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浅谈低龄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潜力


  摘 要:面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探索应对老龄化问题的新途径至关重要。随着人口的预期寿命和健康水平的提高,低龄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对解决劳动力资源供给不足、提高人力资本水平、缓解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减轻社会保障支付体系负担等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人力资源开发;低龄老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我国是在人均收入水平较低的情况下达到了较高的人口比例,和世界发达国家不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就是起步晚,速度快,老年人口规模大,且超前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未富先老"。低龄健康状况良好,知识分子和技术型老人退休之后,退出劳动力市场,不仅导致一定程度的劳动力结构性短缺,也对养老保障工作提出了更艰巨的要求。
  一、低龄老年人口的人口学特征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的规定,将60-69岁人口归为低龄老年人口。60-69岁的低龄老年人,健康状况较之于80多岁的老年人,具有更好的身体素质和精神状态[1]。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数达到1.78亿,65岁及以上人口1.19亿,分别占总人口的13.26%和8.9%。2000年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较2000年60岁及以上人口1.29亿人,占总人口10.46%,65岁及以上人口0.88亿,占总人口7.10%,我国人口老龄化伴随老年人口比重的逐年上升,人口老龄化问题日渐凸显。
  二、开发低龄老年人力资源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低龄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人口老龄化的速度不断加快,我国面临劳动力资源短缺和养老保障的双重压力,开发低龄老年人力资源有其存在的现实必要性。以下从社会和个人两个角度,分析低龄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1.从社会角度来看
  低龄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是很有必要的,低龄老年人具有常年积累的知识经验优势,社会资本优势,而且身体素质和精神状态良好,能够胜任行的岗位任务。低龄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有利于缓解社会经济压力,使人力资源充分有效的利用,推动社会的发展。与此相关联的,就是抚养比。大力开发低龄老年人力资源可以缓解国家的一部分财政负担和社会保障压力,保障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2.从个人角度来看
  开发低龄老年人力资源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自养能力,实现老年人的自我价值。老年人再次进入劳动力市场,选择的目标岗位一般是各产业中的辅助性和服务性岗位。老年和中青年在工作中相互交流,形成良好的优势互补,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老年人退休后重新进入工作岗位,就业的最主要目的是获得经济收入,其次是精神寄托。经济收入为老年人自养提供保证,减轻经济负担。工作中获得的精神寄托,是老年人自身的健康和心理的需求,有利于老年人保持身心健康,构建积极和健康老龄化社会。
  (二)低龄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可行性
  开发低龄老年人力资源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有效途径,低龄老年人口具有很大优势。法律规定的退出劳动力市场的人,有重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要求和愿望。
  1.老年人自身优势
  我国老年人口数量不断攀升,轻龄老人逐年增加且健康状况良好,老年人口的预期寿命延长,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老年人口的预期寿命为74.8岁。低龄老年人口的人才资源丰富,老年人通过长时间的学习和知识积累,工作实践和经验总结,具有很大的优势。包括知识经验优势,社会资本优势和人才成本优势。因此老年人在知识和经验方面具有中青年不能比拟的优势
  2.市场经济的发展
  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15年第一季度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50%。第三产业的发展,服务经济的兴起,改变了传统的大规模标准化生产方式,就业方式转向灵活弹性的就业方式,有利于低龄老年人口再次进入人力资源市场。同时,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劳动者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为低龄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有力条件[2]。
  3.低龄老人再就业的愿望
  我国的法定退休年龄是男60岁,女55岁(干部)或50岁。低龄老年人其中具有特殊专长的老人,退休后生活比较简单枯燥,和退休前的生活形成了强大的反差。在达到我国退休年龄以后,以前习惯于乐于工作的人没有了工作目标,缺少工作成果所带来的成就感。由此对退休后的生活不习惯,对退休后的状态不满意。
  国家悉心培养的丰富经验的老人,重新进入工作岗位,不仅证明了其自身的价值,而且创造了效益,提高了资本的利用效率。虽然大部分老年在退休后有一定的养老金,但是生活负担和物价上涨使得老年人群中依然存在强烈的就业愿望。
  参考文献:
  [1]潘静静,程承坪.中国低龄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3,3:65-71.
  [2]张戌凡.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结构动因、困境及消解路径[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35-41.
  [3]梁誉.我国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力资源开发[J].管理学刊,2011(2):48-51.
  [4]邬沧萍、杨庆芳."老有所为"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客观要求[J].人口与发展,2011(6):32-34.
网站目录投稿:灵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