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肩膀疼肩膀凉肩膀举不起我用两味药化


  本文理论依据:《中药学》、《新编中医手册》
  论岐黄之道,谋苍生之福,欢迎各位读者。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我给你讲讲肩周炎。
  还是从病例说起吧。
  刚上班那一会儿,我的母亲特别为我骄傲,和邻居们聊天的时候,总会自觉不自觉地说起我来。渐渐的,我是一名中医的消息,在小区里面就传遍了。自然而然,也就有一些身患小灾小病的邻居,通过我母亲,来找到我调治。
  我清晰地记得,我第一次为邻居医治的,是一个肩周炎患者。她姓马,至今依然健在,都八十多岁了。那时候,她50多岁,有严重的肩周炎。严重到什么程度呢?不敢举臂,不敢脱衣服,甚至连洗脸都困难。用她的话说,就是右侧肩膀被钉子钉住了,已经废了。
  我问,这病怎么得上的?
  她告诉我,有一回搬家,她右侧肩膀扛一个收音机,走了一路,从那以后就不行了。
  我问,疼痛感有没有规律,比如说什么时候疼得厉害?
  她告诉我,天气由热转凉的时候,气温低的时候,都不不行,晚上睡觉的时候疼得厉害。
  我看了一下她的舌头,舌苔薄白,舌质淡。看脉象,弦而紧。同时,她还告诉我,她有胃病,不敢吃中药,平时连止疼片都不敢吃,所以肩膀一旦疼起来,只能硬挺。
  了解到这些以后,我当即给她出了一个主意:准备老生姜300克,细辛80克,60度的膏粱白酒100毫升,生姜洗净,细辛研末,混合捣成泥,炒热,加入白酒调和均匀,然后再微炒片刻,把药敷在纱布上,然后趁热外敷在肩膀疼痛的地方,每天晚上外敷一次,第二天中午摘下来,接着晚上再外敷,切记不要受风,做好肩部保暖。如果皮肤受不了刺激,可以暂时停一天,然后再用。
  她听了,觉得好复杂。我说不用担心,到药店,请药店按量帮你把细辛给研末,生姜捣烂,混合成泥,给你加工好。用的时候自己加白酒,稍作加工就行了。
  第二天,这个邻居话传来了,说劲儿太大,不敢用了。
  我说,劲儿大就对了,只要皮肤没问题,你就别担心,继续用。
  老太太用到第五天,疼痛大大缓解,用到第七天,胳膊能抬起来了。
  我告诉她,把这方法记住,将来一旦病情出现反复,马上用上。
  一转眼,这个患者已经八十多岁,前几天还在楼下晾衣服。
  为医者,能够为患者解除病痛,是最大的幸福了。
  现在,我来说说里面的道理。
  这个方法,我老早年就听说过,后来得知它曾经被刊载于《四川中医》杂志。我在学医的时候,喜欢收集这些特别简单的治病小方,这个生姜细辛泥,就是我收集的其中之一。它的道理其实很简单,就是散寒止痛。
  其中的生姜,是我们生活中的常备之品。它最初载于《名医别录》,性味辛温,入肺经、脾经、胃经,善于发散风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和解毒。其辛温之性,能够散风寒,通血脉,利经络,所以对于风寒湿邪凝滞筋脉,寒凝血瘀所导致的关节疼痛有杰出疗效。《医学衷中参西录》和《古今医鉴》里面,都有此类应用。除了外用,生姜治疗肢体疼痛还可以内服。比如说每天口服鲜生姜5克,连续3个月,可以减轻类风湿关节炎的疼痛、肿胀和晨僵。这是1992年《中国中药杂志》里面刊载的小方法。
  然后看细辛。细辛,最初载于《神农本草经》,乃是传统中药。很多人提到细辛就心惊胆战,说"细辛不过钱,过钱把命连"。实际上,细辛大剂量应用,在临床上比比皆是。因此这方面还需要进一步讨论。当然,外用细辛,量大一点没问题。
  细辛性味辛温,入肺经和肝经,能祛风散寒、止痛通窍和止咳平喘。它辛能走窜祛风,温能散寒。同时,它的走窜之性特别强,"透彻内外、通达上下",因此,风寒阻滞经脉血络所致的头痛、痹通、齿痛、胸痛、胃脘痛等,都可以治疗。值得一提的是,风寒之邪如果深入体内,一般的药难以把它们逼出来。这个时候,就用细辛。它可以深入到一般驱寒通经药物难以到达的地方,所以效果是可以期待的。
  生姜和细辛搭配,再加上辛温走窜的白酒,效果会更有保证。
  不过,使用的时候,我们需要注意两点。第一个,就是皮肤。这个搭配,有些人皮肤就受不了。这个时候可以停一停,缓一缓,然后再用,皮肤对外用药物的承受能力由弱到强,需要一个过程,不用着急。第二,就是准确辩证。我认为,善用这个办法的人,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肩部痛处固定,不走窜。
  2,痛感遇寒加重,在夜里加重。夜晚的时候,阳气虚弱,阴寒之邪比白天闹得更凶,故而痛感在晚上特别明显。
  3,脉象弦紧,这是寒证痛证的典型脉弦。
  4,舌苔薄白,或者白腻。舌头淡或者舌黯,部分人舌头上有瘀斑。
  5,平时畏寒怕冷,四肢不温。
  以上这些,就是寒凝血瘀型肩周炎的基本特点。这类人外用生姜和细辛,比较对症。
  我还有一点体会。治这类疼痛病症,需要一次用药就把它彻底制服,完全扭转局面。否则,半途而废,寒邪就像长了心眼儿,变得更难清散。所以,我们要么不用,要用,就用得彻底。
网站目录投稿:香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