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悉达多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


  悉达多读书笔记一
  乍一看书名还以为是佛陀传记啥的,其实是德国作家黑塞(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编的印度人的故事。
  主人公悉达多(与佛祖同姓,但不是同一个人)出身于释迦摩尼在世时代的婆罗门(印度古代的精神贵族)家庭,从小禀赋极高,是所有人公认其注定要成王成圣的那种人。然而他追求自我实现的道路却异常独特而坎坷~~少年修得三种绝活:思考、等待、斋戒;中年勾搭名妓富商,沉迷于声色犬马;老年再次斩断尘缘弃绝寺庙,与船夫为伍,以摆渡为生……期间遭遇友情、爱情、亲情的得失,以及各式各样的觉者,包括佛陀本人,以及佛陀之外的各种面目的神圣......并与他们合一。
  读完第一部分,就知道这本书不是宗教传销类读物,更不是鸡汤高汤之类的励志故事。早年的悉达多在自我探索的道路上非常特立独行,以至于离家出走,不远万里亲见佛祖(当时佛教还是受打压的外道哦)。但出人意料的是,他在聆听教诲之后,竟选择离开。
  他对佛祖说的一段话十分动人:"我未曾有刹那怀疑过您是佛陀,您已功德圆满。您已抵达无数婆罗门之子求索之巅峰。您已超拔死亡。您通过探索,求道,通过深观,禅修,通过认知,彻悟而非通过法义修成正果!哦,世尊,没有人能通过法义得到解脱!在明晰又可敬的法义中不包含世尊的历程,那个您独自超越众生的秘密。这就是我聆听法义时思考和认识的。这就是我为何要继续我的求道之路~~并非去寻求更好的法义,我知道它并不存在~~,而是为摆脱所有圣贤及法义,独自去实现我的目标,或者去幻灭。"
  悉达多一生充满了各种离经叛道。那么,他是如何超越凡俗乃至觉悟人生的呢?最后一章,悉达多重逢少年时代的朋友乔文达,道破天机。
  当年在悉达多选择离开佛陀的时候,乔文达则选择追随佛陀。几十年下来乔文达成为德高望重的僧团长者,却并没有彻悟人生实相。他听说渡口的船夫是一位奇人,就跑去拜访。
  乔文达问的第一个问题是:"这些年你可有引导你的老师?"。悉达多回答说生活就是他的老师,比如美艳的妓女、富商、赌徒,当然还有道友、佛祖也都是老师。
  乔达文认为悉达多是开玩笑,又问他,可有扶持这些年生活的思想和认知(一介船夫遑论信仰)。
  悉达多说:"我被认知充满,如同人们在心中感知生命,无法言传。......(下面这句话十分高能:)真的反面同样真实!也就是说,只有片面的真才得以以言辞彰显。可以说思想和言说的一切都是片面的,是局部,都缺乏整体、完整、统一。......尚无一人绝对神圣或绝对罪孽。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们受制于幻像,相信时间真实存在。如果时间并非实在,世界与永恒、苦难与极乐、善与恶的界限亦为幻象。......我是罪人,你是罪人。但罪人终将成为梵天。只是,这"终将"乃为幻象。在罪人身上,现在和今天的他即是未来的佛。他的未来已然存在。......世界并非不圆满。世界并非徐缓地行进在通向圆满之路:不,世间的每一瞬皆为圆满。......我不再将这个世界与我所期待的,塑造的圆满世界比照,而是接受这个世界,爱它,属于它。"
  对于一个正统的教徒,这些都是佛法不容的奇谈怪论。悉达多并不反对佛,但他认为佛的伟大不在其教义,而在于他的生命。自然,最终渡化乔文达的,也不是这些言辞,而是在告别一吻的瞬间,乔文达奇迹般地亲见寂灭和重生。
  黑塞作为一个基督徒如何看待东方精神?这是我阅读此书最初的好奇心。一口气读下来,得到的惊喜与震撼非文词可以表达。黑塞实在是做了件好事。这本书相当于古老的东方智慧加上尼采叔本华荣格哲学合成的大餐,且非常易于消化吸收。对于那些有探求真理之心,却没有耐心深入经藏的我等普罗之众,这本书实在是来得及时。只是不曾料到这道大餐的厨子竟然是一个从清教徒家庭和神学院走出来的德国人。
  许多年前,我有过类似的惊喜:一次出差,因为时差睡不着,百无聊赖之际,在网上找到一个视频,内容是一位韩国某寺的洋和尚用英文讲解《金刚经》。之前我读过许多遍鸠摩罗什译中文版《金刚经》,却迷惑于"如来说A,即非A,是名为A"句式。我当初的古文素养还不足以消化这样的句式所承载的内涵。至今还记得遇见一个老外讲经,在离家半个地球的旅馆在视频上。从那之后我才读懂《金刚经》。
  如果一本书可以感动到你,这样的缘分也是可遇不可求的。放任一会儿,于这冬日暖阳般荡气回肠的文字里。
  世界如潮水般褪却
  只剩下 一方书桌
  和一地光阴
  我打开光阴的书扉 看见
  世界如潮水般汹涌
  文字 满载着山河大地
  爱恨情仇 滚滚而来
  悉达多读书笔记二
  最初听说这本黑塞的小说《悉达多》是在慈怀读书会上,知道这不是一本传记小说。
  之所以想读这本小说,是因为总是觉得自己太单纯,太简单,太肤浅,没有一点江湖经验,更不要说人生智慧!我想向佛陀——悉达多祈求,我的智慧在哪里?
