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吃汤圆是自古以来的风俗,当代人越来越讲究健康养生,因为汤圆的皮是糯米做的,不利于消化,而内陷更是有很高的糖分,高热量,吃多了并不利于健康,汤圆怎么吃健康?下面带来介绍。 元宵节汤圆怎么吃健康? 甜糯溜圆的元宵和汤圆象征着人间万千家庭、阖家团圆、生活甜。 一般来说,元宵(汤圆)中糖分和油脂的含量相对较高,不易消化,一次食用过多,可能会引起胃部不适。元宵(汤圆)黏软的糯米冷却后质地变硬,口感变差,最好趁热食用、适量食用。特别是消化系统相对较弱的老年人和儿童更要注意食用量,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病等特殊疾病患者应谨慎食用;另外,食用元宵(汤圆)前可先吃些蔬菜或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有利于降低餐后的血糖反应。 一、汤圆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汤圆的外皮是糯米粉,糯米含有较多支链淀粉,黏性高,不易消化,会在胃里停留较长的时间。汤圆馅料中的芝麻、花生、坚果仁等都是高脂肪的原料,加上拌馅的油脂,总量相当可观,再加上馅料中的糖,一个汤圆的能量真的很高。 二、一餐吃多少汤圆最合适? 据测算,1两汤圆相当于3两米饭的能量,所以汤圆一定不要多吃。建议健康的成人食用5~6个/餐,60岁以上老年人食用3~4个/餐,3岁以上幼儿食用2~3个/餐。 三、什么时间吃汤圆相对健康? 糯米不易消化,应尽量选择中餐时食用,因为清晨人体消化机能正在从休眠状态中逐渐恢复,夜晚进食不易消化的食物,会让消化系统"开夜车",对健康更不利。但无论何时吃,都要把总量控制好。 吃汤圆的注意事项 "元宵虽好,须有节制。"苑述刚说,元宵节少不了吃汤圆或元宵,用糯米粉制成的汤圆、元宵,吃多了不易消化。儿童、老人、脾胃功能较弱的人群,以及大病初愈的人士不宜多食。"《伤寒杂病论》中提到,当人体大病初愈时,要‘忌生冷黏滑’,否则易伤脾胃,造成后患。"苑述刚说。 "吃汤圆后,搭配点辛辣菜,有助于平衡饮食摄入。"苑述刚建议。他介绍,传统中医认为,"甘为脾之味",但是"味甘能缓"。原理套用到吃汤圆上来说,即汤圆的含糖量特别高,适当吃,能增加胃肠蠕动,吃太多,却会减缓胃肠蠕动,引发打嗝、胀气、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而搭配一些辛辣的食物,如葱、姜、蒜、辣椒等,可平衡汤圆带来的"滞缓"作用,减轻对脾胃的伤害。爽口解腻的蒜泥茄子、洋葱拌白萝卜片等,是不错的搭配选择。 如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大鱼大肉早已成了家常便饭,节日期间,餐桌上更是不乏美味。"别把肠胃累坏了!"苑述刚说,鉴于春节期间患胃肠道疾病的人特别多,建议体质较弱的人群,必要时服用健脾养胃的中药或中成药,防患于未然。他支招了一道"消食健脾茶",市民可在家自行煎煮:买中药材炒神曲、炒麦芽、焦山楂、陈皮、太子参各10克,熬水喝。药店有售的一些经典中成药,也能起到消食导滞的作用,如健胃消食片、保和丸、健脾丸、木香槟榔丸等。 一. 不宜油炸:结核病患者应用大量的抗结核病药物,这些药物对肝脏或多或少都有损害,患者易出现恶心、呕吐、厌食、腹泻等临床症状。遵循结核病人谨记食物中不用油煎炸和不易消化的食物,因油炸的元宵富含脂肪,不宜食用。又因为药物副作用使患者的肝脏受损从而消化油腻食物能力下降,建议少食,最好不吃油炸元宵。 二. 不宜过多:老年患者、儿童及卧床病人建议少食为宜或不吃为佳。由于老年人各种消化吸收功能减退以及受疾病的影响,脏器的分解代谢功能缓慢,又因元宵的外皮以糯米为原料,粘性高,老人儿童食用时要特别留意,对卧床患者更要小心谨慎,因不易消化可能造成消化不良或吞咽障碍,又因糯米的性质可促进胃酸分泌增多,加重胃肠道的不良反应,严重者可诱发胃痛、胃胀、嗳气泛酸甚至腹泻而影响临床治疗。 三. 结核病合并糖尿病、肾病、高血压及痛风患者建议少食用:由于元宵的食材糯米粉以及品种繁多的馅料,属高糖分、高能量富含油脂的食物。高油脂的食物会影响尿酸的排泄,增加痛风病的复发可能。此类病人一定选择适合自己身体的元宵品种,避免增加不必要的副作用,得不偿失。 四. 早餐不宜吃:结核病人食用元宵的宜忌:选择蒸煮类切忌食用油炸元宵;早餐不宜吃元宵,早起人体的胃肠道功能最弱,会造成泛酸烧心不良反应;元宵不宜多吃,更不宜当正餐用,也不宜在睡前食用,加重胃肠道负担影响睡眠。 五、建议"原汤化原食":糯米粉中含有较多的水溶性维生素B族及维生素C等营养素,其中维生素B族是维持消化系统正常机能的重要生物活性物质,能保证正常的胃肠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功能。喝汤有益于健康,最好搭配一些有助于消化的食物如陈皮、生萝卜等,尤其生萝卜含有芥子油和粗纤维促进胃肠蠕动,消积滞下气,能解除甜腻感,有利于消化吸收。 六、不宜过热:不可以囫囵大口吃元宵,容易烫伤口腔和食管黏膜。医学研究证明,食物的灼伤很可能引起食管癌、胃癌等相关疾病,应小口食之以防烫伤。 七、元宵不宜与肉类或酸性食物同食:由于元宵的馅料多以糖及果为主,在制作过程中又加入植物油或动物油富含高热量,在食用时适当吃一些维生素含量丰富的新鲜蔬菜类食物起到均衡营养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