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故善反听者,乃变鬼神以得其情。其变当也,而牧之审也。牧之不审,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审。变象比,必有反辞,以还听之。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敛,欲高反下,欲取反与。欲开情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辞,同声相呼,实理同归。或因此,或因彼,或以事上,或以牧下。此听真伪,知同异,得其情诈也。动作言默,与此出入,喜怒由此以见其式,皆以先定为之法则。以反求复,观其所托,故用此者。己欲平静,以听其辞,察其事,论万物,别雄雌。虽非其事,见微知类。若探人而居其内,量其能射其意也。符应不失,如螣蛇之所指,若羿之引矢。 古代善于反复详审的人,可以透过隐秘玄奇而获得实情,对手的变化是得当的,因而掌握对手的情况要周密详细,不详细调查了解,得到的情况就不明确,得到的情况不明确,奠定的基础就不会周密。假如改变"象"和"比",那么就一定会有相反的言论,这时还要回来详细探听。欲让对方发言,自己反而保持缄默,欲让对方张开,自己反而收敛,想要升高反而下降,想要获取反而给予。想要开启实情,就要模仿比较,以便掌握对方的讲话。这时相同的声音就会彼此呼应,就能得到真实情况。或者因为这种道理,或者因为那种道理;或者用来侍奉上司,或者用来管理下属。这就是听取真假,知道同异,以便刺探敌人的真情或者欺骗。举止行为、言语或缄默,与此相关,喜怒情绪都可以从这里见到端倪,都是事先定于情再作出法则。以反求复,观察对方心理的寄托,所以就使用这种办法。自己想要平静,以便听取对方的言辞,目的是观察事情、讨论万物、辨别雄雌。虽然所谈的事不是当务之急,从表现出来的细微之处就可以了解总的变化。听取对方言辞以揣测对方实情,就像刺探敌情而深居敌境一般,要首先估计敌人的能力,其次再刺探敌人的意向,像合符契一般来响应,像螣蛇所指一般的神奇,更像后羿拉弓射箭一般的准确。 【原文】 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鱼;其见形也,若光之与影也。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针,如舌之取燔骨。其与人也微,其见情也疾。如阴与阳,如圆与方。未见形圆以道之,既见形方以事之。进退左右,以是司之。己不先定,牧人不正。事用不巧,是谓"忘情失道"。己审先定以牧人,策而无形容,莫见其门,是谓"天神"。 了解别人必须先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然后再去了解别人。人与人相知,就像比目鱼两两相随相亲相爱。当看到对手的形象时,就像光与影的关系一般。审察对方言论了解实情,不可有所疏忽,就像用磁石吸细针,就像用舌头汲取烧过的骨汁一样。把自己暴露给对方的微乎其微,而发现对方的行动却十分迅速。如阴、阳、圆、方相成相形,不可分割。形貌未显时以圆的方法引导他,形貌已显就以方的法则对待他。不论前进还是贬退,是左迁还是右调,一切都要用上面的方法管理。如果自己不先定下标准,那么管理任用人员就不恰当。假如对事情运用的技巧不够了解,这就叫作"忘怀感情,丧失正道"。自己先详细掌握处世用人法则,再去管理人才,施用谋略而不露痕迹,不见门户,这就叫作"天神"。 《鬼谷子》全文,附极简译文(秒懂!)领略最强谋略大师的智慧! 鬼谷子内揵第三 【原文】 君臣上下之事,有远而亲,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事皆有内揵,素结本始。或结以道德,或结以党友,或结以财货,或结以采色。用其意,欲入则入,欲出则出,欲亲则亲,欲疏则疏,欲就则就,欲去则去,欲求则求,欲思则思。若蚨母之从其子也,出无间,入无朕,独往独来,莫之能止。 君与臣上下之间的关系,有的距离远却关系亲密,有的距离近却关系很疏远,接近反而不被重视,离去反而容易被求取。虽然每天都晋见君主却不受欢迎,虽然距离遥远与君主只能互相听到声音的却相思。上下相交之事,一定是内情相得,然后巩固,上下之间开始就相连结。有的要用道德的方式来结合,有的要用朋党的方式来结合,有的要用财货的方式来结合,有的要用艺术和娱乐的方式来结合。