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曹寅与他笔下的晴雯有什么关系吗


  "百年孤冢葬桃花"
  红楼人物
  《红楼梦》之猜想(十二)
  "百年孤冢葬桃花"--曹寅笔下的晴雯
  兼谈山东赵秋谷
  晴雯是曹寅在《金陵十二钗》中,写的最成功的一位女性。她虽然是一位身份低下的丫鬟,但作者却是用自己的血调泪水,书写而成。世人对晴雯的同情和由此而对封建礼教的控诉,超过了她的主子林黛玉。之所以如此,猜想、推测其中必有曹寅的一段隐情……。也可从晴雯故事的索隐,来看《金陵十二钗》的作者。
  翻阅端木蕻良老《说不完的红楼梦》中《曹寅剪影》一篇短文,其中对曹寅的评价极高,当然不是指他的‘政绩’,而是造诣不凡的文学成就和丰富的感情世界。而在《浅谈曹雪芹的风貌》中的那位所谓‘曹雪芹’的曹芹溪,相比之下,后者确是黯淡无光。若说有光,也只是《红楼梦》的反射光。 曹寅自刊的诗集中,保留了一首题为《吊亡》的诗:
  枯桐凿琴凤凰老,鸳鸯冢上生秋草。
  地下伤心人不知,绿草紫竹愁天晓。
  清霜九月侵萝衣,血泪洒作红冰飞。
  兰椒楼酒为君荐,满地白云何处归?
  端木老人分析,这是一首对心爱人或说红颜知己的真情怀念的诗作,诗中找不到此女的身份。但从‘冢上秋草’看,似是一座荒坟,是位身份不高的女性。我猜测此女正是《红楼梦》小说黄土垅中的薄命女儿晴雯。若说秋草孤坟下的‘她’是晴雯的原型,曹寅在创作《金陵十二钗》写晴雯的故事时,将对此女的旧情、深情,有意将笔墨倾泻在晴雯这个角色上,借题发挥。这里不妨试猜一番:晴雯在当时,是一位社会地位极低的贴身丫鬟,当初,赖大家用银子买来的,因贾母见她生得伶俐标致,十分喜爱,赖大便孝敬给了贾母,进了荣国府。‘晴雯进来时,也不记得家乡父母……’这与《吊亡》诗中的秋草荒坟,‘满地白云何处归?’是完全吻合的。满地白茫茫的是迷雾,而非白云,分明是‘天阴雨湿声啾啾’的场景。芳魂无父母家乡可以归宿。《红楼梦》中的晴雯死后,‘抬往城外(火)化人场上去了’其结果只能草草埋在乱坟岗,芳魂更无父母家乡可以归宿,甚至并无坟冢,将白骨一抛了事。《芙蓉诔》中的‘落日荒丘,零星白骨。楸榆飒飒,蓬艾萧萧’之情景比《吊亡》相似而更为凄惨。宝玉用了一幅‘晴雯素日所喜之’冰鲛?(hu,一种丝织品,萝?或罗?),写下《芙蓉女儿诔》,前序后歌的长篇祭文,无坟可找,也只能在芙蓉花前祭奠。序言一开始,《脂批》便批有:是八月。本回小说中也有‘恰好这是八月时节’。曹寅的那首《吊亡》诗中有:‘冢上生秋草’、‘清霜九月侵萝衣’。在亡故的时节上,一说在九月之前,一说在八月,两者也是吻合的。《芙蓉诔》与《吊亡》的用意及内容也是相通的。曹寅由坟上秋草,联想到已是初秋,清霜侵袭着还穿著萝衣的死者。萝衣便是晴雯素日所喜欢的‘萝?单衣’。紧接着一句:‘血泪洒作红冰飞’。这‘冰’应指‘冰鲛?’,被血泪染作红色的‘萝?单衣’。正是小说中,宝玉探视临终前的晴雯时,晴雯在被里,将贴身穿着的一件旧袄脱下,让宝玉穿上的这件‘红绫袄’。‘飞’即‘飞升’有‘升天’之意,《红楼梦》中,晴雯果然在天上做了花神。猜想曹寅‘吊亡’的这位红颜知己,极有可能曾是曹寅的贴身丫鬟。她的死,对曹寅来说,几乎是刻骨铭心的,用小说的形式‘悼红’、‘记述当日闺友闺情’。晴雯可能是作者‘半世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中,顶重要和最怀念的一位,也是红颜中最纯洁的一位。