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区教育局今春承诺:小学一二年级不带作业回家,教辅书不进中小学课堂。这一举措实施了一段时间后效果怎样?日前一项调查表明,对于学校为学生减负,家长普遍表现焦虑,"家庭加餐"成为推进"减负"工作的最大阻力之一。 家长担心降低"竞争力" 静安区教育局透露,日前对减负承诺的专项督导发现,绝大多数学校都能信守"减负承诺",区内小学一二年级的书面作业一般均控制在校内甚至课堂上完成,小学和初中其他年级的作业量也得到较好控制。 然而,在学校作业量大幅降低的同时,家长布置的作业却空前增加。调查显示,比例最高的一所学校,周一到周五有73%的家长布置课后作业;另一所学校,双休日有60%的家长增加作业量。"学校减负后,家长担心光靠这点作业远远不够,因而四处寻找教辅书,自行为孩子‘加餐’"。 据了解,该现象并非静安独有,而是个普遍的社会问题。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曾遭众人抱怨。自今春起,在市教委的推动下,闸北、徐汇、卢湾等区陆续推出教师减负问责、周五创新实践日等多项减负"新政",还给孩子更多自主的时空。本应皆大欢喜的事,但不少家长持反对意见,究其原因,"还是担心影响孩子的成绩"。这些家长普遍认为,"要想进好学校,就得多付出努力。其他学校和学生千方百计增加学习时间,而我们孩子的学校却在减负,岂非自降竞争力?" 减负之后增加的课余时间如何安排,也成为不少家长的心事。现在多数家庭都是双职工加独生子女,孩子一旦课后没有作业,又缺乏玩伴,就在家看电视、玩游戏机……家长怕减负后多出的时间白白浪费掉,因而纷纷在放学后、双休日把孩子送进课外补习班,"加码"学习。 苦读"陪读"不得已 学校虽然在减负,家长却自行加码,最终的结果仍是孩子"苦读"无止境。 "逼"孩子苦读,家长坦言"也是不得已"。梁女士的观点颇有代表性:"我们做家长的并非铁石心肠,也想让孩子轻松点、多玩玩。但他今天玩得痛快了,将来前途怎么办?将来要找好工作,就得考名牌大学;要考名牌大学,就得进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于是在现实压力层层传递之下,孩子从上幼儿园开始,家长就不敢掉以轻心。 不少家长除了给孩子作业"加码"外,还全程陪同做功课:分析作文题目、解答数学难题、订正错题……借以通过提高孩子的作业质量,抵冲作业数量减少带来的"损失",帮助提高学习成绩。一位校长说,"这形成了一个有趣又无奈的现象,不少家长一边抱怨自己被孩子作业‘套牢’,一边却乐此不疲越抓越紧"。 "编外老师"多无效劳动 专家指出,庞大的家长队伍加入"编外老师"大军,辅导孩子学科学习,其实弊大于利。 静安小学日前对比研究了由同一学科老师任教的寄宿班(无家长辅导和家庭作业)与走读班(有家长辅导和家庭作业)的学习情况。结果显示,家长布置的作业并未对接学生在校的课堂学习,孩子所做的多为无效劳动;同时,家长辅导课堂作业,学生若答得全对,也会导致老师无法从中诊断自己的教学效果,从而调整教学。 更耐人寻味的是,对于小学生简单的作业,大多数家长还能搞明白,但孩子到了初中、高中,很多知识点和方法,家长已经忘记,此时无法掌控却又不敢放手,故而变得更为焦虑。这,对于不少家庭成了一道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