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真理有三部分:考查,即求取它;认识,即它已存在;信心,即运用它。——苏格拉底
  今年儿童节,父亲送给我一本《苏菲的世界》,这是本哲学启蒙读物。大多数人会认为哲学是一门虚无又不实用的学科,过于玄虚而难以理解。哲学家们总是问些奇怪的问题,比如:"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些林林总总的问题似乎极难解释,但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用小说的形式诠释了一切问题。
  书里讲述了哲学老师艾伯特在苏菲15岁的生日时送了几封关于哲学的信,把哲学概念塞进了苏菲的脑子里,又给她上了一堂堂生动有趣的哲学课。从自然派哲学家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到巴洛克时期的笛卡尔、斯宾诺莎和洛克等,一直到最后的浪漫主义的黑格尔、马克思和达尔文等,包括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等哲学知识,苏菲懂得了"上帝之外有上帝,世界之外有世界"的道理。并在自己15岁的生日时因"上帝"的出错,从而了解到了苏菲世界的"上帝"——一位海军少校艾勃特,也就是席德的父亲。当苏菲发现她只是一个牵线木偶时,毅然与艾伯特老师走出了书中的世界,去探索真理。
  我这样简述完故事梗概,可能会让没读过的人完全摸不着头脑。如果先撇开所有的哲学内容单纯从小说人物来分析,作家贾德应该说是本书的上帝。那就让我用上帝之眼来剖析一下书中人物。苏菲与艾伯特这一对是虚幻世界中的人物,而席德与艾勃特另一对则是现实世界中的人物,两者之间似乎就是在玩影子游戏。苏菲与艾伯特其实分别是真实人物席德与艾勃特的镜像投影,就像有一对父女站在镜子面前分别观察他们自己影子在如何生活、学习和表演。
  原本真实世界与虚构世界中的人物是不可能相互沟通,但艾勃特故意让苏菲知道了席德的存在,促使苏菲明白了真与假、生与死的哲学主旨。让她
  明白了这个生就是死的道理——真实的东西曾经生过,但早晚会死亡;虚构的东西永远不会死亡,却从未生过。苏菲认为自己宁愿死也要曾经生存过,也想要去考查"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的真相。
  这个冲突情节的设计也包含着书中所提及的哲学理念——萨特的存在主义,当然这指"无神论的存在主义"。萨特的哲学可以说是在"上帝已死"的情况下对人类处境环境所做的分析。萨特提到人的存在比任何其他的事情都重要,即"存在先于本质"。人并没有那种天生固定的本性,因此人必须创造自我,这样人的存在才有意义。
  再回到苏菲的世界,我从艾勃特与艾伯特这一字之差就可以看作同一人物,他们就是为完成哲学课程的讲授任务,这任务当然是上帝贾德派给的。因而,苏菲与贾德的关系就如同哈利·波特与J。K。罗琳一样,一旦贾德和J。K。罗琳停止了创作,那些虚构的人物就再也不会有发展了。
  现实生活中同样存在虚虚实实的事情,根据尼采的说法,基督教和传统哲学已经脱离了真实世界,朝向"天堂"或"观念世界"发展,而人们过去认为的"真实"世界事实上是个"虚伪世界"。类如影片《楚门的世界》或是虚实互动层次更多的《盗梦空间》,生活有时只是给我们虚幻的假象。如同我在学习中遇到难以克服的困惑及困境,也许只是考验我的信心、耐心和勇气是否足够的假象。有时候,我已经接近了真相或真理,却因缺乏自信或因为对前方未知道路的恐惧,却又放弃自己的追寻。通往真理的路往往并不一帆风顺,只有勇敢之心和坚持之心,才能知道真相并获取真理。
  从存在主义中看到,哪怕真实和虚幻的界限有时难以区分,但也要坚持做自己、坚持学习实践和坚持体验领悟。人生要从虚构人物的故事中看到真实人生的意义,从虚幻主义中超脱出更有力度的人生。
网站目录投稿:秋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