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王龙溪先生全集》、《龙溪先生集》。诗文集。二十二卷。明王畿撰。初刻于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 王畿,字汝中,别号龙溪。生于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卒于万历十一年(1583年)。浙江山阴(绍兴)人。嘉靖十一年进士,官至南京兵部武选郎中。畿为王阳明同郡宗人,师事阳明,阳明病逝舟中、与钱德洪由赴廷试途中折回,迎梓,庐于墓,服心丧三年。建天真书院,馆四方学者。自两都及吴、楚、闽、越、江浙皆有讲舍,历四十余年,传播王学。属"浙中王学"派,对李贽影响甚大。 是集卷一至八为语录,卷九至十二为书,卷十三、十四为序,卷十五、十六为杂著,卷十七为记说,卷十八为诗,卷十九为祭文,卷二十为状志表传,卷二十一为大象义述,卷二十二附徐存斋、赵麟阳、张阳和三篇传、悼文,并附查铎所撰《终事记》及初刻编校者姓氏,刊刻缘起。 王畿谈哲理受阳明影响甚深,常由禅真援入,集中许多篇章强调禅真,如"千古圣学,只有当下一念,此念凝寂圆明,便是入圣真根子。"(《书查子警卷》)"人知神之神,不知不神之为神,无知之知,是为真知;罔觉之修,是为真修。"(《学易说》)又以儒者的身分谈佛释所说之"不二":"不二,禅家也。昔者文殊与维摩二大士说法,共谈不二。众谓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法非善非不善,故名不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法非常非不常,故名不二;一者悟、二者迷,佛法非悟非迷,故名不二。"(《不二斋说》)与此同时,则又似批评佛家而批评儒家,说"佛氏之家,遗弃物理,究心空寂,始失于诞。然今日所病却不在此,惟在俗耳。世之儒者,不此之病,顾切切焉唯彼之忧,亦见其过计也已!"(《语录》)同时以为真正的儒是与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以为"儒者之学,渊源有自,固非有所托而逃(禅)也,亦非有所泥而避(禅)也。"(《不二斋说》)为此,又提倡"三教"同一说,以为"良知"是范围三教之枢。"(《三教堂记》)只要以"复性"为宗,而又不沦幻妄,那么就是"道、释之儒也"。 集中许多篇幅谈"良知"。以为良知即是一种植于灵性的天然之则,是一种"先天",而致良知,便就是"后天奉天时之指诀"。在《渐庵说》一篇中,他谈得更具体一些:"良知本虚本寂、不学不虑,天植灵根,天浚灵源,万事万化,皆从此出,无待于外也。致知之功,存乎一念之微,虚以适变,不为典要;虚以通感,不涉思为。"由此而以为虚寂之"空空"便是"道之体"、"学脉"。另一方面,又以"独知"来解释良知,良知即独知,即天理,"独知之体,本是无声无臭,本是无所知识,本是无所粘带拣择,本是彻上彻下。"(《欧阳南野文选序》)进而言之,便是"独知便是本体,慎独便是工夫。"以为这是一切圣人"斩关立脚的真话头",是一般儒者"生身立命真灵窍",也是"入圣入神真血脉路" (同上)。又大量谈"悟",以为人的本性是自证自悟的,这也是一种天则,因为"自性本无一法可得",因而,只须把握住契机,观察其关键,在一念灵明之中进入了悟。又因此而反对知识性的认识,所谓"致知"的"知"并不是说的知识,"见性以入悟,真知也。"对于入悟的方式,在《悟说》中提到有三种,一种是从语言入,一种是从静坐入,再一种从人情事变的实践入,前者称为"解悟",中者称为"证悟",后者称为"彻悟"。如果悟门不开,则便无法"征学"。 该书虽竭立推崇王阳明的学术见解,但也有一些篇章表明自己愿意突破藩篱而自创的。如《大学首章解义》中说: "天下之公学,非先师所得而私也。"在《答李克斋》中说:"一生若要做个千古真豪杰,会须掀翻箩笼,扫空窠穴,彻内彻外,彻骨彻髓,洁洁净净,无些复藏,无些陪奉,方有个宇泰收功之期。"集中许多诗歌则属印证其理论的"禅理诗",如《复渐庵纪梦韵》中云"已分虚空属我身,一丝不挂岂论绅,更须打破虚空相,信手拈来法法真。"各种文体则均写得清脱、精湛。 该集先由其门人周怡、查铎等十九人编、校而成,并于万历十六年(1588年)由萧拙斋初刻,前有王宗沐序。后有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何刻本,李贽序文。又有丁刻本。三书互有同异。清光绪八年(1882年)海昌朱昌燕依上面三种版本互校新刊。《广理学备考》收入《王龙溪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