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隐忍之人必成大事 历史有时会是这样的,时间愈久远,有些著名人物愈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我这里指的是一代雄主楚庄王。提到这个名字,他的许多故事很快会聚于我的脑海之中。我们便从这个历史巨人的一件件小事中,敬佩于他的丰功伟业和雄才大略的同时,更感受到他的真君子真性情,至今这些还会深深地使我们动容。说起他的故事,我们无法绕过他的隐忍。 一个年轻的君王,应该是血气方刚,豪气冲天,继位伊始,要新官上任三把火才对。何况他是掌着楚国的命运,握着群臣身家性命的一代君王。可是,他给我们的印象,却是窝窝囊囊地在醉眼蒙?和温柔乡里度过了三年。其父楚穆王乃弑父篡位之君,在位十二年,尽管铁腕统治,遗下祸害尚难肃清,家国矛盾可能随时爆发,另外是强臣在侧,若敖氏家族的头人,现任令尹斗越椒,犹如清康熙继位之初的鳌拜。王权衰弱到两个家族之间的火并,矛盾直指王权,以挟持他这个一国之君为人质。所以楚庄王继位前三年,用左拥右抱和大智若愚来隐忍着。 有一个人发现了楚庄王非昏庸之君,他透过几件小事的现象看出楚王的本质来。这个人便是伍举,伍子胥之先祖。伍举注意到楚王巡猎之时,见勇者猎杀了虎豹,便会赞叹"吾以是知其勇也",看到勇者把猎物均分,便会称赞"吾知其仁也"。伍举惊讶地发现楚王隐忍的真实意图,其实是在物色可用之人,力图恢复王权威势。伍举便对楚王试探起来,历史上就这样产生了一次著名的君臣对话。据《史记?楚世家》、《韩非子?喻老》、《吕氏春秋?重言》多种古代文献记载:"(伍举)曰:"有鸟在于阜,三年不蜚(飞)不鸣,是何鸟也?"庄王曰:"三年不蜚,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我们可以想象伍举这个忠臣冒险来见楚王,颇费了一番心思。当时的楚庄王只会沉湎于歌舞和酒池之中。他正醉醺醺地在观赏歌舞,一见伍举,便爱答不理地问道:"伍大夫此来,是想与不谷同饮呢,还是想要共观歌舞?"伍举摇了摇头,话中有话:"我被一个谜语难住了,怎么也猜不出,特此向大王讨教。"楚庄王一听来了兴趣,整天喝酒听歌其实也同样乏味的,来点谜语做精神养料也的确不错,正好可以提提神。便有几分兴趣地问:"呵呵,什么谜语,这么难猜?我来试试吧。"伍举说:"谜语是"楚京有大鸟,栖在朝堂上,身披七彩,历时三年整,不鸣亦不翔。令人好难解,到底为哪桩?"大王猜猜看,不鸣也不翔。究竟是什么鸟?"楚庄王听了,与伍大夫对视一眼,那样子像是说,我早就知道你是我想要重任的大臣,便笑答:"我猜中啦!它绝非普通的鸟儿。这鸟三年不飞,而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则惊人。你请回,等着瞧吧!"君臣就这样用密电码对上了暗号。伍举心里踏实而去,今后他就有了用武之地了。 这个故事还有一个版本,就是淳于髡尝说齐威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飞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我们无法判断谁是首创者,从伍举口吻来看,好像先有这个故事。这与本文无关。过了不久,另一个忠臣也坐不住了。此人便是苏从。他见楚王三年不理朝政,不发号令,终日只知巡猎,沉缅于声色犬马之中,还下死命:"有敢谏者,死无赦!"