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古诗词作为我国的文学遗产,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髓。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诗词教学成了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古诗词以其精练的语言、独特的形式浓缩了中华民族发展的足迹、人文的内涵和智慧的结晶。近年来,传统文化日益受到关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语文不只是一门学科,更关乎人的精神、道德、信仰等。不管是从传承与弘扬民族文化还是从培养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提高人文素养上看,古诗词教学都成为技工院校教学必不可少的部分。然而,日常古诗词教学受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制约,还面临不少难题,本文就此进行探索。 一、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困难 1.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句话揭示了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关键,即兴趣。 古诗词教学一直以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由于社会不断进步,文化多元发展,许多词语的意义、语法特点让学生感到陌生;它所记载的历史文化、典章制度,学生或不熟悉,或从来没有接触过,这就使得古诗词成为语文学习的难点,很多学习者因此望而却步,并对其失去兴趣。加之职业教育不同于基础教育,技工院校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致使大部分学生认为学好专业技能是首要任务,对学习文化课热情不高,有的甚至有厌学情绪。不可否认,技校学生学习能力存在差异,水平参差不齐,大多数人文化基础较差,没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超过百分之八十五的学生不能有效利用工具书及文中注解初步扫除文章障碍,更好地理解文意。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清楚、完整、流利地读完一篇课文,写作也会出现中心不明确、用词不当、标点符号用错等现象。学生不积极认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更不喜欢在学习过程中一起分析讨论和进行信息交流,很少愿意主動回答问题,形成了学生不愿学,教师苦于教的被动教学局面。 2.教师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方法单一 古诗词教学不同于文本翻译,不但要让学生知其表、解其意,还要让学生真正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汲取古典文化的精髓。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大多保持了传统语文课堂的教法,遵循固有的以"教"为中心的解诗、读诗、背诗模式,过于强调理解、背诵等简单的知识积累,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的课堂相对呆板、枯燥,既没有新鲜感又缺乏吸引力,学生不能获得成功而愉快的学习体验,被动的学习抑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种教学方法不但不能熏陶和感染学生,让其充分享受古诗词的深厚意蕴,还大大降低了教学效率,使学习成了负担,毫无兴趣可言,给教学造成极大障碍。面对技校生这个特殊群体,改进教学方法是提升学生古诗文解读和文言文鉴赏能力的非常重要的教学措施。 二、古诗词教学方法探索 如何才能进行更为有效的古诗词教学呢?由于古诗词年代久远,语言抽象、凝练、含蓄,虽然蕴含丰富的文化内容,但表现形式已与当代青少年有一定的距离,故其教学非同一般。教师一定要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以兴趣使"难者亦易矣",让教学方法变得多元,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其中,去理解、去感悟、去思考。笔者在技工院校从事语文及古诗词教学十余年,现将教学中的一些认识和做法与大家分享,以共同提高。 1."放声朗读"是感知古诗词的不二法门 朗读是听、说、读、写的核心,是用声音来传达作品内涵的丰富细腻的情感活动。在古诗词学习中,朗读尤为重要,是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对话,是进入诗的意境的最直接、最感性的方法。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放声朗读"尤其 如此。 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首先要花大量时间引导学生怎样读。这就要求教师要重视范读,不光要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认准字形,还要读出水平,既可传韵又能传情。通过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朗读,来实现对诗句意思及表达情感的感悟。学生可自由读,可齐声读,但必须大声、忘我地朗读,达到以读带情,以读悟情。其次,古诗词讲究对仗、格律,节奏变化丰富,长短交替,具有独特的节奏美和音律美。通过有效朗读让学生体会到古诗词只可意会的丰富内涵,对作品有初步感知,读出节奏,读出诗情,读出画意,从而激发学生与作者的共鸣,把简单的解读内容变成了学生的自行感悟。 如朗读《关雎》,不仅让人体会到它二二节奏之美,还能营造一唱三叹的效果;又如朗读《念奴娇·赤壁怀古》,让人体会到它的雄浑苍凉、大气磅礴,给人以荡气回肠的艺术力量。 2."运用音乐"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诗即是歌。早期的诗歌多为"歌曲",所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就是这个意思。