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唐朝大才子如何走后门


  王维当年走后门、"行卷"的是哪位公主?后世的注解毫不犹豫地把这顶帽子戴在了最著名的太平公主身上。显然这不可能。太平公主死的时候,王维才十二岁,这赃栽得太没有技术含量了。也有人说是玉真公主,因为玉真公主生性风流。
  看唐朝大才子如何走后门
  文/侯虹斌
  虽说隋朝已开科举制,唐太宗看着那些络绎不绝的考生也曾得意非凡地说"天下英雄尽入我彀中"但因为唐朝不采用"糊名制",非常方便走后门。举子们往往在考试前一年的秋天,把自己最得意的诗文加以编辑,带到京师,呈给当时在政治或文学上有名望有地位的人看,这叫做"行卷"。风气之盛,甚至可以说是种制度,不要说蠢才跃跃欲试,连天才也不得不走后门。
  王维,风华正茂,才华横溢,能歌善曲,还弹得一手好琵琶,打算参加科考。他的关节打通到岐王那里。而张九皋,是唐初大名鼎鼎的诗人,关节打通到公主家里,公主写信给京都的主考官,让他取张九皋为第一名。岐王势力不及公主,知道不能力争,就给王维想了个法子。
  岐王让王维换上华贵的衣服,捧着琵琶一起到公主家去。酒酣耳热,歌舞升平,公主留意到长得清秀白晰的王维,岐王就势让王维独奏。王维的琵琶技惊四座,公主也动容了,岐王赶紧趁热打铁,强力推荐王维的诗词文章,王维这才把怀里的文章呈献给公主。公主读了王维的诗,被他的才华震惊了,让他换了衣服,坐在客位的首席。
  王维俊美飘逸,谈吐潇洒,在座的达官贵人们无不赞叹。此时,岐王才图穷匕现,说:"如果今年京兆的考试,让王维做第一,绝对是全国的光荣。"公主说:"那为什么不让他去参加考试竞争?"岐王说,没人举荐他做第一,他是不肯参加的,并且听说公主已经举荐张九皋。公主笑着说:"我其实不参与少年们的事。可是别人托我,我只好做。"于是,公主就把主考官叫到家里,叫她的使女传话说明。由是,王维一举夺魁。#p#分页标题#e#
  等等,这位公主是谁?这个故事记载在薛用弱的《集异记》里,薛用弱没说是谁,可很多后世的注解毫不犹豫地把这顶帽子戴在了最著名的太平公主身上。显然这不可能。太平公主死的时候,王维才十二岁,这赃栽得太没有技术含量了。也有人说是玉真公主,因为玉真公主生性风流。对,玉真公主比王维大九岁,算是说得过去;可是,玉真公主是道姑啊,她出家的时候王维也才十三四岁啊,一个道姑能左右整个科举格局吗?
  《新唐书》没有记载王维的发迹史,很可能,这个故事是虚构的。这样的故事在唐代的笔记小说里比比皆是,比如,陈子昂是怎么成名的?以前,十年居京师,不为人知。某天,他在东市买了一张要价百万的胡琴,并招呼大家去他家欣赏佳乐,然后当着大家的面把琴砸了,再把自己的文章散发给大家,"一日之内,声华溢都。"——他成名了。而杜牧,则完全是因为跟太学博士吴武相熟,他俩去拜访考官崔郾,连蒙带哄,让人家把他录为第五名的。
  虽然正史没有记载,然而"行卷"之事是有的。这样的考试制度,漏洞百出,很不严肃。但是,奇怪的是,唐代、尤其是"行卷"风行的盛唐和中唐时期,是杰出诗人纷纷涌现的时代;到了中唐贞元、元和以后,举人以传奇小说行卷, #p#分页标题#e#
  这时候,唐人的小说又开创了一个高峰期。这种主要依靠主考官的眼力、品味、良知和判断力的选士制度,似乎对唐代的文官选取并未造成什么伤害,反而有所裨益。
  不过,换作今天,你想要恢复这种文采风流、潇洒自如的行卷制度?你确定你不是在搞笑了吗?在一个道德链条已然断裂,充斥着群蝇宵小的时代,还是先解决公平问题吧。
网站目录投稿:初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