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三峡文物抢救保护工程档案数字化实践及思考


  【摘要】2017年7月,随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数字博物馆建设项目全面展开,三峡文物抢救保护工程档案作为数字资源建设子项目,迎来第一次数字化实践与探索。作为一线工作人员,回顾梳理近一年的工作过程,从中引发思考,对工作中的问题努力思索,提出建议,力图推进三峡文物抢救保护工程档案数字化进程。
  【关键词】三峡;文物保护工程档案;数字化
  一、历史背景
  举世瞩目的三峡水利工程催生了规模空前的三峡文物大抢救。重庆段(湖北段不在本篇讨论范畴)文物保护工程历时16年,全国110多家文物考古和保护机构,超过5万人次参与考古研究工作。2009年坝前水位到达175米,淹没区及迁建区的文物得到全面保护,它们或陈列保存在博物馆,或搬迁重新安置,以不同方式向世人展示着三峡文化的历史风貌。在文物保护过程中形成大量丰富的抢救保护工程档案,是众人心血和智慧的结晶,它们奠定了对长江三峡历史文化深入研究的基础,承载着"文物背后的故事"。这批档案与文物一样,是留给子孙后代的珍贵遗产。
  工作过程中,国家文物局与国务院三峡建委高度重视,重庆市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制订出相关法规管理办法,重庆市文物局始终把档案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对提交的文物档案资料,从内容、质量、数量及形式上都提出了明确要求与规范。三峡文物保护工程的档案管理工作率全国之先,对档案资料实行项目制管理,提出档案资料电子化。即与原始资料相应、电脑通用格式的数据资料,如光盘等。既是档案的备份,又为档案数字化积累经验,打下基础。
  二、档案数字化第一次实践
  2017年7月,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数字博物馆建设项目全面展开,三峡文物抢救保护工程档案作为数字资源建设子项目,迎来第一次数字化实践与探索。
  (一)前期调研。1.基本情况:三峡文物抢救保护工程档案产生于项目规划、实施保护到竣工验收全过程,是对系统工程最全面系统的记载。从内容上看,资料由项目档案和管理档案组成,前者指三峡文物保护规划中的文物考古和地面文物项目的档案,是三峡文物保护的主体核心资料;后者为统筹费资料、行政管理档案、出版物及其它综合资料,属衍生或辅助等相关资料。从存储形式看,资料分纸质、照片(含反转片)、
  录像带、光盘软盘和其它资料。2.问题及对策。根据总验收时间,三峡文物抢救保护工程档案数字化项目要提前在2018年4月16日验收。在时间、经费和人手都有限的情况下,确定出此次工作目标:(1)优化体系。实物资料是一个有机整体,下至每一页资料,都需要进行分类分层的座标定位。同时,数据资源要与数字化平台实现无缝挂接。在旧体系上进行改良,形成"三峡文物抢救保护档案资源-档案类型(项目档案、行政档案、综合档案、照片档案、出版物)-项目(总表)-内容(子表)—档案图片"的系统新架构,适用于原始资料管理和数字化资源建设。(2)分批数字化。三峡文物抢救保护工程档案体量大,种类不一,案卷质量参差不齐,若对所有资料进行数字化,需要系统梳理。在有限条件下,完整优质的档案更具实践性。于是本次数字化范围划定在考古、行政、综合、照片、出版物5类档案。(3)专业外包公司助力。按照相关经验,档案数字化加工主要依托专业从事档案数字化的外包公司。外包公司直接关系着项目的质量、进度和安全,经过前期招投标遴选以及深度的考察调研,选择了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较高的外包公司。同时,委托专业监理公司对项目全过程实施质量监测与技术指导。
  (二)实施过程。1.具体准备。对范围内的档案逐盒检查,排除整理不到位或资料不全的档案,现场修补外观有破损、脱胶的档案,信息不全的档案立即补充完整。再按新架构对这些档案重新归位排序、分类贴签,最终五类档案总计5592卷(盒)进行数字化。2.档案扫描。档案扫描是数字加工的基础工作。先由打码人员对应案卷目录,检查档案盒内资料是否清晰完整,按序摆放,对残缺页作修补或记录,单独放置重复页,不予扫描,核对无误进行打码。再交由扫描人员按要求进行专业扫描。3.条目著录。条目著录是对扫描文件(含文字资料与照片)的精准描述。档案的检索、利用、统计都依赖著录质量的保障,如果目录与实际内容不符或者关键词错误,将导致漏检或误检,影响资料利用效果。考古类档案著录关键词有特定专业表述,因此结合最新《田野考古规程》《档案著录规则》及数据库建设管理要求,制定出《关于规范三峡文物抢救保护工程档案数字题名方案》。