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与书评介绍 01
"改变沟通方式是自我转变的重要开端。" 一次"互相吐槽大会"上,好友们指出我的缺点:在表达上有时会忽略她们的感受,过于直接理性。 我其实也有察觉到,自己在亲昵熟悉的人面前,说话容易不带斟酌,更加只追求结果而不顾及感受。但以前并不觉得恃"亲近"而骄有什么问题,以为互相了解脾性就不会心存芥蒂。 但看了《非暴力沟通》后,才真正意识到沟通实在是一件需要省察的练习,对所爱的人尤其应该注意沟通方式。因为人们习惯把自己内心的小孩暴露在最亲近的人面前,如果得不到回应和爱,那么ta可能就会收回对你的信任,关上心门。 "非暴力沟通的目的,是超越自己心智和情感的局限,用更加柔情的目光,去看待自己、他人及其它生命,从而体验更和谐的关系。" 当我开始控制自己的语言情绪,学会表达感受和需求、肯定和赞美,发现既表达自己,又让他人感到被关爱,真是一件自由又快乐的事情。 02
听到批评,你会有什么反应? 一般人都会条件反射式地申辩、退缩或反击。 这是因为我们常常把"我"和"我的行为"混为一谈,认为批评的声音=否定的声音。故被批评时,就觉得受到了他人对自己的否定,容易恼羞成怒。 但造成你不开心的原因,也许和他人的言行有关,却并不是你感受的起因。感受根源于你自身的需要。当被批评时,你失落的真正原因可能是因为你看重他人的信任和认可。 如果打破习惯性防卫,开启绿灯思维,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和需要,而不是下意识地进行反驳,我们便能对自己和他人产生新的体会。 同样的,当我们试图批评他人时,也要意识到对他人的批评实际上暗含了我们未被满足的需要。 但如果通过批评来表达主张,对方的反应往往是申辩或反击。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他人就较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 听了你的话,我仿佛受了审判, 无比委屈,又无从分辩, 在离开前,我想问, 那真的是你的意思吗? 在自我辩护前, 在带着痛苦或恐惧质问前, 在我用言语筑起心灵之墙前, 告诉我,我听明白了吗? ——《语言是窗户》鲁思·贝本梅尔 03
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在于作者提出了标准化的沟通方式,让我们易于实践。 非暴力沟通的4个要素是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a.观察:只表达你对他人所做事情的观察结果,而不进行判断或评价。 如何区分观察与评价呢?观察即事实,评价即意见。比如小明喜欢睡懒觉,A说"小明是个懒惰的人",B说"小明今天上午11点起床的",那么A是在发表评价,B是在描述观察。 将观察和评价混为一谈,他人会倾向于听到批评,并反驳我们。如果我们还不慎表达得言过其实,他人可能产生逆反心理,更加不愿作出友善的回应。 "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印度哲学家J.Krishnamurti b.感受:表达你自己的感受,如受伤、害怕、开心、生气等… 在表达时要注意区分感受和想法,只描述自己的感受,避免轻易给自己或他人下定义。比如"我觉得自己是个loser"和"这项工作我一个月都还没有完成,我感到有些挫败。",前者就是想法,后者才是观察与感受。 心理学上有"投射"和"投射性认同"的概念。 前者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认知者形成对别人的印象时,总是假设别人与自己有相同的倾向,即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其他人身上。所谓"以己度人",就是投射效应的一种表现。 后者是指一个人的潜意识,会诱导他人以一种限定的方式来作出反应。比如一个对自己小孩缺乏信任的母亲,总是担心孩子出事,于是对待孩子总是小心翼翼、紧张兮兮,孩子从而受到影响,下意识地常常将自己处于危险之中,印证母亲的担心是"正确"的。 当我们表达想法而非感受时,就容易让自己或他人掉入"投射"的陷阱。 c.需要:告诉对方是什么需要,导致了你的感受。 网络上常流传关于男女思维不一样的段子,比如女生想:"他今天怎么对我爱答不理的,是不是不爱我了?,男生想的却是:"今天意大利队竟然输了。" 虽然是搞笑段子,但也能分析一二。女生与其自己猜来猜去,不如告诉对方:"今天你没有和我聊天,我很失落,因为我很期待你的陪伴。"只有当我们开始谈论需要,我们才更有可能找到办法来满足对方的需要。 d.请求:提出具体的请求,即你希望对方怎么做,但避免变成要求或命令。 关于如何提出请求,有以下几个要点: ·告诉对方你希望他做什么,而不是不做什么,否则对方可能依然无法明白自己要怎么做才能满足你的需求; ·提出具体而非抽象的行动请求,更可能得到满足。因为如果我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具体是什么,别人就更难知道了; ·请求对方的反馈,以免我们表达的意思和对方的理解不一致,造成误解; ·了解对方的反应:此刻的感受、正在想什么、是否接受了我的请求。 "我相信,提升沟通品质有助于建设一个有爱的世界。" 运用以上四个要素的前提,是我们发自内心想要关爱他人。实际沟通中,最重要的是对四个要素的觉察,是一种持续不断的提醒,使我们更专注于彼此的感受和需要,而不在于使用什么字眼。 04
作者还列举了四种异化的沟通方式,来看看我们自己有没有踩过雷: a.道德评判:对他人的评价实际上反映的是我们自己的需要和价值观,警惕对他人进行分类和评判,比如"地域歧视"、"贴标签"。 b.进行比较:比较也是一种评判,它会蒙蔽我们对人对己的爱意。 "如果真的想过上悲惨生活,就去与他人作比较。"——Dan Greenberg《让自己过上悲惨生活》 c.回避责任:成长环境、他人行为、上级命令、同伴压力、规章制度、无法克制的冲动等等都是回避责任的借口。我们无法强迫他人按我们的期待生活,同样我们也不用对别人唯命是从,要意识到我们是自己的主人。 d.强人所难:可以提出请求,但不要威胁或强迫他人。如果人们认为不答应我们的请求就会受到责罚,他们就会把我们的请求看作是命令,所以要确保我们清楚地传递了并不想强人所难的信号。 "如果一个人选择新的生活,是为了追求幸福,而非逃避惩罚,那他的行为就符合所有人的利益。" 05
某天和羊羊聊天,她说:"我发现你现在温柔了好多。"我回答:"因为越长大越发现,要对爱的人温柔呀。" 愿我们都能温柔对待世界,也能被世界温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