君王采纳臣下意见,那么想要进来就进来,想要出去就出去,想要疏远就疏远,想要投靠就投靠,想要离开就离开,想要求取就求取,想要思念就思念。就像土蜘蛛抚养后代,出入没有什么间隙,独来独往,没有什么能阻止它。 【原文】 内者进说辞,揵者揵所谋也。故远而亲者,有阴德也;近而疏者,志不合也;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去而反求者,事中来也;日进前而不御者,施不合也;遥闻声而相思者,合于谋待决事也。故曰:"不见其类而为之者见逆,不得其情而说之者见非。得其情,乃制其术。此用可出可入,可揵可开。" 所谓"内"就是进献游说之辞,所谓"揵"就是固守谋略。所以距离远反而亲近的人,是因为双方都有着相契合而未显露出来的美德;距离很近反而疏远的人,是由于志向不相契合。虽然在职却不被重用,是因为计谋得不到赞同;在革职以后反而又起用,是因为谋略后来得到印证;虽然每天都和君主相见却不被使用,是由于其行为不得体;远远听到声音就起相思之念的,是因为其谋略正与决策者互相符合,因而等待他决定事情。所以说:"还没看见对方的情形,就采取行动的人,会被认为是背道而驰;还没等掌握对方的情况,就进行游说的人,会被认为是胡作非为。所以掌握实情,才是把握了内揵之术。这样才能运用自如,既能进献说辞,又可固守谋略。" 【原文】 故圣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揵万物。由夫道德、仁义、礼乐、忠信、计谋,先取《诗》、《书》,混说损益,议去论就。欲合者,用内;欲去者,用外。外内者必明道数,揣策来事,见疑决之。策无失计,立功建德。治民入产业,曰揵而内合;上暗不治不乱不寤,揵而反之。内自得,而外不留说,而飞之。若命自来己,迎而御之。若欲去之,因危与之。环转因化,莫知所为,退为大仪。 圣人建立功业,是以得到实际情况掌握内揵之术的办法预先把握万事万物。由道德、仁义、礼乐、忠信、计谋开始,先依据引用《诗经》《尚书》验证自己的学说,然后综合研究有害还是有益,最后才能议论离去还是就任。想要一致的,用内情相合的方法;想要分离的,用外情相离的方法。当处理内外大事时必须先辨别道理和法术,而且又能揣摩策划未来的事情、发现问题,在各种疑问面前能定下决心,在运用策略时不失算计,建立功勋,累积德政。治理百姓安居乐业,就是君臣上下之情相契合。君主昏暗不行善政,百姓离乱不辨事理,就是上下之情不相契合。对内自鸣得意,对外不注意新思想,这样就等于拒绝外来捭阖的进入,自我颂扬。如果接到命令让自己前来,就应该迎上去接受使用。如果是情意不合而被命令离去,是因为过于直言。如圆环施转反复,以致使旁观者不知是在干什么。以退求进是最大的原则。 《鬼谷子》全文,附极简译文(秒懂!)领略最强谋略大师的智慧! 鬼谷子抵巇第四 【原文】 物有自然,事有合离。有近而不可见,有远而可知。近而不可见者,不察其辞也;远而可知者,反往以验来也。 巇者,罅也。罅者,涧也,涧者成大隙也。巇始有朕,可抵而塞,可抵而却,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而得,此谓抵巇之理也。 世间万物都有自然发展的规律,万事都有聚合分离的法则。虽然距离很近却互不认识,虽然距离很远却能互相了解;距离近的所以看不见,那是因为没有考察对方言辞;距离远的所以可以知晓,那是因为能经常来往,互相体察。 巇,也就是罅。罅是由小的裂缝开始,像山涧发展成大裂隙一样。在裂痕刚出现时就要通过"抵"使其闭塞,通过"抵"使其减小,通过"抵"使破裂停止,通过抵的方法而使之消失,通过抵的方法而获得成功,这就是用"抵巇"之术堵塞缝隙的道理。 【原文】 事之危也,圣人知之,独保其用。因化说事,通达计谋,以识细微。经起秋毫之末,挥之于太山之本。其施外,兆萌芽蘖之谋,皆由抵巇。抵巇隙,为道术。 当事情有了危险的征兆时,只有圣人才能觉察出来,而且能够独自发挥应有的作用。顺应变化分析事物,善于使用计谋,发现细微之处,并提前预防。事情初起时如秋毫之末那样微小,发展起来就可以形成震动泰山的效果。当圣人德政推行到外方以后,那么奸邪小人的一切阴谋诡计,都可以利用抵巇之术。抵巇堵塞缝隙,就是一种道术。 【原文】 天下分错,上无明主,公侯无道德,则小人谗贼,贤人不用,圣人窜匿,贪利诈伪者作,君臣相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父子离散,乖乱反目;是谓"萌牙巇罅"。