤凰、泸溪、古丈7县和吉首1市,国土面积1.55万平方公里,是典型的"老、少、边、山、库、穷"地区,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先行先试地区,是湖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省湘西地区开发重点地区和扶贫攻坚主战场。党管人才工作一直是国家党建工作中的重点内容。由于受特殊地理、经济、民族因素制约,少数民族边远贫困地区"高精尖"人才严重缺乏,面临引不进、留不住、用不好等诸多困境。 一、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和优惠政策 为少数民族边远贫困地区人才引进工作提供制度规范,构建完善的经费投入保障制度和各类激励机制,在地方财政预算中,对引才工作经费进行纳入。还要设立专项引才基金,对支援少数民族边远贫困地区建设的人才进行奖励。不断完善各类优惠政策,提供优质的人才服务,给予他们相对较好的福利及政治、经济待遇等,按时发放各类生活补助、人才奖励、特殊津贴等,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在项目立项、科研资助、成果奖励等方面,给予优厚的待遇,达到良好的激励效果。例如,2018年4月,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事业单位引进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对外发布招聘信息,公开引进73名急需紧缺人才。该县对引进的急需紧缺优秀毕业生服务期达3年者实施优惠政策,依据学历,分别奖励5万元、3万元、1万元现金。同时,还对引进人才实施安居政策,为其提供一套过渡性住房。 二、创新人才引进形式,拓宽渠道 结合地区发展情况及人才引进工作要求,为外来人才提供创新创业平台和示范基地,把平台、项目、人才等要素有机结合起来,以产业为依托汇聚人才,再用人才助力产业发展,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实际工作中,把高层次人才交流大会等作为载体,定期组织开展各类人才交流活动,重点引进能够适应本县产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与高等院校建立良好的沟通合作关系,充分发挥少数民族边远贫困地区资源、地域、文化优势等,成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为高层次人才引进提供平台保障。充分发挥专业协会、中介公司等社会组织优势,对各类交流平台、合作渠道等进行开拓创新,为人才引进提供保障。 三、加强人才服务,优化引才环境 以联系关爱制度为依托,在地方领导与高层次人才之间建立联系,鼓励用人单位定期与人才交流,安排组织免费健康体检、心理咨询、趣味运动会、节假日走访慰问等活动,关注关心人才,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使其积极投身到少数民族边远贫困地区建设发展过程中。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通过优秀的企业文化氛围等吸引、留住人才,增强外来人才对该企业乃至该地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以座谈会和表彰会等形式,对优秀人才進行表彰和奖励,认同其价值。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优势,宣传典型人才,先进事迹等,给予外来人才充分的尊重和认同。例如,少数民族边远贫困地区要加强软硬件建设,增强学术吸引力,建立东西部人才合作机制,营造良好的人才引进环境。 四、健全信息,完善人才管理 依据人才需求,构建完善的信息平台,对紧缺人才供需信息库进行重点建设,通过预测供需,使需求信息发布渠道更加畅通,便于用人单位和人才之间进行双向选择,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同时,以人才动态管理制度为依据,结合人才引进特征,构建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包括工作时效、业绩、智力输出、工作成果等相关因素和内容,对用人单位进行引导,提高人才管理及考核工作质量,依据相关评价指标,对各类奖惩机制加以构建。例如,设置定量国家奖励指标给少数民族边远地区优秀成果,一些国家级大项目适当鼓励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参与,博士学位授权点布局充分考虑少数民族贫困地区需求。结合西部地区实际情况,以完善的信息为依据和载体,使各类人才管理制度和方法等更加先进。 五、结语 综上,湘西自治州一直很重视人才引进工作。无论地区政府,还是相关部门,要结合地区人才需求及实际发展情况,不断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和各类优惠政策,创新人才引进形式,拓宽渠道,加强人才服务,优化引才环境,并对各类人才管理信息和方法等加以完善,为该地区发展建设提供高素质人才,助力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各地区人才进行优化配置,促进地区各项经济及生产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王仕民,刘瑶瑶.浅谈边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产业扶贫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措施思考[J].现代园艺,2017(4):216-217. [2]杨红娟,司婷.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人口迁移与经济增长的耦合关系演进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7(06):107-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