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技术转产品还是有一个优势的,毕竟走进技术才能更好地做好产品。毕竟产品最后还是要由技术来实现,离技术太远并不是好事。所以,很多不是技术转的产品经理也会自学一些入门的技术,全方位地考虑产品。 下面说说本人刚接触产品的心里路程和那些踩过的坑。 一、学习之路 我刚入产品岗,是那种只有我一个人,完全没人带的尴尬场面。因为对产品无限的渴望和饱满的激情,感觉什么都不是事,技术我能做得很棒,产品也不是难事,不会就学习呗!就开始一系列的搜产品网站,发现了"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网站,同时还有知乎,渐渐地下载很多产品视频学习APP,比如起点学院和多贝网,最后就连喜马拉雅的音频都没有放过…… 二、整理需求 这里主要是针对公司内部人员的需求交涉。 在需求整理阶段,就不得不和很多用户打交道,深入了解要做的业务和对于产品的要求和意见,一下会遇到三种人: 1、懂些技术很有想法的人 和这类人打交道一般都会很轻松,因为他们在说需求时,会把具体期望的产品和功能点说清楚,而且这些需求对于后续开发来说也会很合理。所以,你要做的只是需要细细聆听,然后看通过什么方式来实现就好。 2、不懂技术很有想法的人 这类人一般都是从自身部门的业务考虑,希望你实现一些方便他们工作的功能,但是这些功能不一定在你这次首要开发之列。这是你沟通时就需要讲究策略,不要只是生硬的告诉他们,这个做不了,伤害他们幼小的心灵,而是告诉他们这次的开发任务,你提的这个功能虽然也很有用,但是要放在以后的排期中,看需求审核结果再定,这样他们还是很容易接受的。 3、不懂技术也没有想法的人 这类人一般沟通时一般都表现得漠不关心,只是说"你们做吧,做出来告诉我们真没用的就行。"再细问他们都一副浪费他们时间的态度。这类人看起来也很容易,在我沟通过程中发现时最有阻力的,因为他们现在看似没有要求,实则产品出来后,也是意见最多的一部分人。遇到这样的就要在产品成型之前,一定要有产品可实施性调查,和他们详细过一遍产品原型,及时做调整。 三、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就是把用户需求转化为产品需求,从用户提出的需求出发,找到用户内心真正的渴望,转化为真正产品的需求过程。 技术分析和需求分析思路的不同之处: 技术分析:树干–树枝–树叶,有技术转产品的人最容易犯的就是这个思维方式,拿到用户需求的功能点,就开始想怎么做设计了。 需求分析:首先,树叶–树枝–树干,然后,树干–树枝–树叶,所以说需求分析是一个分-总-分的过程。无视用户想要的东西,窥探到内心真正的渴望,再给出更好的解决方案。 比如我在和需求方谈论需求时,他们说新的功能中一定在维护优惠券填写券号时,给一个查询已维护的优惠券的前十个的券号的功能。因为这个券号是要维护人员手动录入的,而实际也就是每次加一,所以,他们需要知道上次券号维护到哪里了。 开始我就直接在想这个按钮怎么放,这是个券号是用下拉框展示,还是用按钮,点击弹出是个券号的弹出框(典型的技术烙下的思维模式),后来发现自己的这个误区后,马上做出调整。首先窥探用户真正想要的是能直观的知道券号该是多少,所以我以真正的需求分析思维考虑后,就考虑:是直接在券号项默认显示出要维护的券号,还是说用户可以手动输入,在输入后面加一个自动计算券号的按钮? 四、原型中遇到的那些坑 Axure产品原型,知道做产品要出原型,果断学习Axure,对于技术出身的来说,这Axure还是很好学的,学的特深入,所以得效果都学会后,开始自己试着画原型。 坑一: 上来就画高保真的原型图,关于原型的风格、样式和布局可花了我不少功夫。最后才知道,原型实际不需要太高保真,能用文字说明的就不要花时间在动态效果上。看看我为了实现一个动态效果,加了多少个判断,真不愧是做技术的(开始做出来还觉得很自豪)! 坑二: 一定记得先去理清所有需求,再去根据需求画原型,要不然画好再修改时是很痛苦的事情。 坑三: 画原型时一定要记得使用母版和动态面板。 开始是不知道母版的重要性,也没想过去用,后来在逛"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网站时,看到很多面对新人的文章,都提要原型要使用母版,才感觉母版的重要性, 马上做出调整,及时的加上母版,事实证明很多次自己都很庆幸自己当时使用母版事多么明智。 坑四: 要做产品,考虑问题要有全面的思维。 比如需要一个按钮,一定要考虑按钮使用的情景,不同情况下是不是展现多种按钮形态,要把不同的情形和对应的效果详细标注出来,以方便开发人员开发时 清楚的知道要实现的功能: 以上就是做产品时候的一点心得,希望有值得借鉴的东西,不正确的地方也欢迎纠正和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