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分析了现行外债管理办法对中资企业外债管理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建议。 关键词:中资企业;外债;管理 2003年,《外债管理暂行办法》的发布确立了现行企业外债管理模式,即外资企业在投资总额和注册资本差额(以下简称"投注差")范围内可自行举借外债,中资企业借用外债需事先经主管部门审批。综观近年改革,均未对2003年确立的管理模式进行根本性调整,呈现"管理部门多元化、内外待遇差别化、控制手段数量化、风险防控相对薄弱、政策联动尚未形成"的特征。同时,对中、外资企业借用外债的不同管理也影响了中资企业的发展,因此,改进现行的外债管理,统一中外资企业外债政策很有必要。 一、中资企业外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中资企业境外融资渠道不畅 企业自身方面,外商投资企业境外融资渠道非常广泛。不仅可以向境外关联公司或银行借款,也可以通过境外担保方式向境内银行借款。而中资企业与境外机构融资渠道尚未建立,中资企业若要获得境外机构融资则需要该企业在境外有很好的信誉,还需要提供担保。因此,即使中资企业有借用短期外债的意愿,但境外融资机构对中资企业的资信等状况不了解,很难达成融资协议。外债政策方面,外资企业借用外汇外债不需事前批准,可以在"投注差"额度内自行借用外资,而中资企业借用短期外债序事前审批,境外融资渠道不畅,大大降低了中资企业境外融资的热情。 (二)中资企业所借短期外债资金不能结汇 外商投资企业外债资金可按照实需原则结汇,中资企业借用的短期外债遵循"借外汇、用外汇"原则,只允许对外支付使用,不允许结汇使用。由于某些中资企业对外进口需求不大,多数中资企业借债是为了弥补境内资金的需要,资金不允许结汇,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资企业的对外融资需求。对于无进口需求的中资企业而言,短期外债指标使用性不大。 (三)中资企业借用短期外债的资格要求过高 审批门槛高,中资企业借用外债受到严格限制。政策规定借债企业应属于国家产业政策鼓励行业、有良好的财务状况和较强的偿债能力。目前需要从境外融资的中资企业一般是规模不大、财务状况一般,但成长能力很好的中小型企业,其财务状况很难满足借用短债所需的相关条件,影响了企业借债的积极性。 二、政策建议 (一)逐步放松对中资企业借用外债的事前审批 放宽对企业诸多财务指标的限制,对盈利状况、净资产等不再做过高要求,对经营趋势良好的境内中资企业可以向外汇局申请短债指标,经外汇局审核后,可在规模控制内自行借用外债。 (二)改革现行核定短债指标方式 建议对中外资企业借用外债实行总量控制下的余额管理制度,将中长期外债由累计发生额管理改为余额管理,在不超过总量的情况下,规定中长期与短期外债的比例。如,国际规定的警戒线中将中长期外债与短期外债的比例规定为7.5:2.5。同时,可以采用静态指标(如企业的注册资本)与动态指标(台企业的现金流量与注册资本之比,企业的外债余额与净利润之比、企业外债余额与净资产之比)相结合的方法,科学合理核定企业的外债规模。根据这些指标,设置中资企业短期外债余额指标额度。 (三)适当放宽中资企业短期外债资金结汇管理 适当放宽外债资金的使用限制,允许外债资金在一定比例内按照实需原则进行结汇,不区分中、外资企业,具体结汇管理可参照现行外商投资企业资本金结汇管理模式实行管理。 (四)加强政策宣传 积极向相关部门、企业、银行宣传中资企业可申请短贷指标政策,让更多的中资企业了解、熟知这一融资渠道。通过银行等海外分支向境内中资企业搭建融资平台,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解决企业生产中的困难,支持企业顺利发展,增强中资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实力。 (五)将中资企业财务等指标纳入企业征信体系 加快我国企业信息数据库建设,构建包括法人信用信息、企业财务信息等多方面信息资源的企业征信系统。同时,扩展系统查询功能,为境外非居民提供快速、直观、准确了解境内中资企业状况的渠道。 参考文献: [1]灵果.对外债管理问题的思考[J].内蒙古金融研究,2012,02: 45-46. [2]徐春华.对政府外债管理有关问题的思考——基于绩效审计角度[J].财会研究,2011,05:6-9. [3]谭梓成,胡学光.对我国"八五"期间外债管理问题的思考[J].国际金融研究,1991,05: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