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道家学说中的战略管理思想


  虽然西方学者,当然也包括我们后世的东方学者,对于中国传统人文哲学思想的认识上往往觉得晦涩与深奥,转而求较为容易掌握的西方的工具化方法与手段上的学习。
  事实上,中国古代饱学之士之所以为"专家"、"学者",本质差别在于对规律的挖掘与发现上取得了成就,这在严肃的理解中,将把握规律者称为"圣贤",亦就是我们现世所说洞察与把握事物演进规律的学问大师了。正因为把握事物运行之"大道","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一、道家学说的"道法自然"即遵循"规律":顺"道"的本质与前提
  1、道家的"道"与"无为"的真实涵义:无为与顺应规律
  第一,道家的"道":规律性。现代企业经营的法则老子的大智慧,在他的"道法自然"的思想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何谓"道法自然"?这里的"道"指规律,而"自然"则指演进顺序,亦是规律的一种。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它强调的是"道"运行自身有其内在的规定性与本质。
  引申含义为:为何要干预它?人为在道家则为顺应与利用这种规律性,而不是主观改变它。虽然表达简单,但是,我国古代的诸多学说如道家一样,大量晦涩篇幅都集中于"道"的探索上。因为,学习西方哲学的人都知道,研究规律与发现规律则是所有研究中最为艰难的事情,但是,也是最为重要的事情。它是以后一切行为与决策的前提因素。
  第二,道家的"无为":本质属性与前提条件。"无为"本质上要求顺其自然。运用到社会治理及组织的战略上,要求社会主体行为人能顺任自然,对于规律性运行的事物不加以干预,顺应事物自我发展、自然发展,让万物自化。但是,这其中的重点则是"道","无为"建立在遵循"道"的基础上的行为选择。
  道家"无为"的前提条件看则为"德",而且是"大德"。老子认为"大德"需要从小德积蓄而来。天地有好生之德,育万物以生机,这个自然演进规律则为"道"。所以,万事万物依托内在规律而运行。老子的"道法自然"的思想并非消极,而是从源头的角度寻找到事物运行的本质与规律性属性,而不是注重于方法与手段的干预。
  2、道法自然与"无为"辩证:自育与自化而生
  道家的"道法自然"分别体现在自然与社会两个体系中的运行中。首先,天地自然体系上,正如庄子所言"万物有成理,四时蕴明法",其中自有内在规律,为何要干预其循律而行呢?其次,运用于人类社会方面,就是"无为而治"的思想。老子认为人世间和天地间的万物一样,都是自然化育、自然发展的,都要排除外在的主宰和干涉,使其自然而成,这就是老子在政治管理上的"无为而治"的思想。老子强调:"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二、道家战略管理思想中的主要内容:水至柔,而利万物,圣人处无为之事!
  1、道家的"无为"治理思想内涵:顺道而"生
  第一,道家"无为"理念:"大朴"、"顺德"与"尊道"。把握事物演进的顺序非常重要,这就是自然演进的内在规则。
  《道德经》有言:"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认为"道"在运行中创生了天地万物,这种创生是依顺自然而成,勿需人为干涉,故圣人常无为。
  因而,这种"自然"的顺应只需观察,圣人可居"无为"加以观察与利用。对于"道法自然"与"无为"的关系,老子认为:"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第二,道家的战略治理原则:"育"德则万物"生"之。老子提倡"无为"的理想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主张人要处在"无为"的境界来处理世事,用"不言"的方式去教导。老子不是不要"为"、不要"有",他期盼"万物作",主张"生"和"为",但生养万物、作育万物、事业成就都不据为私有、自恃己能、居功自傲。只有不居功自傲,他的功劳才不会被泯灭。
  第三,道家之顺道的"无为"与作用流程:王侯如"守"之,万物将自化。天地不为追求自己的发展,反而能长久地发展,这也是从另一个角度来印证"无为而无不为"的道理。老子提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作为统治者的侯王,如能遵循用"无为"的思想来进行管理,万物一定自我化育,繁衍生长不息。
  老子借"圣人"的话指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里的"无为",便表现为不干扰、不多事、不贪欲,人民就自然做他应该做的事,就纯正、朴实,就必然富足。
  2、道家"上善若水"与利他:"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第一,利万物而不争:上善若水"。在天地之间,最能遵循"道法自然"的,就是水。水具有独特的秉性,具有"善"的本性,因此老子称赞说:"上善若水"这里的"善",实际就是"生机"形成的基础。而生机需要繁荣昌盛,其前提自然是"道法自然"。赋予万物以生机,什么事情能够比之能具有"善"呢?
