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市饶阳县尹村镇中学宋璞玉songpuyu@yahoo.com.cn 做为教师,我们要想教有所成,自身就必须有过硬的基本功。而教材研读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硬的基本功。奇妙的课文研读方式层出不穷,下面本人佐以实例加以阐述。 一、文章表达技法的专题研究。研究文章表达技法的专题研究可从典型的波澜手法入手。(一).欲扬先抑手法的运用。欲扬先抑手法的运用是制造文章波澜的一种主要方法。例如:《阿长与《山海经》》一课中,"我"对阿长的态度转变是采用的欲扬先抑手法,"我’对阿长的情感变化经历了"看不起---产生敬意---产生空前敬意----深深怀念"的过程,正是这种手法的运用使得文章有了丰富的情节起伏的波澜,吸引读者急于读下去。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变色龙》一课采用的是欲抑先扬的写作手法,同样也使文章形成波澜起伏。刚出场的警官奥楚蔑洛夫神情严肃,说话口气貌似公允,颇有公事公办的架势。不料后来却随着狗主人的不断变化,其语气、态度不断发生变换,真正露出来奴颜婢膝的奴才嘴脸。"扬"之后,笔锋陡转,继而"抑"增强了文章的波澜性,更增强了文章的讽刺意味。 (二)误会手法的运用。误会手法的运用也是制造文章波澜的一种方法。例如: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戏剧单元中的《威尼斯商人》。鲍西娅女扮男装出场,开始她支持夏洛克的决定,也主张让安东尼奥割肉还债,这让安东尼奥、巴萨尼奥等误认为鲍西娅是夏洛克一伙的,这就出现了"误会",此时读者的心也随之揪了起来,人人必以为安东尼奥必死无疑,安东尼奥本人也做好了赴死的准备。而夏洛克兴奋不已,他以完全放松了警惕。不料鲍西娅话锋一转,她要求夏洛克按合同割肉,不能多也不能少,还不能流一滴血,最终夏洛克只能自认失败。到此读者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心情页随之豁然开朗起来。这样就紧紧抓住读者的心,造成了情节的大起大落,形成巨大的波澜。抓住了情节的波澜起伏就等于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册郑振铎所写的《猫》对第三只猫情况的描述,也是误会手法的运用。当金丝鸟被咬死后,大家纷纷寻找凶手时,偏偏这只猫嘴里好像吃着什么,由于这样的巧合,于是大家误会是它吃了小鸟。所以导致它被毒打,最终死去。后来真相白:凶手另有其猫,"我"的心情很沉痛,内心很是自责。这是这种误会与巧合手法的运用,才使这一部分形成一个波澜,并最终推动情节达到高潮,然后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思考空间。 (三)矛盾手法的运用。矛盾手法的运用是制造文章波澜的一种重要的写作手法。这在戏剧中表现非常突出。如:《威尼斯商人》中情节就是紧紧围绕着矛盾冲突展开的。夏洛克坚持要割安东尼奥身上一块肉,千方百计想置安东尼奥于死地。而巴萨尼奥、鲍西娅、公爵等人则千方百计组织夏洛克的割肉行为,借以维护安东尼奥的人身安全。双方围绕割肉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在斗争中矛盾逐渐冲突、升级,这就形成了文章起伏的情节波澜。 《打渔杀家》中萧恩与渔霸的矛盾冲突在于渔霸千方百计不让萧恩打渔,一心想勒索钱财;而萧恩不想被勒索,千方百计要打渔,这样双方就形成了激烈的矛盾冲突,也就有了波澜起伏的情节。最后萧恩怒杀渔霸,矛盾得以解决,剧情结束。歌剧《白毛女》中的矛盾冲突在于黄世仁千方百计要霸占喜儿,杨白劳、大春等人想方设法阻止这种情况的发生,这就形成了双方不可调和的矛盾,这就是戏剧的矛盾冲突。最后喜儿被抢,继而逃进深山,杨白劳被逼死,矛盾冲突得以解决。戏剧的情节起伏就是在矛盾的产生、发展、解决中进行的。 (四)张弛手法的运用。张弛手法的运用也是形成波澜的一种方式。《我的叔叔于勒》在交代于勒情况是大面积的"弛",最后写"我"一家与于勒在甲板上相见,父母对于勒前后不同态度的变化属于"张"。正是这一张一弛构成了文章鲜明的节奏,也造成了文章的波澜起伏。《丑小鸭》一文中也运用了"张弛"手法,文章大量写丑小鸭遭受冷眼、受欺凌,遇到种种生活和心理困难,这是"弛"。这些为"张"做了蓄势。写丑小鸭最后蜕变成白天鹅这节属于"张"。这是这张弛的变化,形成文章鲜明的节奏,造成文章起伏的波澜。 (五)巧合手法的运用。巧合手法的运用也是波澜手法的一种方式。例如:《威尼斯商人》一文中,鲍西娅的出场就是运用了一种"巧合"手法。鲍西娅看似站在夏洛克一方,可正是看似站在夏洛克一方的鲍西娅,实际上是在暗中帮助安东尼奥,鲍西娅最终战胜了夏洛克,挽救了安东尼奥的生命。这就是运用了"巧合"的手法。正是这种手法的运用,使得文章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心。《阿长与《山海经》》中也成功运用了"巧合"手法,阿长问《山海经》是怎么回事时,"我"心想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谁料这是"我"从心里看不起的阿长最终为"我"买回了《山海经》。通过这件事是"我"对阿长产生了空前的敬意,推动故事情节向高潮发展。《猫》中第三只猫情况的描写,也运用了"巧合"手法,鸟被咬死,众人查找凶手时,偏偏猫嘴里好像嚼着什么东西吃,这是这无意得"巧合"才造成了后来悲剧的发生。推动情节到达高潮,最后引发人们深深的思考。 (六)反复手法的运用。反复手法的运用也是制造波澜的一种常用手法。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关雎》、《蒹葭》就运用了反复的手法。每节只是变换几个字,或几个相同句子反复出现,就形成了重章叠句。重章叠句的运用使文章有了回环反复之美,也造成文章的波澜起伏。形象表现了男主人公追求爱情的艰辛与道路的漫长,表达出其心中永恒的爱恋,读来令读者扼腕叹息。 (七)反差与对比手法的运用。反差与对比手法的运用也是常见的一种波澜手法。《我的叔叔于勒》中父母对于于勒叔叔态度前后鲜明的对比形成巨大的反差。"我"与父母对待于勒叔叔的态度也形成巨大的反差。这种对比增强了文章的波澜性,增强了文章主题的讽刺性,从而更好揭示了文章的主题,加深了人们对资本主义人与人纯粹金钱关系的认识。《有的人》一文中两种人的"生"与"死",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人民对他们截然不同的态度都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与反差中形成了波澜,更好突出了文章的主题,引发人们深深的思考。 (八)伏笔与照应手法的运用。伏笔与照应手法的运用也是形成文章波澜的一种重要手法。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智取生辰纲》中写天气的炎热,写七条好汉欲卖不卖---尝酒释疑等环节都是为后文写杨志中计埋下了伏笔。这就形成文章的波澜,突出了七人的智慧,照应了题目"智取生辰纲"。《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交待鲁达粗中有细,也是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例如;鲁达怕镇关西追赶金氏父女,在店前坐了几个时辰,直至金氏父女走远。后来看看打死了镇关西,他故意喊道:"你这厮装死……"这些粗中有细的举动是伏笔,为其后来从容逃走埋下了伏笔。总之,这些手法的运用能让文章形成波澜。分析这些手法的运用就能抓住文章的内容和中心,达到提纲挈领的效果。 二、课文朗读的精彩角度体味。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由此可见,读的重要作用。文章需要反复地读,用心地读,这样才能有所体会。细读课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读的清楚,要读准文中的字音句子。第二个层次是读得好听,读中要把握句中的重音、停顿、语音、语调变化。第三个层次,也是最高层次是读的有味。读中要悉心品味语言,对课文有奇妙发现。下面结合例子加以阐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朗读难点在于读出抑、扬、疏、密。首先这篇文章是文言文,因此要努力读出文言文的味道。就是要特别注意音调的抑、扬、顿、挫,努力还原古人摇头晃脑,抑、扬、疏、密读书的情景。文章第一句是叙事,交待时间、夜游原因,读的平淡、舒缓些。但读到"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时,要读出"我"的兴奋,要读出夜游的兴致。作者被贬黄州政治上不得志,与其弟苏辙久未谋面,心中的孤苦与愁闷可想而知。偶遇明月当空,不由得将忧愁抛置脑后,萌发出夜游的兴致。因此在读的时候要读出夜游的兴致。"怀民亦未寝"中"亦未寝"应重读,此句应读出作者的那种欣喜之情。作者出游想邀怀民为伴,恰巧怀民也没有睡觉,像是也有出游的兴致。两人的想法竟不谋而合,又有了同游的伙伴,怎能不惊喜呢?"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描写了月夜之美。夜静悄悄的,明月当空,美景美不胜收,因此读的时候要舒缓一些,轻轻读出夜的宁静味道与赏月欣喜的味道。"盖竹柏影也""盖"有恍然大悟、惊讶的味道,应重读,声音稍稍延长,并有短短的停顿,要努力读出那种惊讶、恍然大悟的味道。"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无两人者耳"。"闲人"意味深重,有指责、愤怒、悲愤、无奈。这句含有作者复杂的情愫在里面。既有赏月的欣喜,又有落寞的孤寂,有散步的悠闲,还有不得志的愤慨。因此在读时语速应稍快,语调要稍高,努力读出作者的质问及心中的复杂情愫。"因此《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的朗读可以按照"抑、扬、疏、密"四字诀去处理。由此可见,准确地读、好听的读、有味的读可以帮我们深入了解文章的内容、主题以及遣词用句的精妙之处"。(余映潮老师)所以说,教师读教材是一项很重要的基本功,要吃透教材必须反复去读,用心去读。读中自有升华,读中自有真知灼见。 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世说新语》中《咏雪》一课,正文虽仅仅有71个字,但栩栩如生刻画了人物的音容笑貌,因此要精读。第一个层次要读得清楚,读准字音。第二个层次要读得好听,注意句中重音、停顿、语音语调。第三个层次是读得有味,去深入揣摩人物的语言,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进而把握文章的主题。这里仅以人物对话为例加以阐述。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天降大雪,东晋士族大都爱雪,谢安也不例外。而且纷飞的大雪又给了他出题考查子侄们的灵感。所以说,那种欣然之情是溢于言表的,因此读时"欣然"要重读,"白雪纷纷何所似"?既要读出欣喜之情,又要读出考查期待回答的意味。兄子胡儿是个急性子,他不假思索抢先回答,但又觉得心中无底。因此读"撒盐空中差可拟"一句时,要读出他的急躁和不自信及犹豫。兄女无奕是个才女,胸中充满自信,这从"未若"一词可以看出。因此读"未若柳絮因风起"时要读出自信与语气的坚定。谢公听后未作评价,只是大笑乐,实则实感欣慰,子侄辈学有所成,令他高兴,因此"大笑乐",大笑后应稍稍停顿,并重读。仿佛让我们听到谢公爽朗的笑声。由此可见,读中应仔细体会当时的情景,这样就有利于把握人物性格和文章的主旨及其精妙之处。 再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狼》,也可以从精读的角度体会人和狼的性格与当时的情境,进而理解文章的主题。"一屠晚归,担中肉尽,只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这句虽是叙事,但也着力渲染了环境的凶险,因此读时要尽量读出恐怖感,甚至可夸张为颤音。"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而两狼之并驱如故。"情况更加危急。读时应读出紧凑感,读出紧急感。"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屠户在危急时刻,突然发现有利地形,急忙跑去,因此要快速地读,读出屠户的匆忙和动作的迅速。"狼不敢前,耽耽相向"危急情况稍有好转,屠户松了口气,此句应读得舒缓,从气息中能感到屠户心情的放松。"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屠户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快速行动,整套动作一气呵成。因此读时语速要快,读出屠户的果敢。最后一段是点睛之笔,交待主题,应读出对像狼一样终将失败的恶势力的辛辣嘲讽与告诫。 总之,精读课文能深入理解人物性格、文章主题及文章的诸多妙处。所以说,做为教师,我们要炼就过硬的课文朗读能力,从朗读入手去与课文深入对话。 