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数字货币,大部分人第一个想到的可能是比特币或者是脸书推出的Libra,而我国央行即将推出的数字货币DC/EP却与之不同。 DC/EP翻译成中文是数字货币和电子支付工具,同时它的功能和属性与纸币也是完全一样的,只是它的存在形态是数字化而非实体。 8月29日,建设银行App悄然上线了数字货币钱包功能,多位用户成功开通试用。而早在今年4月14日,一张央行数字货币DC/EP在农业银行内测的"钱包"App图片,就已经在网上广为流传开来,关于央行数字货币的新闻也从未中断过。 据新华社报道,记者从人民银行了解到,目前数字人民币已经基本完成了顶层设计、标准制定、功能研发、联调测试等工作,将先行在深圳、苏州、雄安新区、成都及未来的冬奥场景进行内部封闭试点测试。也就是说,如果顺利的话,北京2022年冬奥会上也许能"一睹芳容"。 由此,关于央行数字货币DC/EP的议论不绝于耳。那么,央行数字人民币到底是什么?它和我们熟悉的移动支付又有什么区别? DC/EP就是数字化的人民币? 早从2013年开始,就已经有不少国家开始对数字货币给予了高度关注,甚至着手研究、设计。 其中,我国央行是于2014年组建了数字货币研究团队,并于2016年1月宣布"争取早日推出央行主导的数字货币";2019年7月起,央行发声称,国务院已批准央行数字货币的研发;到如今,DC/ EP开始定点内测,我国或将成为全世界率先推出央行数字货币的国家。 9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主管金融杂志发表相关文章称,截至2020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已为数字货币及其相关内容提交22件、65件、43件专利申请,涵盖数字货币的发行、流通、应用的全流程,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已完成技术储备,具备了落地条件。 央行相关人员披露,DC/EP将注重M0(现金)替代,而不是替代M1、M2(实际上是银行存款),同时强调将采用"双层运营体系",即央行先把DC/EP兑换给银行或其他运营机构,再由这些机构兑换给公众,避免对银行存贷款产生影响。 正因如此,央行才将其正式命名为"DC/EP",其中,"DC"是"Digital Currency",即"数字货币"的英文缩写,"EP"则是 "Electronic Payment",即"电子支付"的英文缩写,直译过来便是表明了,央行推出货币的数字化和电子支付。 央行也多次明确指出,DC/EP就是数字化的人民币,并非只是简单的等同关系。同时,从使用场景上看,央行数字货币不计付利息,可用于小额、零售、高频的业务场景,相比于纸币,没有任何差别。 DC/EP和虚拟货币有何区别? 近几年来,即便是不关注数字货币市场的人,想必也是听说过比特币、以太币等,特别是比特币,可是多次冲上微博热搜榜单的常客。 也应该有那么一部分人,会下意识地认为DC/EP是和比特币相类似的存在,实际上却不然。 截至2020年7月18日,全球加密数字货币一共有5740种,交易市场23280个,总市值1.89万亿元。前五大数字货币为比特币、以太坊、泰达币(tether)、瑞波币、Bitcoin Cash,目前市值分别为 1.18万亿、1820亿、642亿、603亿、288亿。作为最早发布的数字货币,比特币在过去几年发展迅速的同时,也经历了诸多波折。 证券分析师张颖指出,尽管比特币、以太币等加密货币在全球仍然有着上万亿的市场,但是由于其是脱离国家信用的去中心化虚拟货币,为了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我国一直在采取不断加大的行动来打击一切非法定数字加密货币,禁止 ICO、禁止人民币与数字货币的交易、引导矿工企业退出、并在全国范围禁止访问涉及加密货币交易的网站等。 DC/EP与比特币、"天秤币"等虚拟货币有着本质的区别,后者没有国家信用,更不具有法偿性;而人民银行数字货币是以国家信用为担保的一种法定货币,在这一点上与现金具有同样的效力。 更重要的是,有国家信用做后盾,DC/EP的币值会更加稳定。反观比特币等虚拟货币,因为无法保证币值的稳定,投资者被"割韭菜"也成了常事。 