他觉得作为国家大臣,应该为社稷考虑,不应该计较个人安危。便冒死进谏。楚庄王见了这个敢吃豹子胆的人:"你难道不知道我的禁令吗?"好在这个人不仅有勇也有几分谋略,他发明了历史上的哭谏。楚庄王见这么一把年纪的人像孩子一样哭了起来,便好奇地问道:"我又没有打算惩罚先生,怎么就哭了呢?"哪知苏从说出了惊世骇俗的话来:"我为我死哭不假,但更为亡国之哀伤。"这样把楚王绕糊涂了,他惊讶地发问,楚国亦未亡,先生也没有死,何故如此。苏从指了指楚王:"三年了!大王只知淫乐,还下死令,不准进谏,这不是亡国先兆吗?我来送死,可以得到千古忠君美名,而大王必会遗臭万世啊。"然后,这个大忠臣呐喊道,"来吧,要杀就杀吧!"也许隐忍的时间到了,也许是改革楚国的弊端找到了方略,或者物色到了合适的人选。楚庄王哈哈大笑起来:"你真心为了社稷,我哪会有不明白的!"楚庄王的确应验了"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那句话。他拔剑出鞘之时,便斩杀了一百多位蔑视王权为非作歹的权臣,并相应提拔重用了以伍举、苏从为首的忠君之臣,对势大的令尹斗越椒的权力采取制衡,于是王权与若敖氏家族的矛盾不可调和地爆发了。 2.铁血之君必彪炳春秋 对一代雄主来说,只有经历多多的磨砺才会尽快地成长起来。三年后楚国发生了大饥荒,西北方的大庸国联合楚国四周的反叛势力,趁机要颠覆这个年轻君王治理的国度。一时之间,弄得四面"庸"歌,连北方的申、息县城门也只得紧紧地关闭。楚庄王毕竟是一代雄主,他借讨伐大庸之名,将楚国军权牢牢掌控,用七战七败的计谋,联合秦、巴两国前后夹击大庸国,最后灭掉了这个楚国的心腹大患,从而奠定了他在楚军中的绝对地位。 到了第六年,他又成功地击败了宋国。在第八年之时,击败了陆浑(今河南嵩县东北)的戎族。之后楚庄王便带着强大的楚师饮马黄河,问鼎中原,到达洛水,直抵周王室都城洛邑附近,并在周王室边境陈兵示威,据《左传?宣公三年》记载,"观兵于周疆"。时值周定王当政,周家天下冒似天下共主,其实只有洛水四周弹丸之地。周王室见楚师声势浩大,吓得屁滚尿流,忙派能言善辩之臣王孙满慰劳楚师。楚庄王一见王孙满,直截了当,便问九鼎之轻重大小。此九鼎,相传为夏禹所铸,象征华夏九州,被夏、商、周三朝奉为镇国之宝,亦是天下共主的标志。也有传说,周昭王时代南面伐楚,昭王淹死于汉水之滨,携带过夏鼎。楚庄王问九鼎,不言而喻,欲取周而代之。据《左传?宣公三年》记载,王孙满委婉地回答:"在德不在鼎……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国家强大尽管可以巧取豪夺,但治理国家则是要以德服天下。楚庄王虽乃一代名主,一时间仍无法驳斥王孙满。据《史记?楚世家》记载,他只好悻悻地说:"楚国折钓之喙,足以为九鼎。"我们楚国把矛上的铁尖折下来,就可以铸出九鼎来。气息奄奄的周王室见楚人退兵而去,只觉得假死复活一般,依然气若游丝地缓不过来。楚军返回郢都时,遭遇若敖氏的叛乱,这对于楚庄王来说,应该是一生中最危险的时刻,不然不会提出"三王为质"的方案。 最终以他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而赢得了胜利。此时,若敖氏家族斗子文之孙克黄,时任箴尹,正出使齐国,返回途中经宋国时,听到家族叛乱被镇压的消息。他依然回国向楚庄王复命,并主动请罪伏法。楚庄王说了一句感动历史的话,据《左传?