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不负发展新时代不辱职教新使命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是我们的新使命。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反映到教育上,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对公平而有质量教育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教育发展之间的矛盾。
  我国现阶段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其中一个突出方面就表现在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发展的不平衡。
  首先是办学规模上的不平衡。教育部公布的數据显示,连续几年,职业学校的招生困局不仅未能破解,甚至还有上升的趋势。仅以中职教育为例,2015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招生601.25万人,比上年减少18.51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的43.0%;2016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593.34万人,比上年减少7.91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的42.49%;2016年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占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比例下滑至40.25%。2017、2018年占比数据持续下降。随着中等职业学校规模的日益萎缩,高中阶段教育普职1:1的比例底线已经受到极大挑战。这与《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关于职业教育规模占比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
  其次是办学能力上的不平衡。办学能力的不平衡主要是指办学软硬件、师资水平和生源素质等方面的不平衡。由于历史的原因,职业学校办学能力先天欠缺,尽管纵向看,近些年来改善不少;但横向比,整体上与普教学校比还存在不小差距。教师队伍作为制约职业学校发展的最大软肋,由于社会观念的惯性偏见与职业教育地位的相对弱势,所以还无法吸引足够的优秀人才进入职业教育师资队伍。而职业学校的生源多来自普通学校"淘汰"的学生,他们的文化基础、学习习惯与普教学生差距明显,教育和管理难度较大,总体上看,学风、校风自然无法跟普通学校相比。
  再次是办学投入上的不平衡。从国家层面看,对职业教育的政策支持和投入力度在不断加大,属于投入"还债"的成分。近年来,通过布局结构调整,优化资源整合,增强基础能力建设等,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但不少地方政府在统筹教育事业发展时,仍未改变先普教后职教的思维惯性,致使职业学校办学条件仍然普遍落后于普通学校。从职教内部看,一些地方实行的生均拨款制度,由于口径不一、标准不同,致使中、高职差距过大,实际含金量大大缩水;特别是省属中职在本级财政投入上的"灯下黑"严重,加剧了办学资源失衡与进一步边缘化。
  对照新时代、新使命,无论从公平还是质量的角度,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无疑仍是制约整个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最大短板。
  第一,对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认识还不充分。如果只是促进就业、精准扶贫、经济转型、产业转移、"用工荒"时才认识到发展现代职教的重要性,职业教育很难跟得上时代变化的节奏与技术升级的步伐;如果招考制度仍旧按照分数高低选拔学生,让高分者读普高、上大学,低分者被迫进入职业学校,那么很难改变职教"低人一等"的负面形象,也难免使教育"分流"沦为"分层";如果国有企业等用人单位在选用人才时仍旧以学历高低论人才,而不重视考核技能水平,那么职教毕业生很难进入"主要人力资源市场";如果技术工人的薪酬待遇、上升空间与社会地位不能得到保障的话,也就很难想象能有多少学生主动选择职业教育。
  第二,对职教体系构建的统筹协调还不充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职教体系是《决定》及"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这个体系理应包括职业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现实中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在管理体制上分属不同的部门,事实上的多头管理,客观上稀释了政府统筹的效能与力度。政出多门、机制不畅的老毛病导致政策落地打折甚至变形跑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协同构建,完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任重道远。再加上先天的校企合作机制不活、动力不足、法规缺失,产教要实现理想意义上的充分融合与一体化发展还有一定距离。
  第三,对职业教育发展的质量要求还不充分。增加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有效供给,是职业教育深化供给侧改革、突出内涵、提高质量的本意。为使产业优化调整、提质升级后人才培养结构与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相匹配,职教既要瞄准中高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满足产业对中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还须利用面向市场、开放办学、就业导向、专业设置灵活等特点,加快补上快速不断升级与新兴产业人才量的缺口和精益求精、诚信敬业等质的需求。显然,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还难以满足市场对人力资源的质量要求,唯有聚力供给侧改革,练好内功,内涵发展,切实增强服务社会经济能力,实现高效、优质、精准的职教供给,才有可能适应并引领社会经济新常态。
  当然,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体现在教育发展上的不平衡、不充分远不止这些。但综上所述,不难看出,要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要求,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办好公平且有质量的职业教育。而要办好职业教育,最突出的任务是不仅要直面矛盾,解决好教育发展内部的不平衡问题,还必须知难而进,处理好职教外在关联的不充分等问题。这就亟待各级各界共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整体谋划既是国计、更是民生的教育事业,尽快补齐、补强职业教育这块"短板"。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新近出台的《国家职业教育实施方案》,作为基层职业院校,我们怎么办?
  准确定位,精准发力。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其目标与任务是围绕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就业优先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以提高质量、促进就业、服务发展为导向,以"五育并举"、立德树人和培养职业精神为根本,以提高职业技能为核心,以适应市场需求为目标;必须坚持"高端引领、校企合作、多元办学、内涵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学制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深化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培养能力与质量。进入新时代,应把职业教育真正纳入我国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全局中统一谋划,需要瞻前顾后,但不能"东张西望"或简单地"东施效颦",找准自身定位,实施共性攻坚,个性突破,精准发力,办学应紧贴各地产业发展与技术升级实际,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融合发展,多元办学。要尽快革除上级"轰油门"、中间"挂空挡"、基层"踩刹车"等陋习,勇于拆除行政"玻璃门",打破学历"天花板",克服校企"两张皮",切实推进职业教育的融合发展,这不仅包括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更应包含跨部门的"书证"融通以及与企业、行业、科研机构的互通融合。当下,整个产业发展都在转型升级,大职教必须随之转型升级。我们不能总盯着学历(学制)教育,还要关注整个技术技能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的全局,要关注社会化技能培训,要为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搭建更大舞台。在办学功能上要尽快实现由学历(学制)教育单一办学格局向立体多元办学格局转型。在保障全日制教育规模提升的同时,积极拓展培训对象,面向企业在职职工、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退役士兵等群体,开展各类职业技能等级认证("1+X"证书制度试点),积极构建校企"双元"育人、长短结合、"育训"并举、"三位一体"的立体多元办学新格局。
  不辱使命,砥砺前行。职业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造就人,我们必须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切实肩负起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与使命。在实际办学中,必须注重加强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职业素养,培养德技双馨、身心双健的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还必须主动应对"机器换人",抓紧实施职教示范创建与质量提升工程,通过大力构建产教融合发展共同体,构建职业院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积极推进产业文化、企业文化、职业文化、技术文化和校园文化及工业文明的深度融合,着力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本土化技术技能人才。为安徽打造"制造强省""科教大省""技工大省",服务"中国制造2025"及"一带一路"建设,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两个一百年"的中国梦做出我们应有的努力。
网站目录投稿:绮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