小说中晴雯病重被逐出大观园,躺在灯姑娘家的破席土炕上与宝玉的一段对话,被灯姑娘偷听,借灯姑娘的口:‘谁知你两个竞还是各不相扰,可知天下委屈事也不少’。将代表封建礼教的王夫人等,做了无情的鞭挞!与晴雯相同身份的袭人相比,她们对晴雯的看法,竞不如多浑虫灯姑娘!曹寅与亡者之间的真情与委屈,是晴雯故事写得最为感人、最有教义的重要原因。《脂批》在小说第七十七回,讲到晴雯身世时,有批语:一篇为晴雯写传,是哭晴雯也;非哭晴雯(假借),乃哭风流(是真)也。足见晴雯在小说创作中的重要地位。
  《芙蓉诔》中‘夹批’最多,虽难准确断定是谁人所批,也足以说明对此祭文(晴雯)重视非常。
  《红楼梦》第五十二回《勇晴雯病补雀金裘》,晴雯刚刚补完,‘一时只听自鸣钟已敲了四下’,《脂批》在此不失时机地写夹批:‘四下’乃‘寅正初刻’,寅此样法,‘避讳’也。查全部《红楼梦》多处出现‘寅’字,均不见有此类批语。故可断定是批书人有意在此作关节:猜想这‘自鸣钟响了四下’的寅刻,正是当年曹寅出生的时辰,故取名‘寅’。曹府上下都还记得这个典故,批书人正好借此机会来个‘一击两鸣’:一鸣曹寅之名;二鸣‘寅刻’之典。然而这‘避讳’二字作何解释?我认为:对批书人来说是假;对作书人来说是真避讳。作书人曹寅用血泪来借写晴雯,本来就是怀念自己已故的红颜知己。将自己的名字镶嵌在宝玉和晴雯之间(小说中正是在宝玉刚躺下而睡不着与晴雯刚刚补完雀金裘两句间),是作者曹寅的心愿。或许在《金陵十二钗》原稿上的‘寅正初刻’觉得太露,而改成‘自鸣钟响了四下’。既增加了小说的音响效果,而又不露声色的嵌进了‘寅’字,这是最巧妙的‘名讳’。曹寅将这段真情,在这‘无可奈何之日’,深深地埋进小说之中……。事实上,作者和批者对‘寅’字均无避讳,不象林黛玉对她的母亲贾敏的‘敏’字,少写一笔之类的避讳。尤二姐死后,小说中说‘寅时入殓大吉’,贾元春死时,两次提到‘寅’字,也都不见‘避讳’的痕迹,就足以证明。此外,《芙蓉诔》中的大量无署名的注和批,而黛玉的《葬花吟》中竞无一注,只在诗末有一眉批:余读《葬花吟》凡三阅……有客曰‘先生身非宝玉,何得而下笔,即字字双圈,料难遂颦儿之意。俟看过石兄后文再批’。噫唏!客亦《石头记》化来之人,故掷笔以待。这‘先生’是指洪升,则《葬花吟》便可能是《风月宝鉴》或《石头记》中洪升的诗作。‘客’便是曹寅的客人,此人极有可能是曹寅在《读洪(升)?思稗畦行卷感赠一首兼寄赵秋谷赞善》诗中的赵秋谷(执信,清著名诗人),‘客亦《石头记》化来之人’说明此人对《石头记》知情。正是指康熙四十三年五月,曹寅生日,洪升带来《石头记》,即洪?思行卷。赵秋谷是洪、曹的朋友,当年曾为《长生殿》点评过,也是‘长生殿事件’的受害(革职)者之一。这次洪升来金陵曹寅府上祝寿做客,赵应在被邀请之列,也来金陵便是情理中事。曹寅为洪升行卷写的《感赠诗》,兼寄秋谷赞善,赞善可能是秋谷被革前的职称,与洪、曹关系不是一般。在洪、曹二人谈论《石头记》当时在场,方有《脂批》中的那段‘客曰’,否则这客何以知道石兄有‘后文’。‘俟看过石兄后文再批’是说等待看到曹寅兄后来的大作之后再批不迟。秋谷于乾隆九年去世,之前,他有充分的时间和能力‘再批’。‘石兄后文’显然不是‘先生后文’否则,何必‘掷笔以待’,翻过几册便是‘后文’了。赵秋谷比曹寅小八岁,此人有可能在洪升死亡前后,曹寅也尚未写《金陵十二钗》之前,秋谷因知道曹寅和洪升的创作计划,在翻阅洪升手稿时,留下的一段话,故有‘再批’及‘掷笔以待’一说。