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县学校留守儿童调研报告精选多篇


  第1篇第2篇第3篇第4篇第5篇更多顶部 Ŀ¼
  第一篇:学校留守儿童调研报告第二篇:县学校留守儿童调研报告第三篇:2014年xx县学校留守儿童调研报告第四篇:留守儿童的调研报告第五篇:留守儿童调研报告更多相关范文 正文第一篇:学校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学校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一大批未成年的孩子被留在家里,在农村出现了一个新的特殊儿童群体――留守儿童,且这个群体的人数正在不断扩大,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针对这一现状,为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教育和身心发展情况,我们到部分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的几所中小学进行了为期两天的调研。据抽样调查,有的学校留守儿童比例高达50%。由于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身心发展尤其是品德、心理健康成长方面存在的问题正日益凸显,亟待引起政府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呈两极分化,普遍较差。父母外出,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这个重要环节,留守儿童对学习缺乏热情,进取性、自觉性不强,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应付了事,学习成绩普遍较差。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学习缺乏热情,不求上进,学校教育往往处于事倍功半的尴尬境地。留守儿童一旦在某个学习环节跟不上,往往破罐子破摔,厌倦学习、不求上进。这种情况让学校的管理者和老师十分担心,在留守儿童较为集中的贫困地区,这种情况已经影响了班级、学校的教学质量。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优秀的不到20%,65%以上学习成绩中等或偏下,有的主课只有30分―40分,有的逃学、厌学,上课纪律性差。
  但也有少数留守儿童有着许多同龄孩子较少具有的优秀品质。比如:独立性、自理能力强、意志品质坚定,更懂事和体贴别人。能够把对父母的思念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有较高的学习自觉性,成绩优异,各方面表现良好。这种情况虽然在留守儿童中所占比例小,却也提示我们,对留守儿童来说,成长和生活环境是辨证的。如何将留守儿童的不利处境转化为积极因素,是需要探讨的非常有意义的话题。
  2、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表现在不讲卫生、不换衣服、挑食挑穿、乱花钱;有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在家里不听代养人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不服管理,说谎骗人,小偷小摸,抽烟、喝酒、打架、骂人……成为了"问题儿童"。如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学生王某在父亲外出打工多年里,由于长期在放任自流的环境里,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他在家里不听代养人的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在学校老师反映他不是干坏事,就是纪律散漫,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等现象发生;还有一个中学学生谢某,由于家庭困难,父亲到广东打工,他跟母亲生活在一起。但由于父亲
  长期不在身边,他不但不听母亲话,花钱大手大脚,而且经常顶撞老师,并且敲诈低年级同学的钱财。
  3、留守儿童心理出现偏差,少数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障碍。留守儿童大多年龄在1―15岁之间,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有的出生几个月或一周岁后,父母就外出务工,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我们对学生问卷调查显示:留守儿童十分想念父母的占95%,有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年回来1次,有的留守儿童父母几年回来1次,有的留守儿童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留守儿童有的情绪消极,表现出性格内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或焦虑、任性、暴躁,小学二年级学生小赵父母双双打工,原本就内向的她在学校就更不爱讲话了,上课常常发呆,不愿意回答老师的提问,集体活动也不愿意参加,经常独自一人躲在一个角落;中学男生李某,父母长期在外打工,自己一个人生活,经常独来独往,从不与同学、老师讲话,极端的封闭。
  4、监护管理不够强。对留守儿童调查发现,留守儿童托付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管的占75%;拖付亲朋好友照管的占10%;有5%的留守儿童没有监护人,独自一人生活。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不管是祖辈还是亲朋好友,在他们眼里,认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不能对他们要求太严格。只要孩子能有饭吃,身体健康不生病,安全不出事就尽到了责任。甚至部分监护人,因为忙于农活,对留守儿童的生活也照料不周。在问卷调查中,如果生病了,有14%的是忽略;8%的自己配药;20%的给父母打电话。隔代的祖辈对孩子过于溺爱,物质上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在本次调研中,有一个姓张的男生,父母都到上海打工,跟外婆生活在一起,椐他的班主任反映,他每隔一段时间,便以各种理由向外婆要钱,然后到城里去玩耍,直到钱用完后,才会回家。同时,祖父母等临时监护人因年老体弱等多种原因无法认真行使对儿童的监护权,特别是老人防范防护能力弱,安全保护意识不强,也导致留守儿童患病不能及时医治和受到意外伤害的事件屡有发生,使孩子的生存状况存在诸多隐忧。
