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学校管理中,德育工作至关重要。学校的德育工作要使学生由"德知"达到"德性",从环境建设入手,抓好德育工作;从课堂教学入手,使学生获得足够的、理性的、间接的"德知";从师表形象入手,触及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从"德知"过度到"德识",进而实现"德行";从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入手,促使学生形成"德性";这样学校的德育工作才会有声有色。 【关键词】德育工作;德知;德识;德行;德性 有位有识之士从一个人德性的养成过程上将人道德品质的形成分成了四层,即德知、德识、德行和德性。所谓"德知"就是关于道徳的知识,在学生品德考试时可以运用这些知识获得高分,但不一定能用这些知识规范自己的言行;"德识"是经过学生本人的内化和情感性的认同,可能产生合乎道德知识的道德行为;"德行"则是经过学生自身内化和认同后,将道德知识转化成为道德行为,这种行为可能是自觉的,也可能是外在强迫性的;"德性"则是最高层次的品德,它的一切行为皆发自学生内心,变成了一个人的性格,它不会因为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据此,我们对当前学校德育工作进行了反思。我觉得目前学校德育工作大多是重"德知"轻"德识",学生的"德行"也大多是学校或教师强迫性的,更谈不上"德性"了。那么,如何做好学校的德育工作才能使学生由"德知"达到"德性"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一、从环境建设入手,抓好德育工作 就教育本身而言,教育不但是人格熏陶的结果,而且是环境熏陶的结果 。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的思想道德处于人生的启蒙阶段,可塑性强,因而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道德成长环境是德育教育的关键。首先,要特别重视学校环境的建设。校园内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校内的花草树木定期进行整修;所有的门窗、室外器械定期进行刷新,让学生走进学校就如同走进公园一样赏心悦日。以此无意识地培养他们养成保护环境、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其次,我们还要注意在校园内营造一种文化氛围。在教师办楼上竖有"团结奉献,精心育苗"八个大字,与教学楼上的"勤奋守纪,求实创新"八字校训争奇斗艳;在学校最醒目的地方将《播种》这首诗喷绘成一副图案,给人以美的熏陶,激发师生形成良好的情感和建康向上的心理状态。第三,学校与村"关工委"携手,随时注意治理学校的周边环境,共同为师生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育人氛围,使孩子获得真实的、现实的、直接的"德知"。 二、从课堂教学入手,使学生获得足够的、理性的、间接的"德知"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学生不能没有"德知","德知"是客观性的,它是行为的参照。因此,我们首先应从课堂教学(特别是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人手,根据各学科特点认真挖掘教学内容中内在的德育因素,在操堂讲授中将知识性和思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要于在教材中寻找"结合点"。"结合点"找得好,学生就爱听,育人也就落到了实处。在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注意点滴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品格。结合学科特点,将教书与育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时时、事事得到陶冶,也因此使学生的"德知"得以丰富,达到教书育人之目的。 三、从师表形象入手,触及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从"德知"過度到"得识",进而实现"德行" 从思想品德教育来说,理论的说服,只有伴以榜样的示范,才容易产生效果。因此,教师要教育好学生,就一定要注意身教,为人师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心灵是敏感的,它是为着接受一切好的东西而敞开的,如果教师诱导儿童学习好榜样,鼓励仿效一切好的行为,那么,儿童身上的所有缺点就会设有痛苦、创伤地,不觉难受地逐渐消失。因此,教师的榜样示范尤为重要,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例如,前些天,天气特别热,我校的一名学生上课时在教室里呕吐。当时,难闻的酸味让所有的学生都捂上了鼻子。然而,老师走下讲台,拿起教室的撮箕,一声不响地向外走。这时马上就有几个同学跟上来从老师手里抢过撮箕,从楼下端来了沙土,把吐出的东西盖上,下课后,又有几个学生不声不响地将吐出的东西扫得干干净净。还有,在我校举行抗震救灾的募捐活动中,当学生们看到老师把10元、20元、50元甚至100元的钞票塞进募指箱时,也都争先恐后地把自己的零花钱捐了出来,就连幼儿园的三岁小朋友也把自己的早点钱放进了募捐箱,使得我校的募捐效果出人意料。可见,教师的榜样示范是学生道德成长的渠道。所以,我们在德育工作中要重视教师的师德建设,树立教师为入师表的形象,用教师的实际行动感化学生,从而触及学生的心灵,进而实现学生的"德行"。 四、从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入手,促使学生形成"德性" 学生在校时间毕竟是有限的,他们的大部分时间都停留在社会或家庭中,因而与社会、家庭联系,形成学校、社会、家庭齐抓共管的德育网络,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德育工作效益,也才能使学生的"德行"真正得以升华而形成"德性"。如果只一味地强调学校教育而忽视社会和家庭教育,就会出现"学生在校进一步,回到家庭退两步,到了社会退三步"的现象。因此,教育协调一致、取长补短,才能产生更好的教育效果。例如:近年来,学校不但从课堂教学和从师表形象入手,加强学校的徳育教育,而且定期利用"家校沟通卡"及家访,及时向家长反馈孩子的在校表现,聆听家长对孩子在家表现的评价,与家长共同探讨正确评价孩子的方法,从而进一步有的放矢地进行德育教育。其次,学校还定期聘请公安干警和校外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及村史报告,培养了学生遵纪守法、热爱家乡、建设美好家园的道德情操。 总之,德育是"活动的"、"体验的",我们不能把德育当作一本教材、一门学科、一篇讲话;它是"以心灵碰撞心灵"、""以人格塑造人格"。德育工作是一个学校工作的灵魂,是方向。这一工作需要教师和学生都以整体的人格和整个的心灵去投入。只有这样,学生才不是"参加德育而是"参与"活动,不是接受"德知"而是养成"德性"。教师也就由"道德的审判者"变成了"德育活动的策划组织者",学校的德育工作也才会有声有色。 【参考文献】 [1]谵启标.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2]张新仁.班级经营,教室百宝箱[M].台湾: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9. [3]吴明隆.班级经营与教学新趋势[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钟启泉.班级管理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5][法]爱弥儿·涂尔千着.陈光金等译.道德教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6][法]米歇尔·福柯着.刘北城等译.规训与惩罚[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 [7][日]片网德雄着.吴康宁译.班级社会学[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3. [8]高德胜.道德教育的20个细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9][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着.廖申白译.尼各马可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10][美]麦金太尔着.宋继杰译.追寻美德:道德理论研究[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