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部2月15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教师司司长任友群透露,2019年,将清理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无关活动,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要推进教师权益保障,出台制度性文件,明确地方职责,实行目录清单,规范检查考核评比填表及各类社会性事务,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创设清静的教书育人环境。 检查多、考核多、会议多、文件多,是压在基层学校身上的"四座大山"。层层累压,最终会将责任分解到教师身上,准备档案材料,填写各类表格,应付重复检查,这些与教育教学无关的活动将学校教育搞得乌烟瘴气,教师也因此怨声载道。 教师负担过重,是基层工作人员工作状态的缩影。中央已经意识到基层工作负担过重的现实问题。2018年,中央下发了通知规范检查监督泛滥问题,要求从中央和国家机关做起,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决撤销形式主义、劳民伤财、虚头巴脑的督查检查考核事项,大幅度压缩数量,对县乡村和厂矿企业学校的督查检查考核事项要减少50%以上。陈宝生部长也多次提到教师减负的问题,基层教师闻言,人心振奋,拍手称道。 教师负担过重问题由来已久。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作为教师的"娘家",应当担负起坚实的责任,以过硬的态度与扎实的工作落实中央以及教育部的决定,还基层学校一个清静的育人环境,给教师一个宽松的发展空间。 切实为教师减负,教育主管部门首先要把好教育职责的"关口"。教师负担过重,很大程度上在于非教学性事务过多,很多考核、检查、评比、任务来自于教育部门之外,属于非教育类工作,诸如文明创建、扶贫帮扶等。地方党委政府部门常常将部门任务分解到学校,由学校来承担,并且将行政之手直插校园,对学校以及教师指手划脚,下达指令。对此,一些教育主管部门为了迎合领导,常常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或是不加选择地无条件执行,甚至层层加码。因而,教育主管部门要练就一双慧眼,不惧权威,敢于直言,坚守教育的阵地,对教育负责,为教师说话,在教育主管层面将一些非教育性事务阻挡在教育系统之外 。当然,这不仅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的严格把关,更需要党委政府部门严格自律,尊重教育规律,共同维护教育的清净。 为教师减负,教育主管部门还要把好"自身关"。随着管理的精细化,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职责越来越明晰,分工越来越细致,各科室各把一块,自成体系,对基层学校下达指令、组织检查、实施考核。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也是学校以及教师负担过重的重要原因。因而,教育主管部门要有宏观管理的思维以及统筹协调的意识,要全面建立责任清单与权利清单,抓大放小,回归本位,将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交给学校,不对学校指手划脚、过多干涉,将重心定位在指导与服务上。同时,教育主管部门也应当建立完善"全领域、全口径、全支撑、全保障"的教育督导新机制,将各类督导检查归口管理,全面减轻督导检查的次数,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与负担。 为教师减负,教育主管部门还要优化教师考核评价机制。指导学校对教师实施科学高效的考核与评价,改变以分数评价教师的单一做法,将评价的关注点放在平时,建立完善过程性业绩评价,而非到学期结束、职评定时要求一系列的材料。只有关注过程、关注平时、关注业绩,教师才能安心教学、专心工作,而非将精力放在准备档案材料,填写表格上。这样的教师评价虽然过于繁琐,但是却可以大幅度减轻教师的负担。 为教师减负是项惠民工程,也是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教育主管部门更应当首当其冲,履行教师"娘家"的职责,维护好教师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