三、精彩段落的选点式欣赏。对经典篇目教材的研读既要做到宏观的整体把握,又要能微观把握。宏观把握可以整体把握教材的内容,而微观阅读可以深入挖掘教材的内涵,更好地与教材深度对话。深挖教材是锻炼教师能力的一项基本功。唯如此,我们才能不断深入思考,不断提升自己,从而让学生最大程度受益。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都德的《最后一课》最后一部分描写非常精彩,是小说的高潮和结局。"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这几句句号的运用,表明主人公及人们心中的沉痛心情。今天是最后一节课了,因此显得弥足珍贵。人们都后悔过去没好好学习法语,都想在这一节课的有限时间里,好好学习祖国的语言。这时人们是多么盼望时间可以停止甚至是倒流。而时间是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的。这时教堂的钟声响了,普鲁士兵收操了,这就意味着这节课即将要结束了,韩麦尔先生和人们心中是多么难舍,多么无奈又是多么悲痛啊!这几句的句号表现的就是这种复杂的心情。并不单纯表示一个意思的结束。如果改用"!"那么就会过于沉痛,沉痛得无法自拔。这是不太合适的,因为在这种沉痛得情感中,还有对法西斯占领军的愤慨,还有燃烧能在人们心中的爱国热情,还有热切盼望也相信祖国光复的信念,不仅仅是一味的沉痛。"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我"做为即将离开国土土生土长的人,做为即将不能再教授法语的人,做为热爱祖国、热爱祖国语言的人,面对这节即将结束的法语课,内心是多么的波澜起伏,内心又是多么得悲痛,同时又是多么的无奈,以至于难过地说不出话来""就是这种情感的集中体现。由于悲痛,以至于后面的话都没能说出来。由此可想悲痛之深。接下来"转身""拿""使出全身力量写""呆""靠""不说话""做手势"一连串动词的运用,表现了人物瞬间的动作。动作是人物的肢体语言,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物的内心情感。这里有对法西斯的恨,有对即将离开祖国的怀念,有对学生的愧疚,有对祖国语言的深深热爱与不舍。所以这些复杂的情感促使韩麦尔先生做了这一连串的动作。这一连串的动作代替了他的语言,真是悲痛、不舍得、愧疚的"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啊!最后韩麦尔先生"把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是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这是定格手法的运用。人物的动作、形象在我们心中形成了定格。我们在头脑中会记住韩麦尔这个人物,记住韩麦尔先生的音容笑貌,记住这个伟大的人物。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收录了鲁迅先生的一篇小说《故乡》其中"我"与中年闰土相见后,闰土的神情、动作、语言颇有思考的价值。例如"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我"与闰土本是儿时的玩伴,相处得相当融洽。几十年过去了,"我"和闰土都已人到中年,闰土的生活却大不如前。此时儿时的伙伴相见,闰土的欢喜之情自是不必说,但考虑到两人身份、地位、贫富的巨大悬殊,不由得现出凄凉的神情。闰土心中渴望像儿时那样两人称兄道弟亲密交谈,可在闰土头脑中现实又不允许他这样做。所以,他只能把这种重拾儿时的冲动,深深隐藏起来,压抑起来,这种做法的痛苦,可想而知。所以他的脸上显出凄凉的神情。想到两人现在身份地位的反差,想到自己日子的凄惶,重拾儿时亲密友谊,在他心中早已成了遥不可及的梦。所以,她脸上凄凉的表情事他正常的反应。思想激烈斗争后,闰土终于回到现实,意识回到现实世界。两人存在巨大反差的事实,使他不由得态度不恭敬起来。"终于"一词,可见闰土内心是多么痛苦,多么矛盾,又是做过怎样的内心挣扎。"老爷"的叫法,表明闰土终于意识到现实生活中的自己和儿时的伙伴是存在等级观念的。两人之间已经有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王玉华语)他接下来对我母亲说:"这成什么规矩----又叫水生上来打拱"一系列动作、语言,表明他内心的痛苦和痛苦的挣扎,也表明他"中毒"之深。这让我们不由得深思形成这种现状的根源。闰土口中的所谓规矩是什么?穷人见富人称老爷、打拱。不管这富人在儿时和自己有过多么亲密的关系,有过多么亲密的接触,都应该这样做。儿时的欢乐、亲密被抹杀了。原因何在?闰土是社会中的人,我们只能在他生活的那个环境中去寻找原因。兵、匪、官、绅是造成他生活贫困、可怜的原因。可又是什么造成他森严的等级观念和沉重的精神枷锁呢?用阶级分析方法来分析就是社会制度造成的。正是当时社会等级制度的思想灌输、耳濡目染,才让闰土心中有了深深的等级观念,竟对儿时亲密的伙伴恭敬起来,称呼"老爷",让孩子"打拱"。由此可见,社会精神的毒害对人的影响是多么的深重。这也是对社会制度的一种批判。这样读课文,无疑就加深了对课文主题、对人物性格成因的把握。 四、写作规律的提炼与概括。掌握课文写作规律,可以有效地把握课文的结构从而有效地进行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使得教学工作做到有的放矢。 (一)第一句话开门见山,第二句话紧扣第一句话铺开写。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紫藤萝瀑布》第一句话是"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第二句是"我从未见过开的这样茂盛的紫藤萝。"《散步》一文中,第一句话是"我们在田野中散步。"第二句是"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背影》一文,第一句是"我和父亲不相见有两年余了,我最不能忘的是他的背影。"第二句是"那年冬天……"《台阶》中的第一句是"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第二句话是"我们家的台阶有三级……"。《老王》中的第一句是"我常坐老王的三轮"。第二句话是"他蹬,我坐……"这几篇课文第一句话都是简短的,开门见山的点题。然后第二句话紧紧扣住第一句话铺开写,后文都出现大段精彩描写。其中《散步》和《背影》还采用倒叙的写作顺序开头。(余映潮《研读教材方法》》 (二)先叙事后抒情。