宣公四年》记载:"子文无后,何以劝善?"并未免除克黄的箴尹之职,将其改名为"生"。围绕楚庄王在战争中的表现,其卓越智慧的确不同凡响。历史从不会把战争与仁义联系在一块,食古不化的宋襄公尝试过,被千古笑骂。从我们能举出的例子看,难道楚庄王不可以称之为"战争中的仁义"吗?只是他与宋襄公的"仁义"形成了天壤之别。 楚庄王时代,攻郑乃家常便饭的事,我想也许伐郑太多,最后楚人连战争借口也懒得找了。一次攻郑,听到郑都城中齐声大哭,原来是占卜引起的,郑人占卜哭于太庙为吉,于是城中人齐声号啕。想想这也是古今未有的一道景观,楚庄王侧耳倾听,十分纳闷,嘀咕了一下。看来郑国人是被打怕了,我们退后三十里,让他们悲伤一会儿吧,让那些老弱病残都离开,不要使太多的生灵涂炭。于是,撤兵让郑人?了口气儿。哪知郑国人见占卜起了作用,忙在楚国退兵的间歇修筑城墙的缺口,使楚军多攻打了三个月,才使郑国沦陷。这时,一国之君郑襄公来了个苦肉计,光着上体,背上荆条,还牵着只羊,走出城门迎接楚庄王。这种光膀子的事情,据说是从商代传下来的,是一种自我羞辱和接受惩罚的标志,我还记得楚文王克蔡时,蔡哀侯也如此脱衣牵羊。楚庄王责问他为什么朝晋暮楚反复无常。郑襄公哭泣说,生于强权的夹缝之中,小国是没有主动权的。既然是我的罪过,请大王惩罚我吧,与这些可怜的臣民无关。楚庄王感动了,如此谦卑的人,如此能俯首称臣之人,国是不可以废的,城是不可以破的,人是不可以战胜的!于是定了城下之盟,打道回府。 我们还清楚地记得,楚庄王祖父的城濮之战,一战使晋文公成名称霸,却是楚国人的奇耻大辱。到了楚庄王之时,楚晋?之战,楚国大获全胜。楚庄王的左膀右臂,要把满地敌人的尸体叠垒为观,向天下炫耀楚师的神勇。楚庄王说出了对战争独到的见解:"夫文,止戈为武……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材者也。"深刻之至,我们二十世纪太多的战争,其领袖的军事思想未必超越楚庄王,他的"战争是实现和平的一种手段"的论断令现代人反思。与宋之战,围城达九个月。宋都城中达到了"易子而食、析骸而炊"的地步。究其原因,乃是宋国与晋国结盟引起。晋国新败军于?,不敢来救,宋人死守,顽抵到底。宋国三番两次请晋军,晋人只好派大夫解扬来安抚人心。此人运气不好,还未近宋,便被楚军所虏,楚胁迫其喊话。哪知他倒有几分骨气,被楚人送上城头,大叫宋国坚持就是胜利。楚将见他如此不识抬举,拿刀就要砍。哪知楚庄王挥了挥手,说此人是个忠臣,且不辱使命,尽管是敌人,也应该尊重,便把这个坏楚人之事者放回晋去。这也给后世留下了一个典范,骨头硬到连敌人也会敬佩的人,倒也可以名垂青史。 国家出了美女是幸事还是不幸?从史书记载来看,不幸多于幸,因她们多是红颜祸水。夏姬是春秋时代美女之首吧,她太祸国了(关于她的故事,要专门来说)。她本是郑国人,嫁给陈国人。丈夫死后,与陈国君臣三人搞上了,那三人寻欢作乐后,竟敢拿她的儿子夏征舒取笑,互相攀扯为自己生的。夏征舒一怒之下,射死了陈灵公。楚庄王受两个奸夫所请,伐了陈国,打算县其国。申侯劝之,大王伐陈本是正义之举,原可被天下人敬仰,可是县其国后,征伐的性质就变了,成了披着羊皮的狼。这样一来,天下有谁还会再相信大王,大王今后再拿什么号令天下呢?楚庄王很快顿悟,准其复国,打道回郢。孔子曾经感叹道:"贤哉,楚庄王!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之信。