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谨防感冒 立秋是由夏入秋的过渡节气,气候多变,早晚温差较大。所谓"中午开空调,晚上盖被絮",初秋天气乍寒还暖,忽热忽凉,机体调节机能很难适应这暴热骤凉变化,从而是伤风感冒的多发时节。 预防秋季感冒,首先起居方面要有所注意。立秋后,白昼仍然很热,一到夜晚,秋风袭来,就会凉风习习,这个时候的风不可大意,有人称其为"贼风"。凉风吹在熟睡者的头面部,翌日清晨易得偏头痛,甚至发生口眼歪斜流涎;如没盖好被子,凉风吹在腹部,会引发腹泻;夜间的凉风还会使肌肉处于紧张性收缩状态,让人不能充分休息,导致翌Ft全身酸痛,困乏无力。究其原因,是因为在平时,我们的鼻腔、口腔黏膜周围都附着许多各种各样的细菌,只因为身体有一定的抵抗力,它们无机可乘,故不能危害身体。可是当我们在睡眠中时各种器官活动就减弱,一旦着凉时,身体的抵抗力就会大大下降,病菌病毒便乘虚而人,侵犯我们的身体,从而导致感冒等疾病。 所以立秋时节不能贪凉,既要遵循"耐寒锻炼从初秋开始"的规律,也要注意随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服。夜晚入睡时,一定要盖上被单、毛巾被之类的被褥以抵御夜晚凉风侵袭。另外,在感冒流行季节,一定要注意居室的卫生,平时要多开窗透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在感冒流行时可用陈醋熏蒸居室,也有助于感冒的预防。 如果不小心感冒了,就不可以不当回事。应多休息、多饮白开水、多吃易消化的食物,症状严重时,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一些药物,以改善症状,减轻痛苦。 "秋老虎"不得不防 古谚说:"立秋之日凉风至。"因此在人们心中,立秋与天凉是联系起来的。但是实际上,立秋前后,由于盛夏余热未消,秋阳肆虐,气温仍然很高,中国民间有这样的说法:冷不过三九,热不过三伏。我国很多地区在立秋前后正好处在三伏天,民间因此有"秋裹伏,热得哭"的说法,故立秋后短期回热的天气素有"秋老虎"之称。 人们常说"秋老虎,毒如虎","秋老虎"属温燥,损害人体的津液,引发皮肤干燥、眼干裂、舌红少津、毛发干枯、小便赤黄、大便干结、口鼻咽干、胸痛干咳少痰、痰中带血丝,甚至发烧至高热等。更为严重的是,很多老年病人因为"秋老虎"气候造成心脑血管意外。因此秋老虎不得不防。 为了预防"秋老虎"伤人,应该从以下5个方面做起: 1.立秋后要继续防暑降温,清热解暑类食品别一下子全部撤除。这一类饮食既能消暑敛汗补液,还能增进食欲。因此喝些绿豆汤,或者吃些莲子粥、百合粥和薄荷粥很有益处。还要多吃一些新鲜蔬菜,既可满足人体所需要的营养,又可补充因为排汗而丢失的钾。 2.需要保持居住环境的湿度。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家中养一些花、鱼,或是往地上洒点水,用拖把擦地等;或者用空气加湿器,把空气的湿度调高到40%~60%。空气湿润了,皮肤的感受、呼吸都会比较舒服,3.要多饮水。早晨起床半小时后喝1杯清水,上午和下午各喝1杯茶,最好是绿茶。每天至少饮水1000毫升以上。 4.要少晒太阳,尽量在阴凉处作业。 ‘5.注意劳逸结合,保持充足的睡眠。睡眠好了,体质好,就不用担心"秋老虎"的侵扰了。 立秋后小心红眼病 立秋后,随着"秋老虎"的到来,天气将仍保持高温、炎热和干燥的特点。这一季节,往往是红眼病大为盛行的时期。 急性出血性眼结膜炎,俗称红眼病。患病早期,病人感到双眼发烫、烧灼、畏光、眼红,自觉眼睛磨痛,像进入沙子般地滚痛难忍,紧接着眼皮红肿、怕光、流泪,早晨起床时,眼皮常被分泌物粘住,不易睁开。有的病人结膜上出现小出血点或出血斑,有时在睑结膜表面形成一层灰白色假膜,角膜边缘可有灰白色浸润点。 红眼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染,如共用毛巾、手帕、浴巾等,还可借助水传染。居住条件拥挤、环境卫生差、不良个人卫生习惯等都会加速该病传播。 防治红眼病要注意以下4个方面: 1.注意日常生活卫生。个人要注意不用脏手揉眼睛,勤剪指甲,饭前便后洗手。 2.红眼病治疗期间,尽可能避免与病人及其使用过的物品接触。对个人用品,如毛巾、手帕等以及一些公用物品要注意消毒隔离。 3.在治病期间,应开放患眼,不能遮盖患眼,因为遮盖患眼后,眼分泌物不能排出,同时增加眼局部的温度和湿度,利于细菌或病毒繁殖,加重病情。 4.患病后,饮食以清淡之品为宜,至于酒类以不饮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