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字塔原理读后感简介 看到名字我以为是一本写经济理论书籍,初读原来它是关于逻辑思维的书,本书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让别人理解你的想法"。看到这句话我很有兴趣,因为平时自己说话,沟通能力不高,很想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希望我表达的内容别人能理解,知道我的想法。 金字塔原理是一种重点突出、逻辑清晰、主次分明的逻辑思路,能够帮助我们掌握表达的标准结构、规范动作。一本实用类的书,要想走出"道理我都懂,但就是过不好这一生"这种困局,最重要的就是边学边做。 (一)为什么金字塔原理会让别人更理解你的话? 我们的大脑是很聪明的,即使它收到了一堆乱七八糟的信息,它也会有一种倾向——认为任何同时发生的事情都是有关联的,并倾向于将这些事情按照一定的逻辑规律组织起来。这个规律可能在于事物之间的共性,比如某些共同点,或者是位置的邻近性。所以如果你表达的信息逻辑关联越强,人们就能理解得更清楚。 虽然大脑很强大,但它也没有强大到可以记得无数的东西。根据乔治·米勒的研究论文《奇妙的数字7±2》中的观点,人脑通常无法在短期内记住7个以上的记忆项目,有的人能记住9个,也有人只能记住5个。但当到达7个记忆项目以上的时候,大脑会倾向于把这些概念进行逻辑上的分类,通过寻找记忆项目的相似性建立更高一级的分类系统,减少大脑的记忆量。也就是说,通过归类将概念提高一个抽象层次,组成一个概念组。 举个例子,当你妈叫你去超市帮她买苹果、葱、牙膏、酱油、土豆、衣架、洗衣液的时候,你的大脑会试着分析这7样物品的关联,你会思考——有哪几样在超市里是放一块儿的,于是你可能会得到下面的分类: 生鲜:苹果、葱、土豆 调味品:酱油 日用品:衣架 卫浴用品:洗衣液、牙膏 这样,你就不会按照你妈跟你说的顺序一一去找,而是按你自己的分类去跑这四个区域,这样你既不容易漏掉某一个,也不会买完牙膏,又跑去买酱油,之后又跑回去买洗衣液。 同样的道理,金字塔原理就是让你把自己的思想按逻辑顺序整理排列,让对方能以最快的速度理解你的观点。 (二)金字塔原理的模式是什么? 在此借用同在麦肯锡公司工作过的作家冯唐的总结:金字塔原理就是,任何事情都可以归纳出一个中心论点,而此中心论点可由三至七个论据支持,这些一级论据本身也可以是个论点,被二级的三至七个论据支持,如此延伸,状如金字塔。 (三)如何使用金字塔原理? 1.表达时,自上而下,结论先行。 在传达你的思想给别人时(比如做培训时试图把你的思想传达给下级),最有效的表达方式是自上而下地表达,也就是说先把你的中心思想、总论点(金字塔的塔尖)传达给对方,这是减少交流成本、直奔主题的最佳办法。在亮出总论点之后,再进一步展开,描述可以支持总论点的分论点。而不要从分论点入手,让对方摸不着头脑。 2.思考时,自下而上,总结概括。 在思考时,我们要遵守自下而上的原则。这和盖楼房是一个道理,要从一砖一瓦开始,一砖一瓦慢慢地砌成一堵墙,四堵墙构成一个立体空间,慢慢形成一座高楼。 我们已经基本了解什么是金字塔原理,那在运用它时需要遵守哪些原则呢?主要有以下两点: 1.纵向:文章中任一层次上的思想必须是对下一层次的思想的概括,下一层次的思想则是对这一层次的思想的解释和支持。 这表明,你在写作和思考中的主要任务,是对手头的材料进行抽象概括,形成更高一级的思维范畴,比如段落的主题是对该段中每一个句子的概括,而一篇文章的主题便是对各段的总结概括。 2.横向:每一层次上的思想必须属于同一逻辑范畴,且必须按照逻辑顺序组织起来。也就是说我们只把论点1、2、3、4列出来并不足够,还要能说明为什么是1234的顺序而不是3241。 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说,我们从小接受的应试教育里最缺少的就是批判性思维,因此下面四种常见的逻辑顺序我们可以重点掌握,包括: 演绎顺序: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时间(步骤)顺序:第一、第二、第三; 结构(空间)顺序:北京、上海、广州; 程度(重要性)顺序:最重要、其次、等等。 在讲述、写作或思考中,你所选择的逻辑顺序展现了你在组织思想时的分析过程。想要达到条理清晰的关键是在你开始行动之前,将你的思想放入金字塔结构中,并根据以上所述的规则进行检验。如果不能符合以上任何一项规则,则说明你的思想还不完善,你的思路或者你组织思想的方式存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