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夜话》是一本由马南邨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30元,页数:5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燕山夜话》精选点评: ●初中读的。为作者不幸的身世+1星。 ●处处留心皆学问 ●很好的小书呢,而且搞到了这个算是比较古老的版本。 ●夹杂太多时代性口号 影响可读性 但是如果对特殊时代有兴趣的话 可以微微抠字眼的读一下 ●哈,时代感 ●我很庆幸当时做书单时把这本书归入到新闻学之中了~~~ ●说得好通俗易懂,说得次一点就是太白 ●一篇关于"上火"的随笔 至今让我记忆犹新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垄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算尽不如君。—— 黄庭坚 ●其书当随笔杂文之典范,其人亦我八闽国士之佼佼。 《燕山夜话》读后感(一):我有收藏 我也有一本老版的,放在家里没带出来...应与这是同一版的。 很久以前看过,现在记得下来的也就那几篇,一篇讽刺"放卫星"的,说一个小孩写的一些"大诗",还有就是关于历史考古方面的,像世界上最早到达美洲的是中国人(避祸的商朝人或一个法号惠什么的和尚、东方朔)或是古籍中记载的"扶桑"其实是指现在的墨西哥而不是小日本...等等。全当趣味故事来看,小孩也能读懂,它是寓言。 《燕山夜话》读后感(二):右一村 且除去時代因素,洗練的文筆,殷實的文史知識,歷數十年,仍有可圈可點處。當然,很多文字都能隱隱感到當時的風聲。你能在其中讀到那代人的眞誠,就像許多爲新中國建設添磚加瓦的人一樣,他懷有一顆赤誠的心。然而山雨欲來風滿樓,從第一輯至第五輯,每部分肇始的前言筆調口吻一直在變。其實期間攏共方纔數年,伊始的興奮,末編的無奈,相互參照,耐人尋味。這本全集當是報上雜文的彙編,字裏行間讀出的卻是一個知識分子的心路歷程。 《燕山夜话》读后感(三):那个年代难得的空谷足音 书里许多文章用现代的眼光看,未免有些乏善可陈,但是想想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政治背景下,一名党的高级干部,能够写出这些纯真平实的文字-没有口号、没有教条,文字简单朴实,批评善良中肯,作者的饱读诗书,也能真诚而不卖弄的释放出来,实在是太难得了。 邓拓说到头来,还是书生在前,党员在后,书生的脾气,是没有办法改的,在那个禁忌多多的年代,在那个文字最易成为政治生涯终结者的年代,能这么率性可爱的写些趣味文字,是多么可贵啊。 《燕山夜话》读后感(四):燕山夜话——专栏里的百科全书 这种专栏在我小时候很流行,介绍某一点小典故,或者说一个小故事。那时候的我,刚刚学会看报纸,每天一回家就捧着报纸如饥似渴地读着,希望能获得更多的新鲜知识。专栏的文章内容是五花八门,上达天文,下含地理,中间还包括点性知识、夫妻相处之道之类(《南方周末》就有个这样的固定专栏,想想那时候才九十年代初啊,真不愧是改革开放的先锋)。记得金庸也和其他几个作家在《明报》上写过类似的专栏,专门介绍中国古代的文化。只是这些文章现在已难觅踪影。作家们要么专心写小说,要么封笔收山。报纸副刊上的专栏不是没有专栏,就是专门讨论些无病呻吟的情感问题。 想必六十年代也是个专栏盛行的年代吧。据这本书的序言说,《燕山夜话》在当时大受欢迎,八几的年的时候又迎广大读者的要求重印。我想这话应该是真的,在六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出书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燕山夜话》在六十年代就能够结集成书,又在八十年代再版重印,读者肯定是大大地有啊,不然我们的初中语文课本又怎么会把《从三到万》选进去呢? 《燕山夜话》读后感(五):枕上厕上不妨翻翻 邓拓吴晗廖沫沙 文革伊始首先被冲击的党内文化人 燕山夜话也被冠以燕山鬼话被大批特批 在党内而行事如此 被揪出来也算宜矣哉 这三位的文字除了这本书 也只看过吴晗的剧本海瑞罢官 不过确切的说是听 马连良先生的录音 马晚年排的新戏除了赵氏孤儿观图那段反二黄 没什么经典 这戏听过 也没印象了 夜话因是发表在晚报上文章的集结 所以文字浅显 一题一事 所论极广 天文地理逸闻掌故士农工商无所不包 邓旧学毕竟还好 旁征博引 娓娓道来 还是很有意思 且虽是风雨欲来之前 却未见多少当时的主流意识 甚少说教 我一直以为 治史者 尤其是社会史 一定要博 一时一地 只言片语皆是材料 尤其是无关大局的文字材料 透过文字 可见当时社会之大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