  故"上善若水"是指世间万物中,最能对万物以"善"待之,以德载之的了。如果我们遵循这个规律,那么就会像水一样,利万物,而几于道了。故水的"道"就在"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第二,"上善若水"与付出及利他:这就是"道"了。水滋养万物而不争。老子认为具有这样的心态,基本已接近了道的境界。由此,老子认为:"海纳百川,水利万物",它不仅躬行待人,体现为德载于谦卑,同时,不分浊恶,包容之,可谓之胸怀的博大,这就是循道而行,能够培育万物的"善德"了。
  3、道家战略管理思想的思想核心及其应用:至柔于水,驰骋天下之至坚
  第一,道家战略管理文化的思想核心:至柔于水,驰骋天下之至坚。我们知道,中国历史人文思想在探索人性、社会、自然、行为、价值模式等的运行规律及其特征上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同样,我们理解到一个组织制度化管理及其工具化安排的误区,特别是作用于社会不同文化传统模式的群体时是难以发挥作用的。所以,文化价值模式所体现的文化元素与特征则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作用。道家的人文思想所提炼的元素正是构成这种人性、群体价值观、社会行为模式等的文化内涵,亦是一种文化元素。正是有了文化的介入,文化元素的培育,则会"至柔于水,驰骋天下之至坚"也。
  第二,道家战略管理运用原则:"道法自然"、"上善若水"。在东方智慧中,老子"道法自然"、"上善若水"的思想,正成为现代企业文化体系与战略经营的至上法则。企业文化体系及其战略经营需要遵循如下几点:
  一方面,需要运用道家倡导的顺依事物发展规律来行事,就是要"道法自然";
  另一方面,要做到付出,"上善若水"润万物,要使企业的经营具有水的性格和功能,对市场的扩展和对客户的服务,能像水一样"润物细无声";
  最后,企业战略经营需要以文化元素浸染社会群体与消费者,从至柔于水,达到驰骋天下之至坚。
  4、道家战略管理思想有关文化治理的辩证认识:"柔"与"坚"的战略差异
  第一,道家战略思想有关文化治理的辩证认识。道家所言"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世间万物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但它攻坚无数坚硬的东西没有不成功的,也没有任何其他东西可替代它。这就是"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以弱胜强,以柔克刚,这是谁都知道的,但除了水,谁也做不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水能成飞瀑、成巨浪,亦能水滴石穿。
  因此,老子感叹道:"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老子以水的特性说明无形的力量能渗透进没有间隙的东西,由此论证了"无为"的效益与作用。他进而认定:"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不言"却有教导的作用,"无为"却能收到益处,老子不仅说明了柔弱与"无为"的关系,更指明世间万物除了水,几乎都达不到这种效果。
  第二,道家管理战略之"柔"与"坚"的战略差异评析。老子曰:"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锋芒毕露,一定四处受敌,危机四伏。老是咄咄逼人,自己一定会忙得自顾不暇,最后招架不住竞争对手的进攻。坚硬的易折,表现强硬的东西一定是不长久的。而水不只是柔软的,它又是有意志的,人们讲"滴水穿石",能做到这一点,不仅要持之以恒,更必须目标始终如一。因此,企业在经营中坚守自己的信念,持之以恒,才是根本的法宝,才能发展壮大、做到基业长青。
  第三,现实应用价值。东方管理要运用好道家思想,必须领会和把握好老子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思想的真谛。企业管理,无论是内部管理还是对外部的营销及对顾客、客户的管理,要善于把握和运用事物发展的相反相成的原理,更要善于把自己的心态及为人处世放在低弱的位置,如此企业才有不断的、新的发展机遇。
