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之交,一场跨年演讲,让更多人知道了这所广元山区的范家小学。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何帆这样评价:中国教育理念最先进的学校,不是北京或上海的公办名校、国际学校,而是四川这所大山深处的农村寄宿小学。 在这里,考试不重要——"学什么就考什么,自己出题自己考,除了小升初的测验以及市里的抽测,学校都不参与校外的统一测验。"校长张平原说。一所"不要成绩"的农村小学为何能出名? 毫无疑问,先进的办学理念是学校成功的灵魂。与许多农村小学一样,范家小学43名小学生大部分为留守儿童。校长张平原认为:"农村孩子起点低,那我们就不追求成绩,这个社会除了极少的科学家外,更多的还是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给他们自信和阳光,给他们良好的素质,他们今后也一定会是优秀体面的劳动者,一样为社会做贡献。"基于这种认识,学校确定的办学目标是:办美丽乡村学校,育阳光自信少年。 与城镇学校相比,农村留守学生无论在家庭教育环境,还是在学校学习环境等方面,都不能与城镇学校学生相比,这一先天不足决定了农村学校几乎不能与城镇学校比拼考试成绩。但不能就此说农村孩子不如城镇孩子优秀,只要给予他们充分的自信,利用农村学校的优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农村孩子也可以取得优异的学业成绩,与城镇孩子一样优秀。 有些农村学校校长认识不到这一点,再加之教育行政部门以考试成绩为导向的评价机制,一些农村学校校长也把考试分数当成学校办学的唯一追求,考什么就学什么,课程开设不全,导致许多农村孩子纷纷转向城镇学校,学校越办越差。事实证明,农村学校若把办学目标单纯定位在考试分数上,不仅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成绩,而且会适得其反,从而使教师、学生、家长逐渐对学校失去信心。 事实上,无论是农村学校,还是城镇学校,都应当按教育规律办事,以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作为办学理念。对此,苏霍姆林斯基曾强调指出:"请记住,远不是你所有的学生都会成为工程师、医生、科学家和艺术家,可是所有的人都要成为父亲和母亲、丈夫和妻子。假如学校按照重要程度提出一项教育任务,那么放在首位的是培养人,培养丈夫、妻子、母亲、父亲,而放在第二位的才是培养未来的工程师或医生。"苏霍姆林斯基一生都在一所农村学校工作,观察过2700名学生,转化了178名后进生,目的只有一个,把孩子们培养成"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范家小学不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追求,围绕"育阳光自信少年"这一办学目标,将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教育理念落到了实处。 首先,学校改革学生评价方式,不举行"三好学生"的评选,而是用"美少年"代替。学生可以被评为运动美少年、勤劳美少年、友善美少年、文明美少年、阳光美少年……总之,学科成绩不是最重要的。这种以"美"为标志的多元化评价方式,让学生走出了学科成绩失利的阴霾,找回了多方面的自信。 其次,从课程改革入手,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学校不仅做到开全课程、开足课时,而且充分挖掘农村资源,开设了《家乡的植物》《家乡的野果》《村里的老井》《微型水电站采访》《留守老人调查》等乡土课程,通过项目式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等方式,开阔了学生视野,提高学生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研究自信。有了这一自信,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就能开动脑筋,主动分析和解决问题。 再次,因材施教,教师转变了教学方式。因为学生少,真正的小班教学在这里成为现实,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照顾到每一名学生,可以进行一对一辅导,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自身的特长……在这所学校里,师生关系融洽,班级建设的像家一样温暖,学生上学就像回家,教师真正做到了既教书又育人。 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自主学习的课程设置、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让这些农村留守孩子变得阳光、自信。具备了这样的这信心,实际上就为孩子将来的发展攒足了后劲,打下了根基,学业成绩的提高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事实也说明了这一点,这所学校不仅改变了一些孩子因留守而形成了自卑、内向等性格,而且许多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后,学业成绩遥遥领先。 一所学校能把基础好、素质优秀的学生教好不足为奇,而把基础差、素质不那么优秀的学生培养好则功德无量。范家小学的成功实践说明,农村寄宿制小学只要确立了科学的办学目标,并结合自身优势,将这一目标落到实处,留守儿童也有光明的未来,农村小规模学校也可以办成优质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