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期间有读者私信问我是不是出去旅游,其实我哪也没有去,因为孩子还小,好不容易有时间在家就选择陪娃和家人。因为平时工作特别忙,经常是晚上下班孩子都已经睡着,一日三餐只有十几分钟早餐的时间跟家人一起吃,周末也是时常加班,长假来之不易宅在家也很舒服。 除了在家陪娃和家人,也看了张艺谋的新电影《影》,写了一篇影评,还看了一场百老汇的经典音乐剧《RENT》(吉屋出租)。一本新书的大纲初稿也完成,这本书是一次全新的尝试,书的内容在出版前不会在我的自媒体渠道上发布。然后就是见缝插针地看了三本书。 我看书的速度不快,一年能看20~30本已经相当不容易,相比一些拆除专家动辄一年看上百本书实在是自愧弗如。不管怎么样,即使工作很忙,时间很少,我的床头案前总会有一些书,内容很杂,我也不知道自己能吸收多少,但是我仍然推荐大家要抽出时间来看书。 是看真实的书,不是去听什么别人几分钟讲完一本书,或是参加什么早起领读课,让别人读给你听。你自己看了,有感想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了,你读书的目的就达到了。 身边看书的人越来越少,中国也是人均看书率非常低的一个国家。据媒体报道,中国人年均读书0.7本,与韩国的人均7本,日本的40本,俄罗斯的55本,以色列57本相比,中国是很让人汗颜的。 我记得自己曾经在英国出差的时候,有次坐火车,当时我和另外三个同事在车上打扑克,而车上其他的老外不是在用笔记本工作就是在看书。印象深刻的就是有个站就叫Reading,那个站上来的人大部分都是在读书,只有我们在那里吵吵闹闹打着牌。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去那里,我一定要带着一本书。 为什么要看书? 第一,这可能是最低成本的自我提升方法。不必说什么书中自有颜如玉、黄金屋这些大道理,丰富自己的知识自然不必说,有很多工具类的书、科普类的书都是学习知识最有效的方式。这要比你去参加什么培训、上课的成本更低,而且你自己有很大的自由度,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碎片化时间。 第二,这也是最低碳的娱乐方式。如果你爱上看书,能从读书的过程中找到愉悦感和满足感,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娱乐方式。即便你读书不是为了学习,不是为了提升自己,只是看一些相对轻松的读物,在这个过程中你也有收获。即使你不能因此而变得有趣,跟别人交谈的时候可能也会有话题。 第三,改变自己的时间投入比例。现代人不知不觉就会在各种电子产品、手机App、在线社交上耗费大量时间,或者就是吃鸡、打王者、刷抖音、看头条,不知不觉会把一天中大量的时间花费在上面而且还没有什么感觉。如果把这些时间用来看一本有趣的书,耗费的时间比例就会改变。 第四,提升自己的专注度。因为有手机,无论是干什么,哪怕是要全心投入的工作,都会让我们的专注度降低,我们很容易被打断,主动或是被动的情况都有。但是如果选择一个固定的时间段看书,把手机设置成静音,再放到远一点的地方,专注度就可以大幅提升。 第五,改变你对事物的看法。关于这一点也是我特别想跟大家讲的,如果我们做不到博览群书,很可能就会陷入在自己已有的认知框架中,对新的东西缺少包容。 举一个例子,我们从小就是学习的马列主义的唯物主义哲学,以及牛顿的经典力学,所以我们思想里对世界的认知是物质是第一性,意识是第二性的,对于很多现象我们都会按照这样的认知框架去理解。可是当我看了牛津大学哲学教授写的《哲学九讲》之后,发现唯物主义从来都没有战胜过唯心主义,当我看了量子力学相关的科普书籍后发现在微观世界的运行规律和宏观世界完全不同,只有当被观察时粒子才会确定的存在于某一处,而不是爱因斯坦说得那样他不看月亮,月亮仍然在那里。量子力学又恰恰证明了唯心主义。 所以你看,唯物主义哲学观有牛顿经典力学这样的科学作为支撑,而唯心主义哲学观又有量子力学这样的科学作为支撑。当你知道了这样的关系后,你从小就形成的认知框架就会动摇,你可能多了一种理解事物的思考,你的思维不再局限。你只有更包容,你的头脑中容纳得下两种完全不同的观点,你才可能越接近真相。但是如果你不去看书,不去接受新的观点,你的思维仍然还是被固化的,关键是你也不知道这种思维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当然,改变对事物看法并非仅仅在于这种哲学、科学的层面,日常的生活、工作方式,因为你看书,接受到了不同的思想,都可能给你带来改变。就比如有的人会很本能的以为贷款、用信用卡就是不好的理财行为,认为银行储蓄、买保险就是合理的理财行为,但是如果你深入了解各种理财知识,你的观念或许就会改变。 最后,如果你最近刚好想培养什么习惯,就开始培养一个读书的习惯吧。现在买书很方便,把想看的书放进购物车,等着有100-50的活动时候就下单。好书保留着,不需要看第二遍的就卖掉,然后再去买新的书。看书花不了多少钱,但是你的人生可能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