  5、监护人自身素质偏低,家庭教育缺失。由于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年纪较大,文化层次不高,有的是文盲或半文盲,他们不知道从心理上关心孩子、照顾孩子,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在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上还是老一套,与孩子交流沟通上存在困难。加之新课程改革以后,教学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就连一些年轻的农村家长也难以很好地辅导学生,更不用说老年人了。并且,由于监护人的素质偏低,也造成了学校与监护人沟通上的困难。老师们更担心,随着打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留守儿童会进一步增加,如不采取有效
  措施,影响的将不再是少数人的素质,而将是未来农村建设者这个大群体的素质。
  二、产生的主要原因
  1、农村家庭收入低下,父母家庭教育观念淡薄。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的终身教育,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孩子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特别是中小学时期,是人生行为习惯、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父母外出务工,由于收入普遍不高,居无定所难以将子女带在身边,错过对孩子教育的黄金期,对孩子影响极大;有的父母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疏于管教,造成亲情淡漠,孩子缺乏安全感;有的父母教育方法不得法,存在用钱补偿感情的心理,认为把钱寄回家,孩子有吃有穿有玩就行了,物质上满足,事实上成为孩子学习、身心发展的旁观者;祖辈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且知识、能力上也承担不了对孩子的品德培养、学习辅导的任务,使家庭道德教育处于真空状态。
  2、学校教育力不从心。外出务工人员将子女的教育寄望于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由于学生多,教学任务重,心有余力不足。大部分留守儿童没有寄宿学校,在学校的时间有限,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与家长的沟通难以实现,很难为留守儿童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教育,在学习上、生活上难以给留守儿童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对那些有问题的留守儿童难以管理。再加上留守儿童特殊群体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有的学校人数比例小,没引起重视;有的学校虽人数比例较大,但仍在探索实践阶段。
  3、社会对留守儿童关注不够。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数农村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方处于无人员、无设施、无场所的"三无"状态。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
  三、学校对留守儿童教育现行的一些具体做法
  1、学校领导已引起重视,并建立相应的机制。
  在调研的几所学校,都有留守儿童的统计和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具体措施。部分学校成立留守儿童管理领导小组,明确学校各部门及班主任、任课教师的责任,形成校内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有的中学从思想教育、"五老"进校园、模拟家庭、师生、生生结对子、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等方面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同时,建立学校教育服务制度。发动老师对留守儿童进行定点、定人的帮扶;与监护人签定《监护人责任书》;班主任与留守儿童签定《自我承诺书》,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提高留守儿童的自我管理能力;与村社取得联系,各村设有留守儿童村社联络员;建立《留守儿童突发事件处理预案》等。
  2、学校积极开展一系列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活动。
  (1)定期开通"亲情热线"电话,使留守儿童家长通过"亲情热线"经常与孩子联系交流,使孩子可以定期向父母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并了解父母在外工作、生活情况,加强父母子女间的情感沟通,消除留守学生对亲情的心理饥渴。
  (2)开展模拟家庭活动,老师充当留守儿童的临时父母,将留守儿童接到自己家中,辅导学习,并给以生活上的关心和照顾。有一位李姓老师,一发现留守儿童思想不稳定或者学习下降,就将留守儿童接到自己家中,与学生交心谈心,辅导其学习,亲自为学生做饭。
  (3)建立帮扶机制,发动社会各界共同关心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通过"两免一补"、贫困生、特困生救助等办法对贫困留守儿童进行重点救助。
  (4)开展"结对子"活动。班主任组织学生与留守儿童结对子,学习、生活上相互关心和帮助;同时,学校发动教师与留守儿童结对子,一个或几个教师负责一个村的留守儿童,对其进行不定期的家访和生活上的一些关心和照顾,做到定点、定人联系;
  (5)"五老"进校园活动。发动老干部、老党员等做义务校外辅导员,讲革命传统史,鼓励学生发挥艰苦奋斗、自强自立的优良作风,对留守儿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3、积极建立家校联系,举办"四老"家长学校。
  学校在学生入学时,详细记录了留守儿童家庭基本情况及父母的联系方式。当留守儿童出现异常情况时,及时与父母取得联系。同时,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大多由祖父母、外祖父母做临时监护人的情况,学校对对留守儿童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四老"人员进行培训,改变"四老"家教观念陈旧,对孙辈重养轻教、娇惯溺爱的情况,引导这些老人更新观念、提高素质、学会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
  4、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进行跟踪管理。
  完善学校留守儿童档案,实行动态管理。建立"三知、三多、三沟通"机制(对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留守儿童监护人情况、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去向及联系电话等方面的知情;多与留守儿童谈心交心,多开展充满人文关怀的集体活动,多到留守儿童家庭进行家访;定期与留守儿童的父母、监护人、代管人进行沟通)。根据每一位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案,有针对性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指导,并进行跟踪管理。