非申叔时之忠,弗能建其义;非楚庄王之贤,不能受其训也。" 3.善思之君必成雄主 楚庄王不爱美人爱马,达到了近乎荒唐的地步。他伐陈时,听了申侯建议,没有县其国,却把美女夏姬带了回来。难道他见了如此美人,就没有动心?想到他的曾祖听说息侯有息夫人又是怎样巧取豪夺,他身上好像不是流淌楚王的血液一样。也许是巨大的克制能力使他放弃了那个天生尤物,她只能被赐给一个臣下,可是围绕这个美女的一场明争暗斗已经在所难免,也给楚国衰亡埋下了隐患。我们假设如果楚庄王把她纳入后宫,也许这个隐患就不存在了,但或许楚国将面临更大的灾难。历史无法假设,从这件事来看,足见他多么理智。 可是,据《史记?滑稽列传》记载,楚庄王有一匹雄壮骏逸的爱马。因为太宠它了,便让它穿着五色锦衣,住在富丽堂皇的宫殿里,睡在装饰华丽的地毯上,吃的是切好的枣脯,还用五十个人伺候它。马命却无法享受人的待遇,它长久不动,自然得了肥胖症,不治身亡。它的死,却使君王不胜悲痛,要以大夫的礼格为之下葬,命令众臣为之送葬,如此荒唐的命令,还说谁敢对葬马之事进谏,杀无赦!宫廷小丑优孟一听,便大哭起来。他边哭边说,应该以人君之礼葬之,这样天下之人便皆知大王是多么地贵马贱人。楚庄王没有惩罚这个使他大跌面子的人,而是很快警醒,改变初衷。这虽算是他的瑕疵,却是令人喷饭的那种。大凡明君,都有一个共同之处,便是听得进不同意见,具备很强的反省意识。另外,他对自己夫人的两种态度,也足可以说明他的宽厚与大气来。 说到与之相关的故事,有一个成语"楚庄绝缨"。其实由楚庄王而来的成语很多,比如"绕梁三日,不绝于耳"等,因为他曾拥有过一架绕梁琴,当然这个成语有太多来历。只是"楚庄绝缨"这个成语,肯定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古人因为生产力低下,十分注意节约,一天进餐两次,早上八九点为"大食",下午四点多钟为"小食",这么一天就过去了。到了晚间,早早睡去,以免浪费灯油,就是皇族也不例外,据说是夏商周三代留下的传统。我们"楚庄绝缨"的故事,与这传说小有出入,估计是时逢楚国盛大节日,亦或是?旋的欢庆,那些将帅们到了掌灯时分尚未尽兴,迟迟不肯离席而去。楚庄王见之,便命令点上油灯,燃起烛台,继续饮酒欢歌。他还命身边的许姬、麦姬下席为将帅们敬酒,以助其兴。是夜,宫殿里灯红酒绿之时,人影幢幢,加之他醉眼蒙?,其情其景别有一番韵味,令人陶醉。忽然,宫殿一阵风袭来,像要成就楚庄王一世英明似的,把所有的灯都给吹熄灭了。暗夜之中,两位美姬尚未回到王者身边,许姬却被色胆包天之徒摸了一把,这是一次风险系数达到百分之百的调情事件。出手之人,快感尚未生发,随即吓得冷汗暴出,因为许姬扯断了他帽子上的缨饰。许姬回到王位之上,对王耳语,有人调戏于妾,妾已拔掉他的缨饰,掌灯之后,便可以见到失缨饰之人,请君王治罪。哪知听了许姬之言,楚庄王却发布了一道别致的命令,我们尚未趁黑喝酒,不妨试试。于是,黑暗中有一阵热烈的呼应,只听一阵酒±碎响,连成一片的"咕嘟"饮酒之声,煞是有趣。楚庄王再下命令,何不拽断帽缨,大饮三±,以表达自己尽兴之意。众将帅虽不解其意,但他们无比崇拜自己的领袖,因为领袖常有出人意料之举,带领他们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当灯重燃起时,楚庄王见每人帽子都戴得不成体统,无一完好,形状十分有趣,不是侧戴就是歪戴,甚至反戴其帽,互相指看,一阵哈哈大笑。许姬大不高兴,楚庄王安慰说,如要治罪,应治本王之罪。