唐诗、宋词、元曲,都是可以歌唱的流行曲调。但是,随着历史文化的演变,古诗词的晦涩难懂使一些学生从心理上产生畏惧及排斥,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呢?激发学习兴趣便是其中之一。为调动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让学生保留一份愉快的心情来学习古诗词,笔者认为采用吟唱歌曲的形式可以使课堂变得不再枯燥无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可以广为流传的歌曲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如作者介绍,拿曹操为例,有的同学可能了解,有的同学可能一无所知,通过播放林俊杰的《曹操》,就会对曹操有个大致了解;又如诗歌中表现手法的教学,讲到押韵,可播放《从头再来》"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从头再来",使学生对押韵理解起来容易一些,并能找到歌词中共同的韵母为"ai";播放《红旗飘飘》"五星红旗,你是我的骄傲;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让学生明白此处用的是借代手法,用五星红旗代指伟大祖国;播放"雾里看花,水中望月"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对偶;再如《诗经》中的《蒹葭》一诗,被改编为邓丽君演唱的《在水一方》。这些歌曲在授课过程中可利用多媒体播放,也可找会唱的同学来演唱,面对通俗易懂的歌词,学生会觉得相对亲近一些,对古诗词接受起来也会顺畅,自然而然也就引出了古诗的内涵,从歌曲吟唱中激发了学生学古诗词的兴趣。 3."立体展现"在想象中体味意境之美 没有想象就没有诗。一个不懂艺术、缺乏幻想的人将永远被诗拒之门外。如何走近古人的生活?理解古人的思想?笔者认为需要培养学生的个体想象力。通过想象把难以理解的文字变为形象生动的画面,实现"立体展现",可以帮助学生体味古诗词的意境之美。 古诗词意境深远,想象空间广阔,但不能仅凭空想象,应依据诗词本身,把诗中语言想象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幕幕立体的場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如《子矜》的教学,抓住"挑""达"等词,要求学生展开丰富想象,把课本变成舞台剧,把自己变成主人公,要求学生根据所学所想进行角色扮演,明白"此时""此景""此人""此情"是什么,学生积极参与,很快就可以演绎出登楼远眺图,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恋人时焦灼万分的情状宛如在目前。这样就不难理解诗人笔下女子的相思萦绕之情,也就明白了那句"一日不见,如三月兮"。通过表演,学生不但创造出诗词所描绘的意境,把简洁而深切的相思之苦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加深了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4."比较阅读"拓展延伸古诗词的学习 古诗词的教学,不应止于课本、课堂,而应在原有诗词的基础上适当补充学习其他诗词,拓展延伸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笔者觉得"比较阅读"的方法较为有效。既要找出相同点又要找出不同点,这是运用比较阅读法的关键性一环。有些诗词虽然背景不同、作者不同,甚至时间相差几千年,但表达的感情是相同或相近的。拿"等待"这一主题来说,以《子矜》为例,在教学的过程中拿它与当代著名诗人于光中的《等你,在雨中》作对比,让学生比较两种等待有什么异同。同样是等待,《子矜》读出了惆怅、幽怨,读出了急盼之情,表现出薄责己而厚望与人也的心理——"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子宁不来?";而《等你,在雨中》整首诗只字未提"等你"的焦急和无奈,却是别出心裁地状写了"等你"的幻觉和美感,因为"你"在"我"心中深埋,让人伤感的黄昏也变得如诗如画,不禁自语"你来不来都一样,竟感觉,每朵莲都像你"。这样学生在深入理解原诗的基础上又多了对其他诗歌的学习及领悟,在一定程度上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使其思维得到深化,鉴赏能力得到提高。 5."深入模仿"直抒作者情怀 "不读诗无以知诗,不写诗无以识诗"。不会写作是不能深刻理解诗词的。诗词写作不但可以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给予学生一片抒发情怀的空间,还能从不同层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诗词语言优美,讲究平仄、韵律。在学生对古诗词的形式、意境、表现手法有了一定了解后,可适当引导学生对古诗词进行仿写,以促进读写结合,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运用古诗词的积极性。对于诗词佳作可进行展阅,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作热情。诗词创作除了要求学生掌握词法句法及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外,最重要是要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和想象。只有学会了古诗词写作,才能真正体会到诗词的韵味。 三、小结 古诗词是我们的民族瑰宝,是中华民族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记录着古人喜怒哀乐的情感表达,传递着数千年的历史奥秘。技工院校培养的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技能传递者,而是具有文化内涵和艺术修养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古诗词是文化育人的重要载体和途径,探索古诗词课堂教学方法是每一名技工院校语文教师的义务和责任。 笔者将个人的一些粗浅思考和做法拿出来与大家交流,以期能得到方家指正,促进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