  5、积极开展各类校内外活动。
  班主任和老师给予留守儿童特殊的关爱,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坚持启发、引导的疏导原则,强化行为规范的养成训练,组织班队活动让留守儿童学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自我生活,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留守儿童在亲身体验中受到教育,以弥补他们
  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
  四、下一步的对留守儿童教育的意见建议
  1、请上级有关部门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给予高度重视,给基层以项目财力支持,扩大寄宿制学校的覆盖面,让留守儿童集中到学校吃住。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帮助留守儿童较为集中的村小、中学新办或巩固原有的寄宿学校,并按照实际留宿的留守儿童数量,发放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让留守儿童吃住集中到学校,一是可以解决家中无人照顾的问题,二是方便学生向老师请教问题,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三是有利于同学间的交流,发展积极向上、开朗健康的性格和心理。四是可以排除留守儿童上学往返途中的安全隐患。
  2、学校应在留守儿童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农村中小学应切实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一是从生活上和心理上给予留守儿童更多关心和关爱;二是针对留守学生特点,强化行为规范的养成训练,在教学中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他们学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三是通过书信、热线电话等形式,加强与留守学生家长的沟通,为增进孩子与父母的联系创造条件。
  3、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引导留守儿童家长重视对子女的教育。社会各方面应针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宣传普及家教知识,教育进城务工的农村家长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明确教育子女的职责。在留守儿童父母回乡探亲时,组织他们参加家长会或家长学校学习,引导他们经常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给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同时教育临时监护人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注重道德教育,更多地满足孩子的精神需求。
  4、强化监护责任,构建亲属监护网络。相关单位要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家长在外出务工的同时,把孩子的生活和教育事情安排好,外出打工后要加强与孩子沟通、学会交流以及教育孩子的科学方式和方法,发挥家长对孩子的独特的教育功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此外,要加强临时监护人的家庭教育指导,转变监护理念,引导临时监护人及其他亲属对孩子的文化道德教育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的关注。让远离父母的孩子真正感到"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合力营造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5、发挥基层组织作用,构建社会呵护网络。要尽快做好留守儿童档案的建设工作,全面掌握留守儿童的有关情况,针对各类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采取有效措施,更切合实际地解决留守儿童的生活教育问题。对于那些生活较困难和问题突出的留守儿童要特别关注,建立社区帮扶中心,并组织干部到留守儿童家里慰问,切实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实际问题。要加强农村基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由村支部负责,统筹乡村学校的老师、村妇女主任、退休老同志、共青团员
  等各方面力量,给予留守儿童"一对一"的特别关怀,组织他们开展有益的集体活动,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第二篇:县学校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文章标题:县学校留守儿(推荐打开范文网wwW.hAOwORd.cOm)童调研报告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一大批未成年的孩子被留在家里,在农村出现了一个新的特殊儿童群体――留守儿童,且这个群体的人数正在不断扩大,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针对这一现状,为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教育和身心发展情况,__县妇联、县教育局、县关工委于2014年4月25、26日到部分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的龙海乡、中枢镇、芳华镇、三岔河镇的中小学进行了为期两天的调研。据抽样调查,有的学校留守儿童比例高达50。由于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身心发展尤其是品德、心理健康成长方面存在的问题正日益凸显,亟待引起政府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呈两极分化,普遍较差。父母外出,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这个重要环节,留守儿童对学习缺乏热情,进取性、自觉性不强,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应付了事,学习成绩普遍较差。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学习缺乏热情,不求上进,学校教育往往处于事半功倍的尴尬境地。留守儿童一旦在某个学习环节跟不上,往往破罐子破摔,厌倦学习、不求上进。这种情况让学校的管理者和老师十分担心,在留守儿童较为集中的贫困山区、半山区,这种情况已经影响了班级、学校的教学质量。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优秀的不到20,65以上学习成绩中等或偏下,有的主课只有30分―40分,有的逃学、厌学,上课纪律性差。
