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鸟类文献。旧题春秋时师旷著,晋张华注。但《七略》、《隋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宋《崇文总目》皆不见载。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始列其目,称晋张华注。《文献通考》沿袭其说,显系宋人托名之作。 今本《禽经》也非原来完本。北宋陆佃《埤雅》、南宋罗愿《尔雅翼》援引条目,均未见载于今本。今传主要版本有:左圭《百川学海》本;《四库全书》本;《五朝小说大观·魏晋小说艺术家》1926年上海扫叶山房石印本;影印元明善本丛书十种本。《夷门广牍》本;清王谟 《汉魏丛书》 本。 《禽经》作者参阅前人著述10余种,总结了宋代及其以前的鸟类知识,全文3000余字,包括命名、形态、种类、生态等内容。其体例结构简单,内容也较粗糙,但仍不失为我国早期的鸟类志。 《禽经》作者继承传统命名法,或以形、色特征命名者,"背有彩羽曰翡翠"、"股有彩纹曰锦鸡"、"尾有彩毛曰山鸡";或以行为动作命名者,"鸷鸟之善搏者曰鹗"、"夺曰鵽"、"��曰鹯"。所记鸟类约60余种,其中鸥 (海鸥)、信鸥(信天翁)、鹇(白鹇)、鹔鹴、白鷢等为以往各种著作未提到的新增种类。 在生境方面,对某些鸟类的栖穴地也有观察,戴胜"树穴,不巢生"。 (雁)"冬适南方,集于河干之上。……中春寒尽,始北向。燕、代尚寒,犹集于山陆岸谷之间"。并且还总结了一些带有规律性的认识,"山鸟岩栖","原鸟地处"。不同鸟类对季节、气象的反映也各异,鹔鹴飞则陨霜"。鸢类 "飞翔则天大风"。泽雉"啼而麦齐"。鸥和信鸥"随潮而翔,迎浪避日",与潮汐有关。因食性(或习性)不同,其形态结构也各异,"物食长啄"、"谷食短啄"、"搏则利嘴","鸣则引亢 (颈长)",反映了鸟类的适应性。 群体方面,脊鸰、雁、鹜(野鸭)的 "群栖",雁、鹭的 "群飞",且 "飞有行列","小不逾大,飞有次序"。鹜 "止大泽中,群处",一经驯养 ( "既豢") 为家鸭,虽同类,一旦 "相值(遇)",便 "恶其族类,而相逼逐"。鸡与山鹊也 "恶其类,相值则相搏"。鹌鹑"夜则群飞,见食,相搏斗"。 对鸟类的雌雄关系,特别是对某些鸟类在发情期的性行为也有观察和描述。"鸳鸯、元鸟 (家燕)爱其类"。鹤"雄鸣上风,雌承下风则孕";鹊"上下飞鸣则孕"; "白鹢,雌雄相视而孕。" 在鸟类的变化发展上,《禽经》的作者仍坚持传统的 "物化说"。 《禽经》虽为托名之作,仍不失为研究古代鸟类知识的一部可资参考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