  5、道家管理思想运用原则总结:遵道、得道、御道三原则
  苏东水先生曾提出道家管理思想的遵道、得道、御道三原则,体现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遵道原则。天地万物皆由冥冥之中的道支配,道是绝对的、永恒的,是不可改变和亵渎的,只可以体会、尊重、顺应。庄子这样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庄子·大宗师》)道如此高深莫测,久远难定,必须信之尊之顺之。怎样尊道呢?老子回答:"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从"道法自然"可以推出管理要符合人的自然本性的结论,尊道和尊人在道学管理原则中是统一的。
  第二,得道原则。要掌握并运用道,既要做到对天地万物的吉凶祸福的转化有一个清醒而又彻底的认识,还要使自己的精神修养与道契合。如何才能达到这种精神境界从而得道呢?老子回答:必须做到虚、静、一、守,"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名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先使自己虚,由虚致静,由静认知规律,坚决按照规律去做就是守。虚、静、守、一和无为、好静、无事、无欲是一致的。从个别来看,无为—自化、好静—自正、无事—自富、无欲—自朴,从整体上看,全部得道过程正是从无为到无不为的循环演变。
  第三,御道原则。道学管理既是理论的结晶,也是实践的智慧。得道的目的在于应用——御道而行,实施到现实中去。统治者必须顺应百姓,服务人民,才能利己安民。管理者在实践中还要懂得"将欲夺之,必因与之"的取予之道,"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不争之理,"无私,故能以天而私之"的为人之术。
  三、道家管理战略内在机制评价:管理的文化治理模式亦是一门艺术
  道家的管理亦可以称为艺术,而且这种艺术是非常精妙的。西方真正体会到管理是一门艺术时,已经是二十世纪末期。我们知道,它是以研究东亚国家的日本为契机形成的,这一过程以威廉大内的《日本的管理艺术:美国如何迎接日本的挑战》、《Z理论》,以及沙因的《组织文化》等人的研究为契机掀起了管理艺术性认识的人文思想探索高潮。但是,诚如世界各国学者所认识到的那样,管理文化的根在中国,但是却极其深奥。
  1、道家管理可理解为艺术:文化治理的艺术。道家管理战略不仅是一门哲学,同时也是一门艺术,真正把握起来并非易事。事实上,这门艺术在我国历代为政者的治国战略中并不鲜见。比如:"汉文帝是老老实实地实行老子的哲学来治国的,他奠定了两汉400年天下的基础。康熙善于艺术地运用黄老之道,取得了超过汉文帝的成就。一个十多岁的少年,处在内有权臣、外有强藩的情况下,能除害兴邦,内收人才,外开疆土,都自然而然地合于老子的"冲而用之或不盈"、"挫其锐,解其纷"的管理艺术,深得老子的妙用"。
  2、道家的"以德为先"战略:机制评价。"老子所说:"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而且"夫惟不争,故无忧"。孔子赞美水以"逝者如斯夫"的前进,永恒的"不分昼夜"勇迈古今的精神。佛家赞美水性至洁,"大海不容死尸",说明水不为外物所污染的本质。道家则劝人效法自然,学习水之道,要善于自处,居下地而不卑微;要善于修心养性,包容一切而深沉;要善于助人,给予而不索取;要涨落有则,言而守信;要公平公正,正直稳衡;像水一样能够协调融和;象水一样把握机会,适时而动"…
  3、道家管理模式的战略基础:"固本"后可以"为政"。"道家管理的宗旨是"为无为,则无不治",通过"无为"达"无不为"之效果。道家的基础和逻辑结构是以人为本,道家管理的核心在于"固本"。何为"本"?本者,民也,人也。"民者,万世之本","民为政本"。毫无疑问,人民是管理的根本。
  道作为治理天下所依托的规律,能够具体解决人与自然、社会、心灵的冲突。在这一原理下,老子明确提出了道家学说的人本管理原则。
网站目录投稿:怀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