  但也有少数留守儿童有着许多同龄孩子较少具有的优秀品质。比如:独立性、自理能力强、意志品质坚定,更懂事和体贴别人。能够把对父母的思念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有较高的学习自觉性,成绩优异,各方面表现良好。这种情况虽然在留守儿童中所占比例小,却也提示我们,对留守儿童来说,成长和生活环境是辨证的。如何将留守儿童的不利处境转化为积极因素,是需要探讨的非常有意义的话题。
  2、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表现在不讲卫生、不换衣服、挑食挑穿、乱花钱;有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在家里不听代养人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不服管理,说谎骗人,小偷小摸,抽烟、喝酒、打架、骂人……成为了"问题儿童"。如双箐口小学二年级学生保傅林在父亲外出打工多年里,由于长期在放任自流的环境里,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他在家里不听代养人的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在学校老师反映他不是干坏事,就是纪律散漫,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等现象发生;芳华中学学生谢小兵,由于家庭困难,父亲到广东打工,他跟母亲生活在一起。但由于父亲长期不在身边,他不但不听母亲话,花钱大手大脚,而且经常顶撞老师,并且敲诈低年级同学的钱财。
  3、留守儿童心理出现偏差,少数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障碍。留守儿童大多年龄在1―15岁之间,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有的出生几个月或一周岁后,父母就外出务工,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我们对名学生问卷调查显示:留守儿童十分想念父母的占,有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年回来1次,的留守儿童父母几年回来1次,的留守儿童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留守儿童有的情绪消极,表现出性格内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或焦虑、任性、暴躁,双箐口小学二年级学生赵晓蓉父母双双打工,原本就内向的她在学校就更不爱讲话了,上课常常发呆,不愿意回答老师的提问,集体活动也不愿意参加,经常独自一人躲在一个角落;芳华中学有一个有一个叫李远的男生,父母长期在外打工,自己一个人生活,经常独来独往,从不与同学、老师讲话,极端的封闭。
  4、监护管理不够强。对169名留守儿童调查发现,留守儿童托付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管的占75;拖付亲朋好友照管的占10;有5的留守儿童没有监护人,独自一人生活。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不管是祖辈还是亲朋好友,在他们眼里,认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不能对他们要求太严格。只要孩子能有饭吃,身体健康不生病,安全不出事就尽到了责任。甚至部分监护人,因为忙于农活,对留守儿童的生活也照料不周。在问卷调查中,如果生病了,有14的是忽略;8的自己配药;20的给父母打电话。隔代的祖辈对孩子过于溺爱,物质上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在本次调研中,有一个叫黎绍林的男生,父母都到上海打工,跟外婆生活在一起,椐他的班主任反映,他每隔一段时间,便以各种理由向外婆要钱,然后到县城去玩耍,直到钱用完后,才会回家。同时,祖父母等临时监护人因年老体弱等多种原因无法认真行使对儿童的监护权,特别是老人防范防护能力弱,安全保护意识不强,也导致留守儿童患病不能及时医治和受到意外伤害的事件屡有发生,使孩子的
  第三篇:2014年xx县学校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一大批未成年的孩子被留在家里,在农村出现了一个新的特殊儿童群体――留守儿童,且这个群体的人数正在不断扩大,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针对这一现状,为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教育和身心发展情况,xxx县妇联、县教育局、县关工委于2014年5月12、13日到部分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的xx乡、xx镇、xx镇、xx河镇的中小学进行了为期两天的调研。据抽样调查,有的学校留守儿童比例高达51%。由于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身心发展尤其是品德、心理健康成长方面存在的问题正日益凸显,亟待引起政府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表现在不讲卫生、不换衣服、挑食挑穿、乱花钱;有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在家里不听代养人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不服管理,说谎骗人,小偷小摸,抽烟、喝酒、打架、骂人……成为了"问题儿童"。如双箐口小学二年级学生保傅林在父亲外出打工多年里,由于长期在放任自流的环境里,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他在家里不听代养人的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在学校老师反映他不是干坏事,就是纪律散漫,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等现象发生;芳华中学学生谢小兵,由于家庭困难,父亲到广东打工,他跟母亲生活在一起。但由于父亲长期不在身边,他不但不听母亲话,花钱大手大脚,而且经常顶撞老师,并且敲诈低年级同学的钱财。
