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俗信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俗信存在于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世俗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传统文化中最具民间气息、最有生命活力的重要内容之一。研究民俗学,不能不把民间俗信作为一个重要方面。在当前扬弃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建设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热潮中,加强对俗信问题的研究,更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进行俗信研究,有助于我们全面准确地了解社会现实,科学深入地把握民众文化结构。人作为社会的人,都是在特定的民俗文化背景下出生和成长起来的。每个人的生产、生活、工作环境中,都或多或少、或隐或现地渗透着包括俗信在内的民俗的影响。各种俗信,不论其来源、性质、特点、功用如何,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都是民众生产、生活状况的直接或间接的反映,而且往往是未经修饰的原始而客观的反映,我们常说要观民风、察民情。所谓"民情",其中当然也包括像俗信这类精神的、心理的、文化的东西。研究俗信,是全面准确地了解社会现实的一条重要渠道。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小到一个城镇、一个行业、一个社区,我们都可以从那里传播传承的俗信中,窥探民众群体的现实处境和心理情态。从各个社会群体信奉和遵行的众多俗信中,我们可以追溯他们的历史,品味他们的现在,展望他们的未来,了解他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在人生的若干重要环节中真实的思想情感。而这些发自内心的真实、客观的东西,往往是通过其他形式和渠道难以了解到的。
  准确把握民众文化结构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性、紧迫性自不待言。不过,俗信作为全面把握民众文化结构的一个重要角度、重要层面,恐怕还不是社会各有关方面和部门所都能认识到的。民众文化不同于官方文化、上层文化,它更多的是以民间自发的形式来展现、繁衍和传播传承的。俗信就是各种自发形式中最重要的形式之一,并且是群众根基较深、层次较高的一种。
  作为当代社会中依然活着并发挥着特定功能的俗信,它以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主体为底蕴,对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民众心智的塑造、人格的形成和生活方式的选择,发挥着恒久的、无孔不入的重要作用。如果忽视对俗信这种文化现象的研究,那么我们对民众的文化内质乃至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把握,就难免存在不应有的缺憾。
  俗信在民间节日、民间交际、民间工艺、民间娱乐等方面都有充分的体现,并通过其特有的内容和形式,同语言学、心理学、医药学、民间文学、民间科技、民间饮食学、民间养生学等各种民众文化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即使在推进社会教育、传承民间有益知识和智慧、解释人生意义、再兴良好乡土传统、促进地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也可发挥重要作用。所以,对俗信的深入研究,必然促进对民众文化结构的科学认识和理解。不然,就谈不上全面、深入地把握民众文化结构。
  进行俗信研究,应当作为科学地扬弃中国传统文化、移风易俗、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贯彻江泽民同志关于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要求,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努力做好对传统文化的扬弃工作。民间俗信既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现代社会文化的表现手段之一。我们应该既要历史地又要现实地看待俗信。俗信是人们认识自然、认识人类自身的阶段性成果。俗信中包含着许多民主性、科学性和健康向上的精华,同时也存在着不少封建性、愚昧性和消极颓废的糟粕。引导民众认识俗信的本质,认清民间俗信与科学文化的关系,从科学与文化的深层次上对各种俗信进行理性的分析鉴别,剥去某些俗信披着的那层神秘的外衣,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应是民俗学研究在现阶段的一项重要任务。古人云:"为政之道,辨风正俗最其上也。"通过我们的科学研究和分析鉴别,做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工作,保留和发扬那些科学、文明、健康的俗信,抛弃那些愚昧、迷信、颓废的俗信,使民间俗信脱胎换骨,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融入到社会主义的新文化之中去,无论对社会,对民众,都将是莫大之功。
  搞好俗信研究,能够提高民众对形形色色社会文化现象的科学分辨能力,自觉抵制文化误导。中国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科学与迷信、民主与专制成分并存的状况,往往成为某些别有用心的人们拉大旗作虎皮以售其奸的"敲门砖"、"挡箭牌"甚至"杀手锏"。
  近些年来,各种伪气功、伪特异功能,各种迷信活动,各种歪理邪说,尤其是"法轮功"等邪教的大肆泛滥,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追根求源,传统文化中的神秘文化、巫术文化,就是那些形形色色的不良社会现象、歪理邪说的苗圃和温床。传统文化中这些愚昧、落后、颓废甚至反动的东西,是别有用心者对民众进行文化误导的重要工具。尽管现在我们有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找到了一条从必然王国通向自由王国的光明大道,但由于目前的社会还充满了矛盾,人类的认识能力还受到一定限制,要想在短期内彻底破除愚昧、迷信,彻底清除愚昧、迷信赖以孳生的土壤,还是十分困难的,还需要一个缓慢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向民众灌输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民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才能提高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增长民众的智慧,取得民众的共识,增强对那些形形色色不良文化的分辨抵制能力。通过对民间俗信的研究剖析,不仅可使民众在俗信问题上科学地分辨是非曲直,而且必然会启发人们举一反三,增强对其他文化现象的辨析能力。
  加强俗信研究,对于拓展和深化民俗学科建设,进一步繁荣民俗学研究事业必不可少。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几年来,学术理论界和社会各界,对民俗学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民俗学界从事田野作业、学术研讨和写作著述的热情也越来越高,高质量、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这是令人欣喜的。但这其中也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在所有的调查、研讨、论著中,以及在大学的教学中,最大量涉及的是"行为的民俗",是主要以物质形式为载体的生产贸易习俗、岁时节日习俗、衣食住行习俗、人生仪礼习俗、交际往来习俗、游艺活动习俗等,而对主要以心理信仰为特征的民间俗信,关注较少,研究不够。这几年民俗学界不少专家学者呼吁要拓宽民俗学研究的领域,而俗信研究毫无疑问是一个有待于大力拓展的领域。
  俗信研究对弄清许多民俗事象的起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远古民俗产生于人类的幼稚时期,发生于人类的蒙昧意识","原始意识和心理""作用到人们的头脑中","原始宗教与原始民俗便由此而来"。各种民俗的产生,"有客观的条件,也有主观的条件。
  客观条件中,自然环境、生产力状况十分重要,主观条件中,意识与信仰始终处在主要地位"。①可以说,许多民俗事象的产生,同以心理信仰为主要特征的俗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甚至可以说,大多数民俗事象正是因为民众之信仰、信奉才形成的。但是,过去对这方面的研究是比较薄弱的。
  俗信涉及民俗的各个方面。从物质生产民俗、家族社区民俗、衣食住行民俗,到人生仪礼民俗、民间游艺民俗,无不穿插着、渗透着俗信的影子。但在以往的研究中,却缺乏专门从俗信的角度来提出问题、展开调查、进行研究探讨的做法。
  从行为民俗、心理民俗、语言民俗这个角度来划分民俗的类型,俗信属于心理民俗的一部分。那么,包括俗信在内的心理民俗,在这三个组成部分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与其他两个部分是一种什么关系?对此,也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探索。
  总之,在今后民俗学学科建设中,应当给俗信问题以更多的关注。像过去那样,只是顺便捎带、蜻蜓点水式地涉及和只是进行一点零星散乱的研究的状况,无论如何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网站目录投稿:访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