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长陈宝生说的一席话引起了教师的广泛共鸣:"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努力给学生减负,今天我要强调,教师也需要减负。""今年要把为教师减负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教育部将专门出台中小学教师减负政策。要全面清理和规范进学校的各类检查、考核、评比活动,实行目录清单制度,未列入清单或未经批准的不准开展,要把教师从‘表叔’‘表哥’中解脱出来。"陈部长的这番讲话可谓是一语中的,抓住了影响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症结。 面对多年来冲击教师正常教学秩序的负担不断增加,的确已到了非减不可的时候了,减少各类与教育关系不大甚至是无关的进校园、检查、评比等,是应有之义,而同时值得注意的还有,在给教师减轻挂在明处的负担之时,另外一些隐性的精神层次范畴上的负担因为容易被忽略,所以更值得警惕并予以减掉。 给教师"减负",要减掉过重的精神负担。在当下,许多的评选、评比与所谓的教师切身利益挂起钩来,让教师本该从容淡定的从教心情难以保持平静,尤其是一年一度的竞争激烈的职称评聘,在"僧多粥少"的现实面前,人人都是竞争对手,教师更是不免情绪浮躁:试看,哪一次不是争得人心焦虑、斯文扫地? 因而必须深刻反思,除了做到让教师在衣食无忧的前提下心无旁骛地从事教学,也要给他们创造宽松的职业氛围:譬如让教师评比、检查与现实利益松绑;切实转变以评定教师等次为管理抓手的工作理念等。常言道,解铃还须系铃人,只有解除教师身上不该有的精神枷锁,才能让教师的心灵复归于平静澄明,也才能更好地激发起他们爱岗敬业的奉献热情。 而要减轻教师的精神负担,首先需要各级职能部门反思以"教师利益"为抓手的工作方式,除了减少不必要的评比、检查项目外,也要摒弃各类检查评比中虽有必要保留、但无须贴上的"利益标签",给教师创造静心教学的环境。在当下浮躁的环境下,或许更有必要明确:只有当教师拥有一个相对宽松的职业氛围,一个适当自由的从教环境,才谈得上真正获得职业幸福。 给教师"减负",要减掉因管理不当而给教师带来的心理负担。高明的学校管理,应重在激励、唤醒和鼓舞,但在现实的管理环境中,时不时地会传来一些不和谐的信息:诸如某校实行"末尾淘汰"制;某校要求教师必须选出几个不合格或低等次同事;某校规定要实行"排队怀孕"等。这类管理或违反人性、或违反法规、或违反职业发展规律,在现实的教育管理中并非个别现象,有的甚至堂而皇之地以"改革者"的姿态自居。 这种落后荒谬的、激发人性恶的管理方式,不仅与有情怀的教育格格不入,而且加重了所在学校教师的心理压力,也破坏了一所学校的教育生态。因此,对有悖教育规律的管理行为也应列一个目录清单,排查并清除掉此类管理思维。 给教师"减负",要减掉不必要的舆论负担。众所周知,近年来有一些不良媒体或个人,或出于吸引读者眼球、增大阅读点击量等考量,或出于故意造谣抹黑等不可告人的目的,动辄拿个别教师身上的不良行为说事,甚至肆意放大其影响力和渲染力,加之没有跟上及时的澄清或必要惩处,在低成本甚至是无成本、无风险的心理驱使下,在公众眼里放大了教师群体的不良形象,并误导了社会的舆论方向,导致整个教师群体"一人生病,全家吃药"的怪现状不时地出现,在社会上也产生了不可低估的、诋毁教师形象的负面效应,最终导致整个教师群体的职业心理负担加重。 任何一个群体,都难以避免有害群之马存在,即使是在社会上素养较高的教师职业也不例外。我们在高举师德师风大旗和正视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应爱护和珍惜整个教师群体作为知识阶层所树立起的良好形象。因而,对于公众容易误解的,甚至是个别恶意歪曲和中伤教师形象的事件,有关部门或学校应及时发布真相、澄清事实,并根据需要协助执法部门理直气壮地予以反击,从而使教师群体能更充分地感受到职业的尊严与荣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那么,给教师减掉显而易见的不必要的负担,无疑是落实习总书记讲话的具体体现;而给教师减掉一些隐性的精神层次上的负担,也同样是提高教师地位和社会声望的应有之义,最终有益于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