  2、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呈两极分化,普遍较差。父母外出,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这个重要环节,留守儿童对学习缺乏热情,进取性、自觉性不强,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应付了事,学习成绩普遍较差。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学习缺乏热情,不求上进,学校教育往往处于事半功倍的尴尬境地。留守儿童一旦在某个学习环节跟不上,往往破罐子破摔,厌倦学习、不求上进。这种情况让学校的管理者和老师十分担心,在留守儿童较为集中的贫困山区、半山区,这种情况已经影响了班级、学校的教学质量。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优秀的不到 20 %,65 %以上学习成绩中等或偏下,有的主课只有30分―40分,有的逃学、厌学,上课纪律性差。
  但也有少数留守儿童有着许多同龄孩子较少具有的优秀品质。比如:独立性、自理能力强、意志品质坚定,更懂事和体贴别人。能够把对父母的思念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有较高的学习自觉性,成绩优异,各方面表现良好。这种情况虽然在留守儿童中所占比例小,却也提示我们,对留守儿童来说,成长和生活环境是辨证的。如何将留守儿童的不利处境转化为积极因素,是需要探讨的非常有意义的话题。
  3、留守儿童心理出现偏差,少数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障碍。留守儿童大多年龄在1―15岁之间,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有的出生几个月或一周岁后,父母就外出务工,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我们对 名学生问卷调查显示:留守儿童十分想念父母的占 %,有 %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年回来1次, %的留守儿童父母几年回来1次, %的留守儿童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留守儿童有的情绪消极,表现出性格内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或焦虑、任性、暴躁,双箐口小学二年级学生赵晓蓉父母双双打工,原本就内向的她在学校就更不爱讲话了,上课常常发呆,不愿意回答老师的提问,集体活动也不愿意参加,经常独自一人躲在一个角落;芳华中学有一个有一个叫李远的男生,父母长期在外打工,自己一个人生活,经常独来独往,从不与同学、老师讲话,极端的封闭。
  4、监护管理不够强。对 169名留守儿童调查发现,留守儿童托付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管的占75 %;拖付亲朋好友照管的占10 %;有5 %的留守儿童没有监护人,独自一人生活。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不管是祖辈还是亲朋好友,在他们眼里,认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不能对他们要求太严格。只要孩子能有饭吃,身体健康不生病,安全不出事就尽到了责任。甚至部分监护人,因为忙于农活,对留守儿童的生活也照料不周。在问卷调查中,如果生病了,有14 % 的是忽略; 8% 的自己配药;20%的给父母打电话。隔代的祖辈对孩子过于溺爱,物质上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在本次调研中,有一个叫黎绍林的男生,父母都到上海打工,跟外婆生活在一起,椐他的班主任反映,他每隔一段时间,便以各种理由向外婆要钱,然后到县城去玩耍,直到钱用完后,才会回家。同时,祖父母等临时监护人因年老体弱等多种原因无法认真行使对儿童的监护权,特别是老人防范防护能力弱,安全保护意识不强,也导致留守儿童患病不能及时医治和受到意外伤害的事件屡有发生,使孩子的生存状况存在诸多隐忧。
  5、监护人自身素质偏低,家庭教育缺失。由于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年纪较大,文化层次不高,有的是文盲或半文盲,他们不知道从心理上关心孩子、照顾孩子,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在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上还是老一套,与孩子交流沟通上存在困难。加之新课程改革以后,教学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就连一些年轻的农村家长也难以很好地辅导学生,更不用说老年人了。并且,由于监护人的素质偏低,也造成了学校与监护人沟通上的困难。老师们更担心,随着打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留守儿童会进一步增加,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影响的将不再是少数人的素质,而将是未来农村建设者这个大群体的素质。
  二、产生的主要原因
  1、农村家庭收入低下,父母家庭教育观念淡薄。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的终身教育,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孩子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特别是中小学时期,是人生行为习惯、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父母外出务工,由于收入普遍不高,居无定所难以将子女带在身边,错过对孩子教育的黄金期,对孩子影响极大;有的父母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疏于管教,造成亲情淡漠,孩子缺乏安全感;有的父母教育方法不得法,存在用钱补偿感情的心理,认为把钱寄回家,孩子有吃有穿有玩就行了,物质上满足,事实上成为孩子学习、身心发展的旁观者;祖辈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且知识、能力上也承担不了对孩子的品德培养、学习辅导的任务,使家庭道德教育处于真空状态。
  2、学校教育力不从心。外出务工人员将子女的教育寄望于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由于学生多,教学任务重,心有余力不足。大部分留守儿童没有寄宿学校,在学校的时间有限,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与家长的沟通难以实现,很难为留守儿童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教育,在学习上、生活上难以给留守儿童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对那些有问题的留守儿童难以管理。再加上留守儿童特殊群体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有的学校人数比例小,没引起重视;有的学校虽人数比例较大,但仍在探索实践阶段。