同时,由于DC/EP仍未完全向大众揭开自己的全部面纱,所以,也有一些不法机构以央行数字货币作为噱头,设立互联网项目骗局,以此来忽悠不明真相的群众。 其中,就有不少币圈相关机构抓住宣传"商机","搭车"数字货币,以此来刺激加密货币的投资热度。甚至,还有不法机构打着数字货币的幌子,通过线上微信群、线下论坛、路演等渠道,向大众进行金融诈骗的行为。 而许多不明真相的消费者,抱着抓住时机、站上风口的乐天派想法,完全不加怀疑,相信得不要不要的,一心认为是发财的机会来了,毫不犹豫地跳入火坑。 而鉴定这种打着"央行数字货币DCEP"骗局的方法也很简单:去自己当地或者居住所在地的人民银行分行进行咨询,或者去任何一家商业银行网点,直接咨询里面的工作人员,千万不要想着什么天上掉馅饼的美梦。支付宝、微信支付可以卸载了吗 DC/EP的试点内测,也让不少人开始好奇:它的应用和普及,会不会由此抢了支付宝、微信等移动支付软件的饭碗呢? 从目前可以查询到的资料可以看到,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无论是使用支付宝、微信等移动支付软件,还是等DC/EP真正普及后使用DC/EP錢包,其使用体验似乎并无明显的差异,支付方式和场景并没有什么太大变化。 最大的不同,可能就是使用DC/EP钱包进行支付时,消费者所使用的是数字化的人民币,而使用支付宝、微信等进行移动支付时,使用的是银行卡中的余额,或者是信用卡中的预支额度。 而且,从法权上来看,DC/EP的效力和安全性是最好的。 我们需要清楚,你日常所使用的现金纸钞是央行发行的货币,DC/EP同样也是由央行发行的。但是,你使用支付宝、微信等进行电子支付时,所使用的货币却不是直接由央行进行结算,而是多了银行存款这一中介。 所以,从法律地位、安全性能方面来看,支付宝、微信并没有达到和DC/EP同样的地位。同时,在没有网络的情况下,支付宝等移动支付也是受限严重。 与此同时,DC/EP毕竟还处于一个试点内测的初级阶段,未来的一切都尚未可知。而央行支付结算司副司长穆长春也曾指出,以后投放的央行数字货币在一些功能实现上,会和电子支付有很大区别。 所以,关于DC/EP是否会在未来取代支付宝、微信支付等这个问题,还真不太好说。雙离线"碰碰付"新功能 自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移动支付方式开始普及以来,扫码支付在极大程度上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而随着DC/EP的试点内测,一种名为"碰碰付"的新支付方式也跟着闯入了大众的视线。 你可以想象一个这样的场景:只要在手机上提前安装了DC/EP钱包,只要手机有电,即便在没有网络的情况下,两个手机间相互碰一碰,一个数字钱包里面的数字货币,就可以成功地转给另一个人。 "碰碰付"最大的特点便是实现了双离线支付,也就是说,即便是在网络信号不佳,甚至没有信号的情况下,两个装有DC/EP钱包的手机也可以顺利地完成支付转账,DC/EP也可以像纸币一样自由流通。 而实际上,这种"碰碰付"却并不是什么新的技术创新,而且由于其本身存在与钱包管理的运营机构和央行对账产生差错,从而造成一笔钱"误花"或"多花"的风险,其使用也是有着一定的条件和严格管理控制的。 像我们所熟悉的支付宝、微信等历险支付就是"单离线":对用户离线、对商户在线。具体做法就是,在客户端上生成一段标识码,通常以二维码为主,用以标识支付宝用户。商户在获取并识别这段标识码后,向支付宝后台进行申请,从而对其账户进行扣款。 像这种单离线的支付,尚且有一个可以信赖的官方机构,如支付宝、微信支付等做公正,总体的交易环境也相对安全。而DC/EP的双离线支付,其难度也是可想而知。 同时,作为数字现金的DC/EP,和实物现金还是有着差别的,它的使用必须建立在账户的基础之上,不能脱离账户而直接办理。 一般情况下,DC/EP只能是涉及到较小金额收付时才可以使用,并且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实现连线、发付信息才可以。所以,DC/EP虽然有着看似方便的双离线使用条件,却也并不是完全无条件可以广泛使用的,本身仍旧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