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如何探索与创新中职生"核心素养"培育的载体与路径,是当前浙江省中职学校进入内涵建设、质量提升"深水区"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宁海县第一职业中学充分发挥区域非遗文化资源优势进行泥金彩漆传承人的"工匠精神"培育为切入点,通过氛围感染(大师工作室)、技能强化(现代学徒制)、课程涵养(非遗校本课程)、教师垂范(双师型团队)四大路径,在提升学生工艺美术专业核心能力的同时滋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中职学生 工匠精神 核心素养 泥金彩漆 "工匠精神"无疑是当前教育的"热词"。《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培育中职学生核心素养的指导意见》提出要以工匠精神为核心,厚植匠心文化,强化专业技能,培植双创意识。中职学生核心素养问题关系到中职教育"培养什么人"的根本问题,是中职学校办学方向的关键所在,也是教师努力奋斗的方向。中职学校作为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根据地,要充分认识加强培育中职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有责任、有义务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用工匠精神滋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恪守"职业精神",大师工作室的匠人传承 宁海县素有"三雕之乡""五匠之乡"的美誉,工艺美术行业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具有独特的民间艺术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涌现出了众多的行业大师和知名文化企业。这与其追求精益求精、质量至上的工匠精神密不可分。当前,工美行业"传人"的培育仍然以传统作坊式的"师傅带徒弟"模式为主。这一旧有模式培养的人才不仅数量少、成才慢,而且知识结构窄、文化层次低,难以吸引到新鲜血液。 因此,要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必须要回归到"传人"这一根本性问题,必然要打破人才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作为育人主阵地,学校应义不容辞地扛起"接班人培养"的大任,尤以独具办学特色和专业优势的中职学校为最。如何整合师资、基地、社会等多方资源,营造充满工匠精神氛围的校园环境成为破题之关键。 学校就地取材,充分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2007年9月,学校在上级主管部门大力支持下,担负起为泥金彩漆技艺培养传承人的重任,与泥金彩漆传承基地——宁波东方艺术品有限公司联姻,共同创办了泥金彩漆技艺班,致力于培养"有宁海人特质,有工匠精神,有精湛技艺,有创新本领"的新一代非遗技艺传承人。非遗传人要遵循由"匠"到"师"再到"大师"的成长规律,学校专门成立了由泥金彩漆传承人黄才良、陈龙等专家领衔的"大师工作室"。 "与大师面对面,让大师手把手"。大师工作室进校园是恪守职业精神,培养拔尖创新"匠才"的重要举措,让学生接受艺术熏陶,提升学生艺术品位修养的重要平台,对全面优化学生核心素养、深化人才培养改革具有重要作用。大师工作室设置了严格的传承人遴选"门槛":第一,品德过关,从学生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职业理想等方面衡量;第二,灵性过关,考量学生的可塑性、爆发性与发展性;第三,能力过关,评测学生的技能"含金量"。 学校在大师工作室进校园整个过程中,渗透培养"孜孜以求、爱岗敬业、认真做事"的职业态度和"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职业精神。近10年时间里,在大师工作室学习泥金彩漆的学生有近千人,在大师们的言传身教下,学生们沉浸在泥金彩漆的工艺世界里,其中2009届毕业生胡亮亮,王琼、王占奎3人在众多毕业生中脱颖而出,他们与师傅合作的泥金彩漆作品多次成为宁波市赠送给东亚、欧美等地友好城市的礼品,让这门古老的艺术在异国他乡大放异彩。而在国内一些非遗项目展示活动上,3位年轻人也屡屡大展身手,声名远播。2015年、2017年,他们相继获得了"青春手艺人"和"宁波职教之星"的荣誉称号。 二、对标"工匠技艺",现代学徒的匠行统一 工匠精神的基点在于技艺。培养学生一技之长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基于此,学校对标"工匠技艺",以加强学生专业技能,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出发点,以宁海县工艺美术教育联盟为契机,深入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 一方面,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鼓励学生"百炼"成"匠"。校内引进了泥金彩漆整条生产线,建成了泥金彩漆实训基地——非遗文化体验中心。该基地以产品为牵引,真正做到课堂与车间对接、学生与学徒对接、教师与师傅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流程对接、作品与产品对接。学生在非遗中心"做中学",在真实的工匠环境中做到学有规范,做有标准,在实践中掌握真才实学,掌握企业的标准和技术规范。 另一方面,校企共建新型师徒关系,引导学生"拜师"创"业"。学校依托大师工作室,开展2.0版的"师徒结对"。前两年,学生们在大师指导下进行美术创作的学习、工艺品的制作;第三年,大师遴选"关门弟子",进入宁波东方艺术品有限公司工作进行"顶点提升",夯实制作技法,最终成为泥金彩漆的技艺传承人。 