  3、社会对留守儿童关注不够。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数农村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方处于无人员、无设施、无场所的"三无"状态。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
  三、学校对留守儿童教育现行的一些具体做法
  1、学校领导已引起重视,并建立相应的机制。
  在调研的几所学校,都有留守儿童的统计和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具体措施。部分学校成立留守儿童管理领导小组,明确学校各部门及班主任、任课教师的责任,形成校内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双箐口中学从思想教育、"五老"进校园、模拟家庭、师生、生生结对子、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等方面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同时,建立学校教育服务制度。发动老师对留守儿童进行定点、定人的帮扶;与监护人签定《监护人责任书》;班主任与留守儿童签定《自我承诺书》,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提高留守儿童的自我管理能力;与村社取得联系,各村设有留守儿童村社联络员;建立《留守儿童突发事件处理预案》等。
  2、学校积极开展一系列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活动。
  (1)定期开通"亲情热线"电话,使留守儿童家长通过"亲情热线"经常与孩子联系交流,使孩子可以定期向父母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并了解父母在外工作、生活情况,加强父母子女间的情感沟通,消除留守学生对亲情的心理饥渴。
  (2)、开展模拟家庭活动,老师充当留守儿童的临时父母,将留守儿童接到自己家中,辅导学习,并给以生活上的关心和照顾。如三岔河小学的太琼仙、飞丛仙老师,一发现留守儿童思想不稳定或者学习下降,就将留守儿童接到自己家中,与学生交心谈心,辅导其学习,亲自为学生做饭。
  (3)建立帮扶机制,发动社会各界共同关心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通过"两免一补"、贫困生、特困生救助等办法对贫困留守儿童进行重点救助。如龙海乡共有小学生3215人,2014年为1085贫困学生减免各种费用20140多元,占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每年的免费教科书也优先向留守儿第四篇:留守儿童的调研报告
  关于永登县龙泉寺镇童家窑村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报告
  永登县龙泉寺镇童家窑村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摘要】目的 对龙泉寺镇300多户农民家庭进行了关于留守儿
  童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所调查的家庭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相当高,随着科技越来越进步,在龙泉寺镇这样艰苦的自然环境条件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比例还在不断升高;大多数家庭中有2~4个留守儿童,监护人的压力和责任加重;给社会和众多家庭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关键字】引言
  永登县总面积全县总耕地面积米左右,无霜期貌呈"三川两河辖13个镇、5小组。龙泉寺镇现辖瑞芝、胡家湾、龙泉、永登县等所谓留守儿童,龄0~18岁)留在户籍所在的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是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所带来的附属产物。保障不健全等客观因素的存在,育、引导和管理,向柔弱、自卑、寂寞无聊、怨恨父母、盲目反抗和逆反等消极心理,
  留守儿童609平方公里,万亩,年平均气温天。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11个社区居委会、就是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年
  由于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留守儿童往往在心理上产生一种不适应感,性格内总人口505.9℃,年平均降水量2391
  心理健康 300毫2014米,地1523个村民16个村委会
  社会 农村家庭教育万人,隶属兰州市管辖。139126":即秦王川、永登川、八宝川、大通河、庄浪河。现个乡、个村委会,加上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及有效的教
  严重的则会导致心理畸形发展并在行为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失范和越轨现象,出现一定的"留守儿童综合症"。因此,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研究留守儿童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据2014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国留守儿童已多达2300万人。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教育、心理健康问题、以及留守儿童对众多家庭的产生的重大影响正在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亲情缺失,家庭教育缺失、学校安全缺失和家庭监管缺位是产生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
  学校联手是解决问题的主要措施。关注留守儿童就是关注农村的未来,解决好留守儿童问题,
  空间,有利于促进学校教育和农村社会的良性发展。
  1方法
  1.1研究工具我们在调查过程中采用的是自编问卷调查法,整套问卷由留守儿童生活状况、心理状况、
  部分题目构成,总共二十道题。
  每份问卷以主试提问,被试回答,主试执笔的方式来完成;前留守儿童只做登记并进行统计。
  1.2研究对象我们面向永登县龙泉寺镇童家窑村的九个社的300多户农家进行了调查。发放问卷
  回收率为,另外还包括统计的
  2结果与讨论
  2.1童家窑村留守儿童现状分析
  为他们创造良好教育和健康成长的环境和、学习状况和教育状况四7~18岁的留守儿童人手一份问卷, 234份,有效问卷12名学前儿童。2 家庭和0~7岁学份,有效政府、184
