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应果 张卫斌 改革开放40年来,铁路通信发展日新月异。担当长三角境内京沪、沪宁、宁杭、合宁、合武等多条高铁及既有线普速列车的调度通信、数据传输、视频监控等通信保障任务的上海通信段,在长三角织就一张张密如蜘蛛网般的铁路通信网络。 改革开放4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在"交通强国、铁路先行"中当好排头兵,先后投入逾3.5亿元用于长三角通信设备的更新换代。如今,长三角铁路通信线路从架空明线演变为电缆、光纤,交换机从步进、纵横制迈进为程控交换机,电话机从手摇磁石换代为按键、无绳电话机……铁路通信由慢速转向高速,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承载人民的希望和骄傲,跑出新时代的幸福感,折射出中国铁路通信发展的巨变。 通信手段现代化,传输效率呈几何指数提升 列车风驰电掣,通信是相伴列车飞行的高速信息公路。日夜穿梭的千万条通信电路,在繁忙的铁路运输中,倘若调度指挥的一条电路出現问题,就可能影响到几十趟甚至上百趟列车的运行,打乱旅客的行程。 70年代,手摇式磁石机、音频电话机等,是铁路通信电话机家族中的重要成员。用户呼叫时,交换机总机电路中的号牌掉落,话务员将应答插塞插入用户塞孔接通电话。通话完毕,通话方摇动磁石发电机,使电路中的回铃牌落下,话务员即可拆线,完成一次通话。 "80年代,我在电报所,‘哒哒哒收发电报声一刻不停,一天下来,眼睛里全是电报码,耳朵里全是‘嗡嗡声!"担任过电报工区工长的程子教回忆道:"后来,师傅还教会了我传统的无线电报业务,那个年代有一部经典老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每次发报时脑海中就会浮现出那个画面。" 90年代初,铁路寻呼台成立,BP机有一个洋气的名字"拷机"。"当时能拥有一台线条流畅、造型优美的摩托罗拉中文机那是非常值得炫耀的一件事!"担任过寻呼台台长的杭州高铁车间党支部书记袁巍开心地说。 "取代明线路的光纤通信,容量大、传输距离远,保密性能好,难于窃听。一根光纤的潜在带宽惊人,这样的带宽通道,只需一秒钟左右,即可将人类古今中外全部文字资料传送完毕。"技术科副科长浦志樑娓娓而谈。 新一代综合专用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实现了列控、调度通信等多项功能。调度员呼叫车站值班员进行通话时,有优先权,可以直接插入用户已经建立的通话,不会出现"您呼叫的用户正在通话中"等无法呼入的情况,调度员撤出后,通话仍能继续进行。 如今,铁路区间作业的工务、信号、供电等部门,均使用了作业手持台进行通信,可与车站值班员、调度员或等用户联系,紧急情况下,作业人员还可以呼叫司机,与司机通话联络。 "我们还将作业定位监控系统和‘上海局应急通信指挥中心微信平台接入到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公司应急通信系统,大大提升了应急通信保障能力。相比较以前的应急通信系统,视频、图片传输效率提升近10倍。"调度科科长姚桂兴说。 通信管理标准化,信息高速公路发展至瞬间"秒速" 担任大半辈子电话转接员,如今已转岗的钱秀琴,刚参加铁路工作时在长途台,头戴耳机,前面一排线和插孔,常常忙得口干舌燥,客户经常不满意。她回忆道:"过去,电线杆上挂裸导线,通话质量差,易串音,遇打雷时,杂音大,严重时电话机能被烧毁。" "那时打个长途电话可不像现在这样秒杀,毫不夸张的说,有时打个跨局电话,遇上不顺畅得等几个小时。"历经几代铁路交换机的车站值班员陈国民感慨万端。 改革开放40年来,铁路大力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用"科技+创新"有效破解了安全基础薄弱的难题,提升了通信质量,为实现运输安全高效目标提供了坚强保障。 40年来,长三角铁路通信广泛采用数字程控交换机,用计算机进行电话的转接和交换,完全代替了电话的人工转接。