  可是当我翻开这本诗一样的小说时,我震撼了,激动了!这哪里是小说,分明是诗!黑塞是一个有深厚宗教信仰和宗教观的作家,正如他自己所说"诗必须是信仰,我进行实验,把我的信仰写成了一本小说,这就是《悉达多》"所以,这是一篇自我探求智慧的书。我激动着,很多时候都是高声朗读地看的,我也想从小说里是否能找到我的智慧。
  佛陀的生平世人都知道,小说巧妙的把佛陀分解成两个人——真正的佛陀加泰玛和婆罗门之子悉达多。作品叙述了一个婆罗门贵族青年寻求人生真谛的一生,他从锦衣玉食到游学为僧,又从骄奢淫逸到摆渡济世,最后悟道成"佛"!而我要着重强调的是,所有这一条条道路的抉择,都是他自己确定的!而不像他的青年好友戈文达,那是个好好学生,是个勤奋求学的弟子。就仿佛是我们这时代那些坐在教室里等着老师灌输知识和思想而不知自我领悟和探索的孩子一样。
  悉达多是佛,也是人,佛说人人皆具佛相,而成佛之路,人皆不同,各有早晚曲折吧!因为人最终要走上自我之路,才能更好地感知体悟,一如悉达多。
  小说的第一部中,在悉达多与圣人加泰玛对话之前,不管他是斋戒祈祷的婆罗门之子,还是森林里的游学僧人,他都在用一种主观意识在思索着,不愿意将目光投放到客观的现实世界中去,我把这理解为唯心主义,或者说一味的向内求,闭门造车!而加泰玛要求悉达多来听听他的学说,做他的弟子的时候,悉达多讲了一大段话,指出了加泰玛没有告诉他的弟子和众生,每一个人要亲身生活的经历和感受!所以他还要继续流浪!他要"自己一人去攀登我的目标,或者去死亡。
  "直到此时,也许他从加泰玛的对话中体会出了一点:亲身经历!实践!也是直到这时,我似乎也有点明白,干嘛要羡慕别人,学习别人!我就是这么简单又怎样?每个人的经历和领悟能力是不一样的,所以正应验了那句话,实践出真知!
  当悉达多离开森林,将那位佛陀圣人留在后边,将自己的朋友戈文达留在后边时,"他才感到,他也已将自己迄今为止的生活遗留在身后的树丛之中,自己也已和它们相脱离"。他走向了觉醒之路,证悟之路!
  接下来出现的美女卡玛拉,商人卡马斯瓦密以及那些"儿童似的人"其实都是佛陀加泰玛幻化出来以帮助悉达多思考和证悟的!当然,他的"堕落"也是自甘情愿的,这就是他的成佛之路。不惜把自己迭到尘埃里去!
  最让我感动的是摆渡船夫华苏德瓦陪着他一次次的摆渡行人过河,一天天的教给他倾听河水的声音。我知道,这是佛陀最后一次的幻化,给了悉达多成佛的一剂加速度!他对于悉达多的行为和言语从不多说,只是那样温柔地默默的坐在河边倾听着,也让悉达多学习倾听,悉达多不断的向河水学习着。学习它以宁静的心境,有所期待和敞开的心灵,没有痛苦、欲望,评论和见解,静静的倾听的本领!直到此时,我已领会到这条河水,不就是我们的心之河吗?悉达多从这里领悟到"万物无过去,也无将来;世上万物只存在本质和当前。
  "这是否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另一种表述?
  证悟后的悉达多每天在河边倾听着生活的声音,神圣的声音,"永恒的未来的声音。"他是宁静的,幸福的!然而,佛陀加泰玛涅槃后还要给予他一次更严厉的考验!当他的亲生儿子愤然离他而去的时候,他承受着爱而不得痛苦,他的那些伟大思想毫无用处,他折磨着自己,任凭心灵的伤口久久不能愈合!此时,我不由得想起一句话,孩子是最大的桎梏!
  还是华苏德瓦,用河水的声音幻化出了悉达多的每一个亲人的图像,这是要告诉他,每个人的目标都象这河水一样,流向不同地方。"他目前所见的河流不属于他或其他任何人,而是属于它自己,所有这些浪花和流水急匆匆地,痛苦地流向自己的目标,流向无数的目标……"
  "但是河水的声音已经改变。它仍然探索着、充满痛苦地呜咽着,但是已经有另一种声音掺入其中,那是既欢乐又痛苦、既美好又丑陋的声音,那声音既喜笑颜开又低沉悲哀,是上百种声音,上千种声音的混合。"
  这段描写我非常感动,读着有些哽咽。这即是河流的写实,也是人性的写真。追求,奋斗似乎成了一种众生的目标,但痴念和贪欲生成的目标使人痛苦!
  这时候,悉达多的灵魂和河水已经融合在一起,但却不同"任何一种声音相关联,"能够随时出离。这就是我理解的和谐统一!
  小说的结尾从戈文达的角度把加泰玛和悉达多统一到一起了!当戈文达最后吻了一下悉达多的额头时,他看到悉达多脸上的笑容和加泰玛活佛脸上的笑容一样,这张脸"平静地微笑着,轻轻地,温柔地微笑着,"
  看完这本小说,我也徜徉在自己的灵魂之河中久久不愿出离。
  也许世间就是这样,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切存在都是合理的,而最后的大同净土就是那佛国!当下,我们只需要走好自己的每一步,殊途同归吧!
网站目录投稿:千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