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第一次真好》、《风筝》、《羚羊木雕》采用的是先叙事后抒情的写作方法。其中叙事是基础,占了大量篇幅,议论、抒情是在叙事的基础上画龙点睛的点题,升华主旨。引发人们对其中的道理深入思考,有的是对人们的谆谆告诫。 (三)对比开头接下来铺开写景或叙事。《济南的冬天》、《风筝》两文开头都是拿本地气候与别的地方的气候相对比,在对比中突出当地气候的特点。为接下来铺开写景或叙事做了铺垫,然后用大量篇幅描叙,最后在此基础上做出总结,直接或间接扣题,点明中心,升华文章主旨。 (四)总-分-总式结构。《春》、《济南的冬天》都采用了总分总结构模式。在文章开头作者都用直接的描述或运用对比的方法总写春和济南冬天总的特点,接下来抓住春天和冬天有代表性的景物特征铺展开来进行详细描叙,都采用了生动、形象的语言,运用多种色彩的词语描绘了春的万紫千红般的美丽和济南冬天色彩丰富、温晴的特点。最后两文都在铺陈的基础上对春天和济南的冬天的特点进行了总结,使得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整篇文章浑然一体。 (五)情感一线穿珠法。《土地的誓言》一文中,作者对祖国土地的热爱,对日寇行径的悲愤与痛恨贯穿其中。文中涉及美丽的关东原野上的美景,回顾了当初美好的回忆。这一切都贯穿于作者热烈情感的表达中。《智取生辰纲》全文处处贯穿一个"智"字。示酒---故意不卖—智激—释疑---中计。每一步都是事先设计好的,每一步都体现了智慧。《我的叔叔于勒》也有线索贯穿其中。一条是明线,于勒的种种变化。一条是暗线,父母对于勒叔叔不断变化的情感态度。于勒挥霍他们的钱财时,他们恨于勒。于勒来信说发财时,他们盼于勒回来。后来遇到穷困潦倒的于勒时,他们怕于勒拖累他们,从而躲于勒。这样"恨于勒—盼于勒---躲于勒"就形成一条明显的情感线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讲述了百草园的美丽与神秘以及"我"在三味书屋的学习。其中也有一条线索贯穿在字里行间,这就是"我"对儿时生活的美好回忆。以上文章都有一条明显的情感线索贯穿其中,这种写法叫"一线穿珠法"。"一线穿珠法"使文章行文清楚,线索明晰。 (六)环境烘托开头,然后展开故事叙述。《芦花荡》、《智取生辰纲》两文在文章的开头都采用了环境渲染的方法,然后展开故事的叙述。环境的渲染起到了烘托气氛,预示故事情节发展走向的作用。《芦花荡》开头优美环境的描写,烘托了轻松美好的气氛,预示了下文描写战争环境的诗情画意,着力刻画了老头子的本领,表现了中国人民对战争必胜的自信。《智取生辰纲》开头对烈日炎炎环境的描绘,渲染了紧张氛围,预示了下文的情节发展是扣人心弦的。 (七)采用引用名言开始。《闻一多的说和做》是采用引用名言开始,用名言表明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做事风格,然后展开叙事,结尾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收束总结。全文采用的是总写—分写—总结结构方式。使得文章结构严谨,思路清晰,开头结尾干净利落,绝不拖泥带水。 (八)采用背景式、场景式的描写方式。《安塞腰鼓》、《观舞记》是采用背景式、场景式的描写方法。有人物活动的舞台背景。人物表演的不同阶段犹如上演一幕故事。也有其发生、发展、高潮、结局。每一个环节都是一个完整的场景式描写。各个场景相对独立,又是互相联系的,是一个有机的完整的整体。 五、课文评点式研读。对课文进行评点式研读,不失为研读课文的一种较好的形式。用批注的方法对课文进行评点式研读,可以随时把研读心得,把思想火花留下来。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为例进行评点式阅读。(一)我们要明确诗歌的分类。从描写内容来看,它属于咏雪诗;从描写地域来看,它属于边塞诗;从诗中主要场景来看,它属于军营诗;从主题来看,它属于送别诗。(二)我们可以从雅词方面做批注。雅词例举:"卷—形象写出风力之大。""折---侧面表现风力度之大,摧枯拉朽""忽—形容天气变化之快,远在人们意料之外""千、万---形象表明下雪地域之广大。""瀚----形象表明地域之广大。""愁云---形容天气阴冷,给人心理的冰冷感觉。""凝---生动写出北地天气的严寒。""纷纷—生动写出大雪飞扬的情景,增加了动感。""风掣—生动形象写出风之大。""冻不翻---侧面表现天气之奇寒。""满---侧面表现雪大、雪厚。" (三)名句批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塞外苦寒,北风一吹,大雪纷飞。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南方人见过梨花盛开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东方虬《春雪》),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无论豪情与奇趣都得让此诗三分。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着想、造境俱称奇绝。要品评这咏雪之千古名句,恰有一个成语——"妙手回春"。 (四)课文美点赏析批注:此诗开篇就奇突。未及白雪而先传风声,所谓"笔所未到气已吞"——全是飞雪之精神。大雪必随刮风而来,"北风卷地"四字,妙在由风而见雪。"白草",据《汉书。西域传》颜师古注,乃西北一种草名,王先谦补注谓其性至坚韧。然经霜草脆,故能断折(如为春草则随风俯仰不可"折")。"白草折"又显出风来势猛。八月秋高,而北地已满天飞雪。"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即"字,维妙维肖地写出由南方来的人少见多怪的惊奇口吻。 塞外苦寒,北风一吹,大雪纷飞。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南方人见过梨花盛开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东方虬《春雪》),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无论豪情与奇趣都得让此诗三分。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着想、造境俱称奇绝。要品评这咏雪之千古名句,恰有一个成语——"妙手回春"。 以写野外雪景作了漂亮的开端后,诗笔从帐外写到帐内。那片片飞"花"飘飘而来,穿帘入户,沾在幕帏上慢慢消融……"散入珠帘湿罗幕"一语承上启下,转换自然从容,体物入微。"