是本王让他们放开喝,醉后有点异常之举,亦在情理之中。 后来,楚庄王攻打郑国,有一位名叫唐狡的人十分勇猛,夺关斩将,屡建奇功。楚庄王要特别嘉奖他,他却婉言拒绝了。问其故,他承认自己是许姬扯断帽缨之人,他能奋勇杀敌,正是为了报答楚庄王宽容大度的不杀之恩。但楚庄王对夫人似乎又是言听计从的。楚庄王喜欢打猎,常将猎物带回,亲手烹调,与夫人分享狩猎之乐。哪知夫人因害怕他巡捕危险,改为吃素,他只好从此罢猎,这有点类似摔琴坟头谢知音的意味。楚庄王发现孙叔敖的事,可以说夫人是功不可没的。楚庄王喜欢与令尹相国谈天下大事,谈必深夜才归。夫人问之,楚庄王含糊作答泛泛而谈,没有实际意义。夫人正色举例,我主持后宫工作,努力引荐天下德才兼备的美女,让大王享用而不危害后宫,而令尹高居一人之下,除了推荐自己族人为官,却没有为大王推荐一个贤人,这是忠君的体现吗?楚庄王听后,大感有理,便把夫人之言传达给令尹相国,希望了解其故。吓得令尹一身冷汗,忙白天打灯笼地在楚地挖掘人才,于是,一代贤相孙叔敖被推到了历史舞台之上。据《吕氏春秋》记载:"世人之事君者,皆以孙叔敖之遇荆庄王为幸。 "春秋五霸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齐桓公尽管功勋卓著,但齐地在华夏东北角,难以施展;宋襄公恪守仁义道德,犹如腐儒那样令人生厌;晋文公重耳奔波半辈子,饱经风霜,尝尽人间冷暖,尽管一战成霸,也不过几年光景,他报复心重,对那些给他白眼冷遇之君,一一狠揍;秦穆公憨讷而不可爱。除秦穆公外,这些霸主皆称霸一时,历史给他们留下了英名,但我们不自觉地要拿他们作一下对比,只有这样对比,才更可彰显楚庄王的过人之处。楚庄王年轻英俊,处事果敢,在位时间长达二十三年,开拓疆土三千里。 如前所述,他对时事有很强的判断能力,善于隐忍,他知人善用,不拘一格用人才。能在危难之中物色有用人才,比如伍举、苏从。这里有一个他起用人才的故事,足见他的原则。楚庄王起用敢于进谏的士庆为卿相,他的宠臣很是不解,也不服气。庄王给他讲了以下道理:宠臣之忠,只对君王而言,但士庆则是对国家社稷为忠;宠臣只是无微不至地照顾君王,却"内不及国家、外不及诸侯",而士庆却是以国家社稷为重,及时指出我的过失。所以宠臣难以具备卿相的人品才德,可富有而无法显贵。鉴于这样的用人标准,他重用贾,后来他活捉晋国大夫解扬,一时威震中原。发现草根孙叔敖,破格将他提拔到令尹相国的位置,对他的顶撞不动怒不以为意。楚庄王时代,人才济济,与他破格擢拔大有关系。他还善于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比如优孟哭马,这是一个低贱之人,他的哭谏,却使楚庄王发出"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之叹。 自律自省,严于责己。据《渚宫旧事》记载:楚庄王曾祷告于山川,上天不要忘记他这个寡德的人,应予以降灾警示!这和古往今来一些文过饰非,好大喜功的帝王相比,确有天壤之别。晋楚?地之役,楚国大胜。他所倚重的重臣,建议他将晋兵尸骨"收晋师以为京观",这种庸人之见,使楚庄王大失所望。觉得自己是一个庸碌之君,才有如此低下之臣,班师回朝中,日中不食粟,检讨自己的过失。楚庄王的雄才大略,使他在历史的长河中,当之无愧地成为一代名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