圣人见萌牙巇罅,则抵之以法。世可以治则抵而塞之,不可治则抵而得之;或抵如此,或抵如彼,或抵反之,或抵覆之。五帝之政,抵而塞之,三王之事,抵而得之。诸侯相抵,不可胜数。当此之时,能抵为右。 天下分崩离析,上没有圣明的君主,公侯丧失道德,那么进谗言干坏事的小人就会出现,贤良的人得不到任用,圣人逃跑隐藏,贪图利益和弄虚作假的人兴风作浪,君主和臣子之间出现猜疑,以致国家纲纪土崩瓦解;民众之间互相攻击射杀,父子关系离散,甚至反目为仇,这就是国家大乱的征兆。当圣人看见国家出现裂痕之后,就会采取"抵巇"之术堵塞裂隙。圣人认为:当世道可以治理的时候,可以用抵巇方法堵塞缝隙,当不可以治理的时候,则可用抵巇的方法获得它。或者堵塞缝隙,或者得到天下,或者恢复天下,或者取代天下。传说中上古五帝之时,是以抵巇之术堵塞天下,上古三王之时,是以抵巇之术得到天下。诸侯之间互相用抵巇之术争夺的很多。此时,善于运用抵巇之术者就能成功。 【原文】 自天地之合离、终始,必有巇隙,不可不察也。察之以捭阖,能用此道,圣人也。圣人者,天地之使也。世无可抵,则深隐而待时;时有可抵,则为之谋。可以上合,可以检下。能因能循,为天地守神。 与天地有离合一样,裂隙逆乱总是相伴相随,不能不明察秋毫。要想考察这些问题,就要用"捭阖之术",能用此道的就是圣人。圣人,乃是天地所派遣的特使,假如世间没有裂隙需要抵塞,那么就深深地隐藏以等待时机;遇到裂隙出现需要抵塞,那么就为此谋划。这样,对上可以合作,对下可以督察。既能有所根据,又能有所遵循,这就是天地的守护神。 《鬼谷子》全文,附极简译文(秒懂!)领略最强谋略大师的智慧! 鬼谷子飞箝第五 【原文】 凡度权量能,所以征远来近。立势而制事,必先察同异,别是非之语;见内外之辞,知有无之数;决安危之计,定亲疏之事。然后乃权量之。其有隐括,乃可征,乃可求,乃可用。引钩箝之辞,飞而箝之。钩箝之语,其说辞也,乍同乍异。其不可善者,或先征之,而后重累;或先重以累,而后毁之;或以重累为毁,或以毁为重累。其用,或称财货、琦玮、珠玉、璧帛、采色以事之,或量能立势以钩之,或伺候见涧而箝之,其事用抵巇。 凡是考察权变能力,都是为了征召远近人才,使之归附投奔,建立制度,管理事务,一定要先考察他们之间的异,以便区别他们言论的是非。发现言辞的表面与实际的真伪,以便了解他们的能力和虚实。要先决定国家安危的基本大计,并且决定君臣间的亲疏关系,这样再权衡估量长短轻重。做完上面这些事情以后,就可以揣度计谋和测验才干;等到有需要的时候,就可以征召,就可以提拔,就可以重用。运用言辞中的钩箝之术,引诱他人主动表示归顺自己,或以激昂言论引诱从而控制对方得到实情。引诱对方说顺从己方的话,是游说辞令,其特点是忽同忽异。对于那些即使以钩箝之术仍无法控制的对手,或者首先对他们进行威胁利诱,然后再对他们进行反复试探。或者首先给敌人以反复的试探,然后再对他们发动攻击加以摧毁。有的人认为,反复试探就等于是对对方进行破坏;有的人认为,对对方的破坏就等于是反复试探。准备重用某些人时,用财物或各种珠宝等给予试探,或者衡量、考察对方才能,确定去留的趋向以引诱出对方实情,或者发现对方的弱点箝制对方,上述方法就是运用抵巇之术达到自己的目的。 【原文】 将欲用之天下,必度权量能,见天时之盛衰,制地形之广狭,岨险之难易,人民货财之多少,诸侯之交孰亲孰疏、孰爱孰憎,心意之虑怀,审其意,知其所好恶,乃就说其所重,以飞箝之辞钩其所好,乃以箝求之。 用之于人,则量智能、权材力、料气势,为之枢机以迎之随之,以箝和之,以意宜之。此飞箝之缀也。 要将"飞箝之术"推广运用于全天下,一定要揣度智谋权变与能力,识别天道运行的兴盛与衰落,知晓地理形势的广阔与狭窄,山川险阻的险峻与平坦,以及人民财富的多少。诸侯之间的交往及与谁亲密与谁疏远,与谁友好,与谁敌对,心中意念具有何种思虑与愿望:要想详细知道对方的意向和希望等,就必须要了解对方的好恶,然后针对对方所最重视的问题进行游说。用飞箝的言辞引诱对方说出所喜好的,然后再以诱导手法挟制住而求取对方。 将飞箝之术运用于其他人,就要观察测试智慧才能、考察能力、估量气概声势,把握关键要害之处,以迎合对方或顺应对方,以箝制之术达到与对方协调,以意念态度达到与对方融洽。这是飞箝术的运用与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