白雪"的影响侵入室内,倘是南方,穿"狐裘"必发炸热,而此地"狐裘不暖",连裹着软和的"锦衾"也只觉单薄。"一身能擘五雕弧"的边将,居然拉不开角弓;平素是"将军金甲夜不脱",而此时是"都护铁衣冷难着"。二句兼都护(镇边都护府的长官)将军言之,互文见义。这四句,有人认为表现着边地将士苦寒生活,仅着眼这几句,谁说不是?但从"白雪歌"歌咏的主题而言,这主要是通过人和人的感受,通过种种在南来人视为反常的情事写天气的奇寒,写白雪的威力。这真是一支白雪的赞歌呢。通过人的感受写严寒,手法又具体真切,不流于抽象概念。诗人对奇寒津津乐道,使人不觉其苦,反觉冷得新鲜,寒得有趣。这又是诗人"好奇"个性的表现。 场景再次移到帐外,而且延伸向广远的沙漠和辽阔的天空:浩瀚的沙海,冰雪遍地;雪压冬云,浓重稠密,雪虽暂停,但看来天气不会在短期内好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二句以夸张笔墨,气势磅礴地勾出瑰奇壮丽的沙塞雪景,又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如此酷寒恶劣的天气,长途跋涉将是艰辛的呢。"愁"字隐约对离别分手作了暗示。 于是写到中军帐(主帅营帐)置酒饮别的情景。如果说以上主要是咏雪而渐有寄情,以下则正写送别而以白雪为背景。"胡琴琵琶与羌笛"句,并列三种乐器而不写音乐本身,颇似笨拙,但仍能间接传达一种急管繁弦的场面,以及"总是关山旧别情"的意味。这些边地之器乐,对于送者能触动乡愁,于送别之外别有一番滋味。写饯宴给读者印象深刻而落墨不多,这也表明作者根据题意在用笔上分了主次详略。 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这时看见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而那白雪为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一星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洁白,更寒冷;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物象,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这是诗中又一处精彩的奇笔。 送客送到路口,这是轮台东门。尽管依依不舍,毕竟是分手的时候了。大雪封山,路可怎么走啊!路转峰回,行人消失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这最后的几句是极其动人的,成为此诗出色的结尾,与开篇悉称。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迹,他想些什么?是对行者难舍而生留恋,是为其"长路关山何时尽"而发愁,还是为自己归期未卜而惆怅?结束处有悠悠不尽之情,意境与汉代古诗"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名句差近,但用在诗的结处,效果更见佳妙。 (五)写作手法赏析批注:充满奇情妙思,是此诗主要的特色(这很能反映诗人创作个性)。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笔力矫健,有大笔挥酒(如"瀚海"二句),有细节勾勒(如"风掣红旗冻不翻"),有真实生动的摹写,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如"忽如"二句),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光,充满浓郁的边地生活气息。全诗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诗情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诗的语言明朗优美,又利用换韵与场景画面交替的配合,形成跌宕生姿的节奏旋律。诗中或二句一转韵,或四句一转韵,转韵时场景必更新:开篇入声起音陡促,与风狂雪猛画面配合;继而音韵轻柔舒缓,随即出现"春暖花开"的美景;以下又转沉滞紧涩,出现军中苦寒情事;……末四句渐入徐缓,画面上出现渐行渐远的马蹄印迹,使人低回不已。全诗音情配合极佳,当得"有声画"的称誉。 六、对课文妙点进行揣摩。把课文当做为整体对其进行美点欣赏,也是研读课文常用的一种方法。(一)在抒情散文中。我们可以选用最精彩的写景句进行揣摩。如《紫藤萝瀑布》一文的第二段、第三段、第六段、第八段、第十段这几段落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了地写出来紫藤萝花美丽的胜景。我们把这几段有机地放在一起,就汇合成一篇精美的短文。集中了几乎全部美点的小短文。又如《鹤舞翔空》可以将介绍本文相关内容的第三段、第八段、第九段、第十三----十六段、第二十一---二十三段合起来串读。这样,我们就能以最快的速度了解全文的主要内容,同时还能整理出抒情美句和写鹤妙喻,达到让学生最精粹地掌握文章精华的目的。(二)在小说中可选点勾勒出人物的漫画形象,提炼出对人物细腻传神的描写。如研读《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第四段中描写的孔乙己:他身材很高;清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第十一段中有出现了孔乙己形象的描写:他的脸色黑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综合比较不难发现,两段中不同的是孔乙己脸色变了,由青白色变得黑而且瘦,长衫也变成了破夹袄。而且由原来站着变为盘腿坐着了。这当中的原因令人深思,揭示了孔乙己好逸恶劳的劣根性以及当时科举制度及统治者对他的毒害,从侧面有力地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三)在科技文中可以罗列出知识要点、关键信息让学生去筛选,去概括。如《说"屏"》一文,我们可出示四组词语。1.诗意情境向往微妙2.擅长功能美感称道3.帷幕装饰书斋休憩4.造型轻巧绘画得体。我们可以任选一组词语连词成句成段,或从五个段落中各选有关的话连缀在一起,就能形成全文的缩影。这样我们就能准确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余映潮《说"屏"》)《说"屏"》第一自然段美在1.用词雅致。例如"销魂"—生动形象表明意境美。"似隔非隔"---精炼、形象表明屏的特点和作用。"心生向往"-----形象表明对屏的喜爱。2.