计算机管理整个交换系统,检测和诊断故障实现自动化。 上海通信段网管中心,似乎像家网吧。窗明几净,一尘不染,80余台电脑整齐有序排列,传输、视频、数调、同步等网络管理电脑各司其职。 万一信息高速公路中断了,怎么办?先前,明线路铁线条中断一根,载波室完成倒代迂回,至少15分钟以上。 "1982年,那年狂风暴雪,将宁芜线明线路压断,电杆东倒西歪,修复了好几天。"高级工程师王登明记忆犹新。 网管中心党支部副书记杨志勇胸有成竹地说:"现在这不成问题了,我们已建立了瞬间完成迂回的信息高速公路,每一条传输通道都有迂回通道,这个迂回是瞬间完成的,大约只需0.05秒,在打电话或开电视电话会议时,如此短的时间,人的视觉、听觉几乎是感觉不到的。"相比较以前明线路15分钟的迂回,速度快近1.8万倍。" 如今,通信手段更先进,"秒速"为运输安全提供了可靠保障。一条条毛细血管,分分秒秒在跳动着;一名安全哨兵,分兵把守在万里铁道线上。目前,上海通信段近2万公里的通信光、电缆线路已覆盖至长三角境内;数千个机房和通信基站,不舍昼夜地安全高效运转。 设备维护智能化,"炫科技"让铁路通信高效运转 上海通信段退休通信工陈新安,戏称自己当年处理故障是"干小炉匠的活",拎着简易小铁炉,漫山遍野的寻找引火的柴禾,接完几个中断的铁线条,人也烟熏火燎成了黑不溜秋的"卖炭翁"。 艰苦的岁月造就人。金华地区多山地,通信电线高杆居多,最高的有15米。陈新安练就一手绝活,蹬上脚扣,打好保安带,蹭蹭蹭没几下就蹿上了杆顶。电线杆上端飘悠悠的,胆小的人别说上去,即使上去了抱住杆子也放不开手脚干不了活。陈新安在空中舒展着身姿,线条在他手中就如面条一般翻飞自如。 那时环境越是恶劣,磨练人的意志。记得有一年腊月,浙江下起鹅毛大雪,大地一片银白,陈新安忧心忡忡这么大的雪会压断通信明线条?于是,他冒雪检查,用长的竹竿一路不停地拍落线条上的积雪,确保通信安全。 子承父业。2010年,陈新安的儿子陈慧进入铁路,从事铁路通信设备维护工作,如今已8个年头。这些年来,无论春夏秋冬,狂风暴雨,陈慧始终坚守在岗位上。 40年发展,沧桑巨变。铁路通信以"智能科技"建设为依托,"炫科技"已渗透到铁路运输服务中。新研发的通信现场作业智能化监管系统,大大提高了现场一线指挥的效率,强化了动态监测、技术指导、远程监控、信息共享功能,为确保通信安全提供了可靠保证。 随着现场作业管理监控系统升级,加上GPS软硬件的配载,126辆"流动作业车"的投入使用,长三角铁路通信实现了电子化实时动态管理。 说起作业智能化监管系统,陈慧津津乐道:"我现在到达作业现场后,先是将3张现场位置照片传输至段调度指挥中心,然后才能进入下一道作业程序。作业任务若逾期,系统电子表格则显示红色提示。" "如今,通信维护比我父亲那年代先进太多了,先前通信明线断线,要绑扎、焊接、载波室测试判断,接续一个断线条至少要2小时以上。"陈慧自豪地说:"现在光缆中断,光纤熔接机只用2分多钟就接好一条断芯光纤,并能自动判断接续是否合格,省时省力。" 如今,网管中心的通信远程实时监控,全方位监控各通信系统、光电缆大通道、通信机房的安全运行状况,及时准确地掌握设备变化的实时数据,消除安全隐患。除了实时监控,网管中心还提供应急处置等技术支撑,这是名副其实的"网络医生"。每天,"网络医生"根据告警信息与现场人员对接核查,对影响行车安全的"病症",全面分析数据,会诊确定"病源",利用夜间"天窗"点,实施诊疗方案,确保铁路运输中枢神经安全畅通。国庆节前,"网络医生"已开具"处方"200多个,诊治"疑难杂症"16个,全部"药到病除"。 一条条高铁纵横交织,一列列动车风驰电掣,高铁正改变着人们的出行方式。铁路通信技术,在其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如今,长三角与珠三角和京津、东西部地区城市群互联互通,形成快速便捷"交通圈",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运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