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教学研究应该研什么


  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目的的教研活动,是教师研修的重要方式,深受教师个体、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教研活动分为两种,校本教研和区域教研。校本教研层面,每个学校都会将每周的某一时间段规定为教研活动时间,在这个时间段里,全体教师以学科组或年级组为单位进行教研活动;区域教研层面,省、市(县)教育主管部门的教研室也会定期组织各学科的教研活动。多层级、持续性、制度化的教研活动是我国教育的特色之一。
  教研活动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教研的目的是什么?为了更好地实现教研目的,"研"什么?怎么"研"?还需深入思考。
  从字面上看,"教研"包含两重属性,即"教"和"研",但真正兼顾到这两个属性的教研活动却不多,能将"教"和"研"相互融合的教研活动就更少了。
  而今,无论是校本教研还是区域教研,较为普遍的教研模式大致包括两个环节,即上课和评课。指定某位老师开一节公开课,课后听课老师对这节课进行点评。点评时,大家都是就课论课,先是从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讲授方法上找亮点,然后含蓄地指出一些不足。
  这种"就课论课",以"教"为主的教学实践研讨的确很重要,但是,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上升到教师"育己"与"育人"层面的教学理论研讨更重要。"教研"应该是集教学实践与教育理论于一体的高层次的研究活动。
  教研活动要体现研究性。教研含有研究探讨、实验、推广的意义。因此,应突出"研"字。根据活动专题开展多样化的研究形式,如公开课教学、集体备课、教育理论的学习与研讨、课题研究、学术交流等。每次活动要体现专题性、实效性和创新性,切实提高研究质量。
  教研活动要有理论研究。只注重怎么上课,不注重理论研究的教研是走不远的。在教研活动中,应以课程及教学实践为载体,站在课程建设的高度,站在育人的高度,加强理论研究,助力每个参加教研活动的教师提高理论水平。随着理论水平的提升,提出自己的教学主张,让自己的课堂教学更适合学生的成长。
  教研活动要有思想的碰撞。不表达、不争论,已成为部分教师的处世哲学,如果将这种处世哲学带到教研活动中,"教研"就只能流于形式了。无论哪一层面的教研活动,都应包含三个基本要素: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应鼓励教师带着问题参加教研,并积极参与问题讨论,在讨论中亮出自己的观点。
  教研活动要促进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融合。没有理论支撑的实践无法达到一定的高度,没有实践做基础的理论是空洞的概念,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实践与理论才能在相互促进中和谐共进。教研活动必须要聚焦实践与理论两大要素,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网站目录投稿:曼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