  我们总共调查234户人家,回收有效问卷184份,有效回收率为78.6%,其中留守儿童家庭数为55户,占所调查家庭的30.0%,留守儿童人数为67,占总调查儿童数的48.6%,
  2.1.1性别分布调查发现男性儿童占总留守让他的41.8%,女性儿童占总留守儿童的58.2%。在调查过程中,女童比男童比例高的原因主要是:有些家庭有重男轻女的观念或者孩子家里排行小,将其带到打工地进行照顾和学习,将女童留在家里有其他人监护。
  2.1.2留守儿童年龄分布
  17.9%,6岁以上留守儿童占所有留守儿童的
  儿童所占比例较小的原因主要是父母将
  照顾的居多。
  2.2留守儿童生活状况分析
  2.2.1监护类别
  52.5%,隔代(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监护并日常进行劳动的也占总留守儿童的76.4%。父母外出打工无疑给孩子增加了许多劳动上的负担。
  2.2.2监护人的文化程度
  人都是文盲,大多数监护人也无法给孩子辅导家庭作业,
  在日常行为上进行管教并要求其重视学习。
  2.3留守儿童心理状况分析
  2.3.1性格方面
  性的不健全因素所占留守儿童比例为
  所调查留守儿童中,单亲(母亲)监护的占本次调查统计得出,性格柔弱、内向、父母学前留守儿童占所有留守儿童的82.1%。调查发现学前0~6岁儿童带到打工地抚养据统计有68.9%的留守儿童其监护部分也只能暴躁任56.3%,从而发现大多数留守儿3
  童的性格发展存在着性格上的发展不健全方面。
  2.3.2父亲外出打工三年以上的留守儿童总比例为68.4%,72.3%父亲(父母)每周只和家里联系一次,联系方式都为电话,并且半年以上回来一次的占95.2%,这充分说明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缺乏亲情的沟通与交流,一方面父亲常年在外对于男孩子来说,家庭缺少了坚强的榜样和严格约束其行为的人,容易形成懦弱、任性、没有安全感的一系列不健全的人格;
  第一位异性,对于其角色的社会化具有深远的影响。
  2.3.3最希望和父母住一块的比例为
  数反映出了孩子们对亲情的渴望,
  方面的缺失。
  2.4留守儿童学习与交流状况
  2.4.1学习成绩一般
  58.5%,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存在的学习困难主要有课外无人辅导(33.6%
  识薄弱(25.7%
  (12.9%)。
  2.4.2行为习惯的培养不容乐观,
  守儿童占有比例为
  31.5%,监护人不清楚其是否有不良行为的仅占
  习惯与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很大相关。
  3讨论
  对于女孩子来说,留守儿童学习一般和较差的占总比例的53.5%,无不良行为习惯的留守儿童占有比例为父亲是其家庭中的 90.1%,这样高的一个比例同时也反映出了孩子们长期在亲情 27.8%),小学基础知统计发现,不良行为习惯的留5%,从而得出行为 4 ),缺乏课外辅导资料与图书(),其它的如:没有学习方法的指导、上学路途遥远
  3.1建议
  3.1.1对家庭教育的建议 第一,父亲和子女可以尽可能的通过书信的方式或面对面的方式进行交通和交流,培养孩子的信任感、社交能力等;第二,父母要树立良好的教育观,要在给孩子满足物质方面的同时也要注重精神的引导,多和学校联系交流,以培养其健全的人格,使其身心都能健康的发展,并能主动学习。
  3.1.2对学校教育的建议
  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和素质,使其认真履行教务教学的职责并充分运用现有设备,实施远程教育加强孩子们与外界的沟通;第二,在学校配备专业心理辅导老师,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
  童心理的目的;第三,学校要加强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对其经常进行法制道德观念教育的意识,减少儿童违法犯罪。
  3.1.3 对社会及相关部门的建议
  书室,供孩子们课余借读,以提高其学习兴趣,
  府对于农民工子女要给予关注,并着力解决他们的教育和学习问题。本次调研的局限性
  第一,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当地农民居住分散,离我们驻地太远,并且现在又是农忙时节,
  到,因而统计的人口资料也不全面。
  第二,调查方式也具有一定局限性:
  但在调查过程中,因为当地居民普遍文化程度不高,
  试提问,被试回答,主试执笔的方式来完成,主试对题目的不同理解已达到减少留守儿第一,居委会应投资建立一个图开阔视野;第二, 政 所以有相当一部分农家没有调查 我们的调查采用的是封闭式问卷,我们的问卷以主5第一,学校要加强教育管理的同时加
  和提问方式会给不同被试一些不同暗示,从而使某些题目的精准度有所下降。
  6第五篇: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外出打工成了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近20多年来,流动人口不断增加,流动人口主要是从农村流动到城市的青壮年劳动力,青壮年劳动力占全部流动人口的70%左右。由此,在很多流动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普遍出现了“留守家庭”问题。目前,在与留守家庭有关的诸多问题中,“留守老人”、“留守妻子”,特别是“留守儿童”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这些留守儿童的父母一旦外出以后,他们整日忙于打工,大多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内心的困惑、需求、兴趣更无法关注。有的即使想关心,限于经济等条件,他们也无法更多地给孩子打电话或者经常返家看孩子。此外,由于夫妻一方长期外出打工,也造成了不少农村家庭的破裂,影响了孩子的健康发展。留守孩子由于家庭生活和父母教育的缺失,势必会形成下面一些问题:
  1.学习上缺人辅导。留守学生多发生不完成家庭作业、逃学、辍学等现象。成绩中等偏下和较差的占大多数。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一些留守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形成恶性循环。
  2.生活上缺人照应。留守儿童的生活主要靠在外务工的父母寄钱回家或者在家的临时监护人提供。大多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比较贫困,有的甚至失去依靠,生活极其艰辛。更有部分留守儿童的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的损害。
  3.亲情上缺少温暖。留守儿童父母(或一方)不在孩子身边,缺少应有的关爱。父母在外务工,大部分身心疲惫,与家人联系较少,骨肉分离,与子女缺乏交流和沟通,亲情失落。在调查中,90%以上的留守学生普遍感到父母不在身边的亲情失落和孤独感。有的父母外出时间长达多年,从未回家,也无电无信,无从谈上亲情的存在。
