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广为世人所知的普洱就是思茅,但在历史上思茅是思茅,普洱是普洱,不是同名。那思茅的地名是如何得来的呢?顾名思义,思茅,思乃思念之意,茅是矛盾的矛演化,也就是长矛的矛,合起来就是想念长矛。来源于三国七擒孟获的时候,诸葛亮的总部在普洱市(至今都设有孔明的肖像),他在前沿阵地一在勐海,另一在易武,十七年七擒孟获当时几十万大兵住在当地,即种茶又锻炼身体,诸葛亮颇通茶艺,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前诸葛住在山上,闲来无事就种茶树。时日久了,就种这个普洱茶树,那时风调雨顺,七擒孟获的时候,介于军队的因素,云南当地人不受土匪盗贼干扰治安很好,歌舞升平且衣食无忧。七擒孟获之后,诸葛亮的兵搬走了,没有了部队的庇佑当地老百姓便开始了民不聊生的生活,造成了有病无人医,有匪无人抓,所以相传老百姓思念长矛,思念当时军队在时的安居乐业,据说思茅是这样子来的。 那么真正的普洱到底在什么位置呢?普洱真实的地名就是现在的宁洱县,过去叫普洱县,距离思茅43公里。从云南进入思茅会路径普洱县,宁洱县这才叫普洱,由此变迁而来。根据县志记载,在商纣王时期,普洱县又叫步日步,寓意大步往前走,向着太阳前进。那为什么起这个名字呢,因为当初的普洱市即现在的宁洱县,绝大多数是少数民族,濮族和爱伲族这两个族为主,还有一个土家族,三个族信奉的都是太阳神,所以叫步日步。商纣王统治后期随着历史和经济的发展,普洱县步日步这个地方正好是云南的中部。往西边——是思茅临沧云县一直到瑞丽宝山;往西南——是西双版纳,一直到国境边上打洛;往南面——就到了易武;往西北面——就是丽江,大理;往西藏它刚好是中心点。过去的交通落后且只有山路没有公路,再由于云南是山区瘴气重,居住的人口少,除了猎夫和茶农,药夫之外基本上人烟稀少。 所以由于这样的地形外貌,当地药农的药材卖不出去而在西双版纳的茶农,包括在云县、保山、腾冲、这边的红茶也没有办法倾销出去。丽江和大理同样是这种情况。反之,云南缺马却又需要大量的马来运输,人力有限且山路崎岖,加之云南地区交通落后,物资匮乏,缺盐,针线,刺绣,陶罐,器皿。从大陆进入内蒙,西藏等地,当地草马肥沃却没有适宜的气候去种植茶叶。但人们的需求却很大,儿时起便开始以奶茶,牛羊肉为主,可以说对茶的热爱比潮州人还要执着。在这种供小于求的条件下,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用马匹去云南换茶, "货货交换"实现双向需求的满足。同样,四川通过运盐去换茶,药材,烟草等。而浙杭等地利用制作精美的布匹丝织品和云南交换茶叶,药材,野象角等珍贵药材,实现了一个双向满足的供求关系。这样一个庞大的商品交易市场,西藏乃至全国各地包括外面的番邦都来他们有价值可交换的产品来换取茶叶等。 长此以往,这个货货交易的集散中心枢纽地带大力推动了云南的经济,远超昆明。距县志考究,明朝前,改名为银升城,喻指金钱可以向太阳一样迅猛上升。当时的银升城,形容他的金融力量就好比一锭银子进去可以生十锭银子出来那么富有。发展到明朝后,由于政府的管控普洱茶渐渐没落。但是云南还有药材,烟草,野生动物等自然资源,所以云南还是贸易的中心枢纽区。明朝后的100年,迎来了普洱茶的高潮期,且存放了多年的普洱茶更加醇厚,快速涌进普洱县并占领了百分之90的市场,随之烟草药材便慢慢迁移去内地发展,以贵州的瓮安,土城,这些为集散地。 明朝以后,随着拖普洱茶的马帮吆喝歌唱着"你的马帮他的马帮,吹叫叫,在山梁上吆喝,你们干啥,到哪里去了来,我在普洱那边驼茶过来,到哪里,到西藏,到哪里,到成都,在哪里驼的,在普洱,在那边搬货,从普洱搬的茶…" 耳濡目染形成了一种惯性,人们认为马帮驼的都是普洱茶,都是在普洱市驼的茶,于是乎这个地方便叫普洱了。十五年前,思茅强制霸占了普洱县,后成了今天的普洱市,而真正的普洱县变成了现在的宁洱市。来源于中国第一个茶城的成立就是康熙的侄子宁王的住所----宁王府,且宁王的茶师也在此城,就叫宁洱县了。一步步从步日步到银升城,再到普洱县,最后就是今天的宁洱县。所以随着这一系列的变迁,普洱茶产自普洱县本身就是一个误解。如今的普洱县产的茶叫台地茶。 声明:本平台文章版权,图片版权,视频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如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第一时间处理, 尊重原创 立志弘扬传播茶文化茶文化精选优质自媒体文章,文中所述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茶文化立场。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