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气"和"定气"是指二十四节气的划分方法。古代历法家曾长期把一个回归年等分成24份,比如四分历所给的回归年长度是365.25日,那么,每一个节气的时间就是15.218日(365.25÷24),也就是说,每过大约15.218日交一个节气。 这种划分节气的方法称为"平气"。北魏末年,天文学家张子信因避葛荣之乱隐居海岛三十余载,用浑仪测天,发现太阳视运动不均匀现象,指出:"日行在春分后则迟,秋分后则速。"这一发现为我国古历法抛弃平均运动进人不均匀运动的新阶段打下了理论基础。首先运用这一成果改历的是隋朝天文学家刘焯。他从冬至开始,把周天360。均匀地分成24份,每个节气是15……太阳每走过15。就交一个节气。这种节气划分法被称为"定气"。太阳虽然在每个节气走过的角度是相等的,但太阳走完一个节气的日数是不等的,因此两节气之间的天数不一样,冬至前后太阳运动得快些,两节气之间只有14天多,夏至前后太阳运动得慢些,两节气之间达16天多。定气法能表示每个节气太阳所在的真实位置。 采用定气划分二十四节气无疑是一大进步,但定气法对民用历法来说却无关紧要,因为农事活动只要求有相对固定的标准把季节时令的变化和农事联系固定下来就行了。而这种联系用平气系统也是可以的,加上人们积久成习的影响,所以在刘焯之后并未用定气注历,直到清世祖顺治二年(1645年)颁行的时宪历,才正式采用定气。 同样的道理,朔也分为平朔和定朔。平常我们采用朔望月长度29.530 6日是两次朔的平均间隔,由于太阳、月亮的运动很复杂,每两次朔的间隔不能正好是29.530 6日。用太阳、月亮真实位置计算它们经度相合的时刻就称为定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