  4.心理上缺少帮助。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的缺陷,与外界不愿接触或接触太少,大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对集体漠不关心。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存在或轻或重的心理障碍,生活、卫生习惯差,自卑感重,自理能力差。
  5.道德上缺少教育。留守儿童多生长在放任自流、情感缺失的环境中,道德和品格教育得不到正确调教。调查显示,许多孩子沾染上不良习惯,缺乏道德约束,经不起外界不良事物的引诱,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小事升级,打架斗殴。
  6.行为上缺少自控。未成年人正处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父母外出,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上的正确引导和帮助。一些不良的文化、越轨的行为很容易被缺乏正确判断的他们接受。他们逐渐养成许多不良行为,有的沉迷上网无法自拔;有的好吃懒做、小偷小摸;有的时常不回家,打架斗殴。
  7.安全上缺少保障。留守儿童面临玩耍、劳动、生活中的安全问题,因其监护人不力或无临时监护人常发生安全事故。
  所以,我认为,为构建和谐社会,缓解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成长问题并为解决问题奠定基础,应该采取如下一些措施:
  (一)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特点,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在家长的教育素养普遍较低的情况下,学校要主动负起指导亲职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任,正如马卡连柯所说的:“学校应当领导家庭。”农村学校必须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特点,低起点,高效率,灵活机动地开展家校合作。一是利用家长爱子心切的心理提高他们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更新教育观念;二是帮助家长正确理解家庭教育的本质属性,弄清家庭教育不等同于文化辅导;三是帮助家长全面了解孩子的身心特点,理性地去开展家庭教育;四是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指导家长如何与孩子沟通,加强情感交融,扭转留守儿童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劣势。
  (二)遵循孩子身心特点,引导同辈群体的交往和活动
  同辈群体虽是孩子自发的组织,但只要引导得当,它会成为不可忽视的教育力量。班主任首先要以持久而真诚的关心赢得孩子的信赖,掌握同辈群体交往的“小秘密”,尤其要与群体的“小首领”交上朋友。其次通过交谈、游戏、讨论等形式引导孩子们妥善处理群体内的矛盾,正确看待各种社会现象,增强孩子对不良社会诱因的“免疫力”。最后通过开展各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进行闲暇教育,吸引群体成员投身于集体生活,弥补孩子的亲情缺憾,创建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群体文化。
  (三)发挥农村优势,充实孩子的课余生活
  学校的社会职能决定了学校在教育网络中的主渠道作用,除对家庭和同辈群体加强指导外,还应从自身入手,利用本地区的优势,开发活动课程,愉悦留守儿童的身心,填补他们生活中的空白。
  (四)以“手拉手”活动为平台,构建留守儿童“手拉手”体验教育互动模式
  “手拉手”模式是少先队组织的经典项目,已有众多少年儿童从中受惠。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建设同样可以利用这种平台,构建起两种“手拉手”的少年儿童体验教育互动模式。一是在农村学校内部,构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手拉手”活动。利用同辈群体在少年儿童社会化中的重要功能,班主任或少先队辅导员带领和倡导非留守学生与留守学生交朋友,尽量打破原来留守学生一般只和留守学生交朋友的现象,让留守学生积极融入到班级、少先队或校团委这样的大集体中来。二是构建城市少年儿童与农村留守儿童的“手拉手”活动模式。把深刻的教育内容融人到生动有趣的“手拉手”活动之中,用祖国大好风光、民族悠久历史、优良革命传统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就,教育城乡不同生活环境中成长的未成年人,培养他们相互理解、相互认同和共同的情感。
  (五)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优化社区育人环境
  社区环境对儿童少年乃至成人来说,是最直接、最具体可感、生动形象的社会氛围。一般农村人包括一部分农村教育工作者都没有充分认识到社会环境的教育功能,因而优化农村社区育人环境,首要的是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强化大教育观。要提高社区领导(在农村一般是村级领导)对教育的关心程度和参与意识。由学校、村委、家长代表组成联合教育委员会,校长定期或不定期召集开会,关心留守儿童家庭中出现的问题,在教育力量的整合中起协调作用。通过有线广播、文艺宣传等形式,向广大农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育知识。争取人人都成为教育的有生力量。其次是要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抓手,形成科学文明的育人氛围。结合农村税费改革,在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前提下建好村级图书室、文化室,用丰富的书籍和科教影片、娱乐活动吸引农民,为留守儿童开辟活动园地。
  (六)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构建和谐农村生活
  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消化或就近转移。将农村劳动力就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改善小城镇的投资环境,千方百计增加农村就业机会,使部分农民能在本乡或本县打工,缩短务工农民回家周期。加强农村吸引外资力度,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尽量减少留守儿童。 本网小编推荐其他精彩文章:
  关于留守儿童的调研报告
  关于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留守儿童调研报告
  关于留守儿童的调研报告
网站目录投稿: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