《芙蓉诔》中,众多无落款的批注,其中可能有些是‘赵批’(脂评石头记中的评批,除脂砚、畸笏外,尚有吴批、孔批,今又增一赵秋谷,赵批),赵秋谷其人,是有据可查的与洪升、曹寅及《石头记》有直接关系的重要知情人之一。这‘余’,我认为应是曹俯(?,此时尚未取畸笏叟笔名)自己,曹俯小秋谷约三十岁,曹俯继任江宁织造时或此前,秋谷可能再次来过曹家,并阅过《金陵十二钗》手稿或者遗稿,具备为《芙蓉诔》写批能力和时间。此批中的‘客曰’只能是曹俯的回忆或从《风月宝鉴》转抄。秋谷(客)曰‘先生身非宝玉,何得而下笔……’可见是书《石头记》也非洪升先生写的自传。‘石兄后文’自然也不是‘宝玉写的后文’,这就是说‘前文’、‘后文’都不是自传。‘晴雯故事’虽然作者有事实和情感依据,但也不是那位‘秋草荒坟’下的女子生前的全部经历。小说必须有它艺术再加工的过程。被晴雯感动的是读者;被那女子感动的只是曹寅。上面提到的这条批,是在《葬花吟》之后,‘俟看后文再批’,即另一部长诗《芙蓉诔》上,我们今天所见的注批,应是秋谷‘再批’的内容。
  ‘百年孤冢葬桃花’是曹寅的诗句。许多分析《红楼梦》的文章中,因有葬、花二字,多用来比喻林黛玉。实际上仍是曹寅用来悼念他的那位已故的红颜知己。何况黛玉所葬之花并非桃花,而是小说中点明的‘许多凤仙、石榴等各色落花’。即便是后来黛玉死去,因未出嫁,还是回到南边,葬在父母身旁,至少不是‘秋草孤冢’。足见曹寅也是一位情种情痴,生在官宦富贵之家,有条件接触各种社会身份的女性,加上自身的天赋,天时、地利、人和俱备,才写的出象‘晴雯故事’这样的文学作品。试想他的孙子曹芹溪,只能说他的‘出身成分’是划在官僚阶级,但他真正的生存环境却是‘诗书清贫之族’甚至是‘薄祚寒门’,‘树倒猢狲散’的境地。按照贾雨村的理论,芹溪虽然‘断不能为走卒健仆’但也在‘逸士高人’之下。欲全部写完《红楼梦》这本深刻的作品,尤其是‘晴雯故事’,凭心而论,他是有困难的。
  从以上迹象分析,可见晴雯这一角色,在曹寅心目中的地位。猜想曹寅之所以同意扩写《风月宝鉴》为《金陵十二钗》,此为重要动力之一。此外,作者‘半世亲睹亲闻的女子’、众多的闺友、可歌可泣的闺情,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作者对封建女性,无论世人所谓的‘好女人’还是‘坏女人’,都给予客观的同情,无论贾元春还是晴雯,甚至象灯姑娘这样的人,也有其好的一面:宝玉和晴雯之间的流言蜚语,从她的口中还以清白,而不是袭人。在曹寅的笔下,写出一部惊人的现实之作,在康熙时代,那还是很可能的事了。
  曹寅写完晴雯故事,了却心中一大块垒,也算情债吧。此时已到第七十九回,后来的《脂砚斋评批石头记》八十回结尾。也是《红楼梦》感情戏,事实上的最高峰。这个‘高峰’并非‘黛玉之死’。恐怕也是《脂评石头记》先出八十回的原因之一。
  《石头记》和《金陵十二钗》产生于康熙盛世,整个雍正王朝她销声匿迹,至乾隆盛世,她匿而复(半)出,改名《脂砚斋评批石头记》;乾隆末年,遍体鳞伤的《红楼梦》方给世人以全貌。 从晴雯的索隐来推测,《红楼梦》章回小说主要是康熙时的曹寅所写。赵执信(秋谷)应是《红楼梦》早期的重要见证人,是在曹寅、曹俯(?)两代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网站目录投稿:宛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