虚词运用"总要"---形象表明对诗句的喜爱和对屏的向往之情。"不禁"---忍不住,形象表明屏魅力之大。3.感叹句的运用。"其情境真够令人销魂的了!"---赞叹其意境美。"怪不得时至今日,外国人还都齐声称道!"---形象表明外国人对屏的喜爱之情。4.美在引用诗句。"银河烛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引用诗句形象表明意境的美好,令人赞叹。5.美在精妙的概括。"屏的微妙在于"似隔非隔",其集中了功能与美感,关键在于一个"巧"字。"---精妙的概括了屏的功用及特点。6.美在一个抒情的开头。"屏",我们一般都称"屏风",这是很富有诗意的名词。----用抒情的手法赞屏,并且开头与结尾互相关照关系,使文章结构严谨。7.美在巧妙引出说明对象:美在三个层次写出了作者从童年时代到中年时代感受屏、研究屏的这样的一个过程。 (四)相关题材对比阅读。《天上的街市》诗中提到了天上生活而毛主席词《蝶恋花答李淑一》也写到了天上的生活。这样我们可以把两文放在一起作比较阅读。《天上的街市》表现的是一种宁静之美。《蝶恋花答李淑一》表现的却是一种豪迈之情的篇章。两者放在一起配成静美与豪迈相互补的浪漫篇。《过故人庄》描写的是春天的乡村景色。《游山西村》则是描写的冬天的景色。两者放在一起做对比阅读,正好配成一春一冬的充满乡土气息的写景抒情篇;《口技》与《核舟记》配成一动一静的状物写人篇。这些搭配诚然是一种极具创意的设计思路,它的成功全在于教师平日大量的阅读积累和记录,以及做教学上的有心人的智慧与勤奋。 (五)文言文善于抓反复出现的词。例如《马说》妙在通篇写马,而通篇写人;妙在以喻为论,言在此而意在彼;妙在全文七点千里马;妙在十一个"不"字,这十一个"不"字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强烈不满和谴责。妙在理性阐述中(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居然有一处感性的东西。(天下无马?)通观三个自然段都以"也"字作结。第一自然段"不以千里称也。""也"流露出无限痛惜之情;第二自然段"安求其能千里也。""也"表达了作者的愤怒谴责;第三自然段"其真不知马也。""也"是对"食马者"的深刻讽刺。 《醉翁亭记》中21个"也"的全部意思和表的的语气。本文共用21个"也"字,语气不尽相同,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若将本文细加揣摩,描述景物之"也",应有陶醉语气,介绍人名之"也",应是得意语气。 (一)陈述(用于描述景物) 1.环滁皆山也。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3.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4.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5.山间之朝暮也。6.山间之四时也.7.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8.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9.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10.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11.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12.游人去而禽鸟乐也。(二)肯定(用于介绍人名) 1.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2.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13.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三)感叹(用于直抒胸臆)。 1.在乎山水之间也。2.得之心而寓之酒也。3.而乐亦无穷也。4.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5.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总之把课文当做整体对其进行美点分析,可以抓住文章用词造句之妙,还能对文章的主题有一个深入体会。 七、课文的集合与分类。课文的集合与分类的研究室非常重要的,经常这样做可以使我们找到研读课文的方法,寻求到一些规律,这样读课文,效果会事倍功半。(一)长文短教。长文在教材中的比例占30%左右,如初中语文第一册30课中,就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9篇长文,第二册中,有《提醒幸福》等10篇长文,第三册中,有《阿长与〈山海经〉》等8篇长文。长文有着信息量大的优点,但同时也有占用课时多、容易引起学生厌倦、信息繁冗、教学上难以处理等等弱势。所以,研究长文短教,在提高教学效率上就有比较重要的意义。长文短教,从教材的类型看,可分为教读式处理与自读式处理,教读式处理比较精细,自读式处理比较粗放,所以我们一般应研究对长文如何教得精一点;从教学手法看,可分为平实性处理与艺术性处理,平实性处理比较平淡,艺术性处理比较生动,所以我们一般应研究如何教得生动一点。但无论怎样处理,无论运用什么手法,长文短教都重在一个"短"字,这个"短"字,又主要表现在"点"上。也就是说,长文短教的主要技巧在"选点"。(余映潮《阅读教学50讲》)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1.紧扣课文教学要求,以完成一两个教学重点为目的进行短教。以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为目的,对课文进行创造性改编或创造性复述。例如《阿长与《山海经》》一文无疑买《山海经》是重头戏,其中蕴含"我"丰富的情感内涵。是文章主题的体现与升华部分。我们教读时可以把这部分剔出来让学生复述或改写,从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去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故乡》一文《月夜刺猹图》景色描写非常优美。我们可以拿出来做美点赏析;中年闰土与少年闰土外貌和性格变化非常明显,可以把做对比阅读训练;中年闰土和杨二嫂的外貌描写可以当成范文给学生讲解。"