教学改革带来的是学生技能的"躍进"。学校工美专业的学生连续4年在全国职业院校教育成果展中摘金夺银,受到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连续3年在宁波市中职学校学生技能竞赛中获得金奖。2015,中国(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本校毕业生凭借作品《泥金彩漆红妆系列》站上了最高领奖台。 三、融通"人文创新",校本课改的匠心集成 人文素养、综合能力等是撬动学生"持续发展"的另一杠杆。传承文化底蕴,深化匠心匠意,涵养素养基因,这对于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则更为重要。泥金彩漆是一种传统工艺,是作者精神、情感、思想等的集成,因此,其传承人必须在绘画基础上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创新精神,只有基本功扎实才能研发出"拙"和"艳"的带意与韵的作品。 由此,学校对泥金彩漆技艺班的课程进行了学科间与学科外两个方面的整合,细分了泥金彩漆方向、平面设计方向、家具装饰、室内设计、古玩鉴赏等多个专业方向,并在核心课程(含教学项目)外,开设了素描、色彩、书法、制作技艺工艺、计算机、美术等文化公共课程,开设了以中国古典诗词为主要内容的文学欣赏课,以及不同方向的工艺美术技能课程(泥塑、雕刻、工艺绘画、PHOTOSHOP等)。让学生在掌握手工技术之外,习得包括泥金彩漆文化常识、素描、国画、图案设计、书法等通识类知识。 与此同时,为了让传统非遗焕发出契合时代气质的活力,笔者学校将双重教育作为课程改革、匠心塑造的另一抓手。学校提出了"非遗+文创"的产品研发理念,大师与学生徒弟一起探讨研发新品,将宁海的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步融入学校产品造型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对课程体系"再建设",因技、因艺、因材、因人"制宜",以多模块、可重构的方式实施个性化教学模式,搭建行业、企业有效合作的互动平台,实现传统技艺的系统"再传承"。 在产品研发过程中,大师注重指导学生在泥金彩漆制作中融入文创理念,面向高、中、低市场研发相应产品。例如"泥金彩漆+家装设计"研发"十里红妆"高端嫁妆产品,"泥金彩漆+传统文房"研发出笔架、笔筒等中端产品。借力创新性研发,泥金彩漆绽放商业价值,学生则兼备了多元跨界的核心素养。 四、树立"职业标杆",双师团队的匠德垂范 建立一支精湛的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打造具有工匠精神的教师队伍,是职业教育践行"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关键。紧密围绕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学校一方面积极开展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提高师资科研能力,定期组织专业教师下企业见习、拜师学艺、高校进修等,塑造了一支业精技强的专业教师队伍,目前教学团队中有非遗企业工匠大师、省特级教师、市双师型教师、市学科骨干和县名师等16人;另一方面,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探索信息时代下非遗开发、利用、弘扬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组织专业教师进行教材开发、数据库建设、课件制作、微课拍摄、网站建设等有关非遗内容的工作。目前,学校已完成了《让非遗"活"起来——泥金彩漆"双源融合"活态传承的探索与实践》等3项省市级课题,获得浙江教学成果二等奖、宁波市人民政府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浙江省人民政府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公开发表论文30余篇。 无一不彰显着执著专注、精益求精、传承创新、团队合作等工匠精神的双师团队,为学校学生树立了"职业标杆",在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行为习惯。在指导学生开展课堂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从细节入手,从身边小事做起,做到上好每一堂课、完成好每一次作业、规范好每一个实训动作;积极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职业归属感,引导他们认识到职业素质对于未来职业的意义,并从认同非遗传承人身份慢慢地迁移为主动提高对自己的要求。对学生"工匠精神"观念的注入,使学生以高标准,严要求对待学习、工作,以一种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对待自己,对待职业。 五、小结 作为是"中国智造、中国品质"的生力军的搖篮,学校将继续秉承"融入式培养,养成式教育"的理念,挖掘丰富的区域乡土非遗文化资源,以民族工艺品制作(泥金彩漆方向)专业课程为基础,持续开展中职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研究与实践,把核心素养培养渗透到已有的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实习实训、校园生活、社会实践中,在不打破原有教学体系的情况下,努力实现全方位融入式培养,让非遗文化滋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尹爱玲.试论中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教育, 2017(3). [2]刘洪银.从学徒到工匠的蜕变:核心素养与工匠精神的养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