公司著录人员和项目有关人员,通过培训统一了著录规范。4.质量控制。扫描工作之后,要进行内容与清晰度质检,对不够优质的图片进行修边、校正、去黑或是重新扫描;著录工作之后,要对应图像检查著录内容。以上两步全面检查先由公司质检部门完成。同时,我方成立专门的抽检小组,制订详细的抽检方案。档案资源数据挂到数字化平台后,我方对总量逾22万条(不含照片著录)的著录条目进行了随机抽检,抽检率达总量的4%。验收开始前两周,公司收到抽检错误类型的反馈。我方要求其先重点整改,再全面检查,替换上来的新数据要再次接受新一轮抽检。2018年4月16日,项目组验收了三峡文物抢救保护档案数字化的各项指标,观摩各类档案数字化成果。会议提出关于统计数据偏差的问题,以及利用专门软件检查纠正著录中项目名称的要求。一周后整改到位。
  至此,三峡文物抢救保护工程档案完成第一次数字化。扫描文件及照片计110万多页,条目著录38万多条。经过3个月运行调试,制定出查阅流程,实现网上分级开放。查询者通过简捷的3个步骤,就能快速定位资料,再经过申请审批,就可看高清电子版资料图像。
  三、总结思考
  在这次工作中,我们看到自上而下的重视:國家资源与财力的投入,团队群策群力、齐力断金;每一个阶段之初的反复讨论,针对性的业务培训,工作使命必达,保障了项目工作的稳步推进。工作中也有不足和遗憾,比如:照片档案数字化因时间所限,只做了少量抽检,无法把控整体质量。原始资料的照片说明因个人习惯书写方式等不同,理解容易产生偏差;个别问题需对应相关资料才能得出结论。这样细致耗时的检查只能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完善。又如:地面文物档案资料与录像资料都未纳入此次数字化范畴,一是因为时间紧,任务多,二是未及系统整理,需要在下一次的数字化工作前作好充分准备。另外,此次三峡文物抢救保护工程档案数据库是根据行政档案数据库框架改制,与国内先进的文物档案数据库有一定差距。优化数据库功能,与优质档案资源结合,为研究提供更好的服务。综上,提出以下两点思考:
  (一)重视基础档案的搜集和整理。档案数字化的基础是优质、丰富、独特的档案资源,否则所谓数字化只能成为技术堆砌的"无本之木"。三峡文物抢救保护工程档案的丰富性和独特性自不说。但目前,部分考古项目存在资料提交不全的情况,部分地面文物项目档案作为资料留存,未经筛选和系统整理。这是历史遗留问题,档案资源体系正是建立在这些基础档案之上,不完整的档案资源没有最大化利用,甚至可能形成错误的研究结果。上级部门行政发文,让各业务单位重视资料工作,行政管理部门承担起协调接洽工作,了解业务单位的实际情况与困难,找到合理的解决之道,约定资料提交时限,确保剩余资料到位。对资料提交环节进行严格把关,资料上架前就做到规范统一。对未整理和整理有难度的资料,建议整合资源,申请课题经费,会同业务和档案专家论证把关,由档案管理工作者与外包公司一起尽快完善系统整理。
  (二)提升档案工作者业务水平。三峡文物保护工作向来以人为本。规划者、实施者的水平和态度决定了文物保护成果的价值;研究者、传播者努力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三峡文化的内涵。在新形势下,档案工作者所面临的不仅是挑战,更是机遇。主动融入信息化潮流,积极推进档案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为档案利用者提供更加多元和精准的服务,是档案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因此,要深入认识三峡文物抢救保护工程体系,对档案资源情况了然于胸,同时具备一定的档案学理论知识,了解档案管理信息技术的前沿动态、研究成果,不断学习行业先进经验,才能提高业务水平。
  【参考文献】
  [1]《三峡文保总结性研究》课题报告.2010.
  [2]范晓岚.三峡文物档案管理与利用浅谈.重庆2001三峡文物保护学术研讨会,2003.
  [3]杨健生.精益求精是匠心——云南省档案数字化质量管理纪实[J].云南档案,2018(02).
  [4]刘澜.文物考古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探究[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9).
  [5]金波.论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建设[J].档案学通讯,2013(05).
网站目录投稿:醉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