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这正如地上的路……"这一段无疑是难点,要给学生讲透。 (二)难文浅教 所谓"难文",有时是篇幅长、文字多的现代文,有时是用语生僻、意思深奥的文言文,有时是内容艰深的短课文;有时是看似优美而连教师都似雾里看花的散文,有时是平白如话而寓意难以琢磨的小说。总之,难以在规定的课时中上完的或者难以让一定年龄层次的学生理解的课文,就是阅读教学中的"难文"。难文要浅教可以"巧借东风",从"预习提示"或从"自读提示"中选一两个问题进行教学。也可以"选点突破",选教文章中最好的一点或最美的一点。可以"变讲为读",让学生在读中有所体会。(余映潮《阅读教学50讲》)例如《阿长与《山海经》》是难文,前面有阅读提示,鲁迅为什么写阿长?阿长是一个什么人呢?教学时我们可以抓住这两个问题进行教学,从而降低教学难度,让学生获得一些实实在在的收获。再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学生对立论知之甚少,并且也不易掌握,即使强硬灌输,也会让学生不得要领。而这一课中的本论"中国人大部分有自信力"这一部分论证得非常精彩、严谨,非常有说服力。因此我们可以把它拿出来作为立论的经典例子来讲。再比如《热爱生命》一文,学生对生命的感悟不是多么深刻。我们可以让学生反复地读,在读中去感悟生命的美好,在读中去体会主题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短文细教 短文细教,应该在"细"字上下功夫。短文细教,可用如下的一些方法与角度:1.艺术地细化朗读训练的层次,在多形式多层次的朗读训练中让学生体会文章的神韵、风格,对含义较深的词句、段落进行充分的感悟、体会和品味。2.充分关注语言训练,增加语言训练的时间与课堂容量,从语言训练、语言习得、语言积累、语言实践与运用等不同的层次深化教学内容,丰富学习成果。3.细化对课文的理解,从整体上适当增加对课文的品析角度,以立体地多侧面地理解课文内容。4.根据课文特点,有机地进行一些穿插、引进、迁移、联缀、补充、收集、查询、交流、研讨的教学活动,以增加和丰富课堂教学的线条与情趣5.运用"1+1"的教学策略,将有某种内在联系的精美短章组合为"一课"进行教学,从而形成"学读""联读""比读"等不同的教学组合,细化课文的教学。6.从课文特点出发,细化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不仅从形式上艺术地组织起不同的活动细节,而且用巧妙有力的教学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增加学生的课堂活动量,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余映潮《阅读教学50讲》)例如《狼》一文。1.我们可以设置朗读的层次。一读,读得准确,读通句子。二读,读得好听,读出句子的节奏与停顿。三读,读得有味读出当时的情形。2.从屠户的心理及动作综合分析屠户的性格,并分析狼的性格特点,再深入引导学生思考屠户战胜狼的原因。3.最后,提问设疑,引发学生思考:"狼"只是狼吗?引导学生思维拓展深入。4.学生试着写写生活中的"狼"。 (四)浅文趣教。浅文趣教是一种教材处理方式,也是一种教学方法的设计。这其中的"趣"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别出心裁,将浅显的教材内容"变"得有趣并在这种有趣中进行语言教学、思维训练与情志熏陶。这种"内在"的趣既能表现教师巧读课文的水平,又能表现教师设计教学的技艺。一是教师开动脑筋,变换手法,将教学的过程撩拨得有趣,这种"外在"的趣能够很好地表现教师的教学机智。研究浅文趣教,是为了化平淡为神奇,变无味为有味,从而充分地开发利用课文的价值;浅文趣教,还是要落实在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之上,落实在"教学"二字上,要体现出一个"雅"字。比较科学的做法,是根据课文特点,在教学中设计安排一个两个或几个比较有"趣"的点。这种"趣"点,可以从如下一些教材处理方式或教学设计手段上获得:1.别出心裁地分析课文,或将课文材料进行变形,或将课文材料进行组合,或将课文内容进行浓缩,设计能让学生集体参加的充满"文趣"的表演式朗读活动。2.针对有些课文短小、精美、易懂的特点,用"反复"的手法,设计分层推进、逐层深入的美读教学步骤,让课堂阅读活动充满"美趣"。3.教师巧读课文,对课文进行阅读新解,并将自己这独有的心得转化为教学设计,让学生面对浅显的课文,也觉得有一点"奇趣"。4.针对课文内容,从"发现问题"的角度,从"编拟练习"的角度,从"积聚精华"的角度,设计能让学生觉得饶有"兴趣"的课堂竞赛活动。(余映潮《阅读教学50讲》)例如《咏雪》教学板块分为赛读?赛问?赛讲等环节。(一)赛读:读文比赛。(10分钟左右)1.5分钟自由朗读,教师提出层次不同的朗读要求。2.5分钟竞读比赛。或分组赛,或对手赛,要求读出情景,读出叙、议的层次。(二)赛问:质疑比赛。(10分钟左右)1.3分钟质疑问难准备。2.3分钟质疑问难比赛。3.教师释疑解难,并安排一定的课中练习。(三)赛讲:讲故事比赛。(20分钟左右)1.请同学们展开联想和想象,将课文内容"变"为一篇白话故事。2.同学们自读自讲。3.分小组讲故事。4.选手竞讲。5.教师评说。在这样的教学中,串讲不复存在,繁琐的提问销声匿迹,赛读、赛问、赛讲三个教学环节与整体感知课文、整体理解课文紧密相联。《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公输》、《马说》属于谋略类,要反复读,在读中去体会字里行间主人公的能言善辩及说理的透彻。《小石潭记》、《湖心亭看雪》、《满井游记》、《醉翁亭记》属于情趣类,要从赏析美点的角度去读,在读中体会景色的优美及作者高雅的情趣。 八、文章结构形态分析与欣赏。文章结构形态是文章的骨线,研究文章结构形态在阅读教学中非常重要,其实用价值之高,也许可以说超乎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切其它因素。因此要想搞好语文教学,必须具备从文章结构形态去研究的基本功。以《济南的冬天》为例。(一).从全文行文布局角度来欣赏。开头一段,写济南冬天的天气。作者以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和北平、伦敦、热带的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的"温晴",赞誉它是个"宝地"。这是贯串全文的主线,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都是与此相联系的。第2段开始,"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是个重要的过渡句,转到对冬天山水的描写。在分写山水之前,先给人以济南的总体感,用拟人的笔法烘托出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作者紧扣住这一点,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现济南冬天山水之美,又寄寓对祖国河山真挚的爱。 文章用了三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先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次写薄雪覆盖下的山,再写城外远山,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第5段写冬天的水色。作者极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之清澈、透明。又拓展想像,将天光、水色融为一体,描绘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一句结束。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 (二)从文章标题首尾安排角度欣赏。标题是《济南的冬天》,结句是"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为何"济南"与"冬天"位置互换?作者艺术匠心有三: 1.首尾呼应为多种文体采用的方法之一,作者为避免结尾使用标题的照录,作了标题主词与偏词位置的互换。这一换,引起读者关注,激起赏析者的兴趣,有浅中匿深,平中藏奇之妙。 2.《济南的冬天》因"冬天"为中心词,见此马上会生冬天之感:朔风扑面,大雪纷飞,厚雪冰棱,无一不透出一股袭人的寒气。可读过全文,响晴取代了暗晦,阴冷被煦暖替换,作者结穴为"冬天的济南",把中心词换成了"济南",则突出了济南的冬天特有的韵致,使读者经历了从切肤之冷到响睛之暖的转化,确实胜八一筹。 3.《济南的冬天》作为中心词的"冬天"是一个时令,给人以笼统抽象之感。作者以抽象造成迷离的悬念(到底什么样?),接着以生花妙笔写出具体的冬天的济南。山是摇篮似的山,太秀气的山,小水墨画似的山;水是冒着热气的水,深得发蓝的水,澄澈透明的水。结尾主词与偏词的互换,标志着从无形写到有形,从无色写到有色,从迷离的虚写到形、色俱佳的实,终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驻笔,真是水到渠成,再自然不过了!(教学参考资料助读) (三)从画面色调、烘托画法来欣赏。本文具有绘画美特色,具体表现在以下两点。 1.运用色调的对比烘托形象。 (1)以北京冬天朔风怒号、天寒地栗的肃杀衬托济南冬天的"暖"色。以寒村暖。 (2)以伦敦灰雾惨淡的阴郁衬托济南冬天的"明"色。以暗衬明。 (3)以热带地区烈日高照的可怕衬托济南冬天的"温"色。以热衬温。 这里运用了绘画艺术中"以形赋形"的烘托方法。 2.从纷繁的景物中,抓住主要物景的主要特征,突出表现。 沈括说:"大都山水之法,盖以大观小,如人见假山耳。"老舍先生正是用的"以大观小"的构图取景法。作者对济南大地作了简笔的写意描绘:画城,不画城的东南西北,只画冬天济南的秀美睡态。画山,不画山的上下左右,只抓住小山的主要特征:"小山整个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接着引导读者展开想象:"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难保暖和。’"画人,不画人的男女老少,不画形体,只画济南冬天人物情态的最主要特征:"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和城、山浑然构成一幅画面。 (四)从文章细部构成角度赏析。 《济南的冬天》精心设计景物和构图,层层展现景物形象。 绘画是"空间艺术",须将空间并列的景物按照美的原则加以巧妙的布置。这种绘画的技巧,老舍也用到他的散文中了。说第二段画的浑然一体的济南大地是一幅写意画,那么第三段画的美态纷呈的济南雪景则更接近于工笔画。 作者依山写景,通过写美的小山各个细部的雪光、雪色、雪态,画出了小山的秀美。在艺术结构上取了两层布置。先进行工笔的分笔描绘,从山上、山尖、山坡一直到山腰,一步步地细看,一笔笔地轻描:它是白的,"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生色;它是银的,"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雪相映生辉;它是彩色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是它的色,"这件花衣被风儿吹动,叫你希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是它的态,在色和态的描绘里写出了静中的动;它更有世上最动人的容色,艳艳夕阳的斜照下,它像少女一样"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在傍晚雪光的渲染中画出了形中的情。真是一笔一景,一景一态。这一段分笔描绘,从方法看是用的工笔,从意境看依然着力于写意。中国绘画讲究"气韵生动",分笔描画的雪景,不是呆板的,而是生动的。一连串的动词,将读者带联想、想象的意境,读者所感受到的不仅是雪的光、色、态的外在美,而且是雪的情韵,雪的内在的美。作者所创造的,正是"气韵生动"这一绘画艺术的最高境界。 行当所行,止当所止,融情人景,诗意盎然。如文章开头"对于一个……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这段文字,读来顺畅、上口、富有节奏感。这和作者在语言协调上下了功夫有很大关系。这个意群由两句话组成,内容上是两个对比,但在语言的组织上,却是化散句为整句,两节文字—一对称,基本上是单音词对单音词,双音词对双音词。如两个"像我"并列,"北京"对"伦敦","奇迹"对"怪事"等等。在整齐中又有变化,错落有致,气势贯连,读来很有音乐性。 由此可见,对文章章法结构的赏析,可以让我们从深度广度抓住文章的结构构建规律,感知其形式美、音韵美。 读课文的种种方法是我们深入研读课文,挖掘文本内涵,近距离与文章、与作者对话的一种手段。因此,做为教师,我们要炼就这一项基本功,从研读教材去提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