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不少老师在追求课堂"好玩"时,似乎走进了一个"误区"。 "公开课""示范课",为了好玩"无花样"不上课,在平时,甚至以讲笑话、扯闲篇,谋求那种所谓的"好玩"效果。 本来让课堂"好玩"并不是坏事,一些教育专家大力倡导的"好玩的语文""好玩的数学"……也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好玩"有利于发挥"无意注意"的心理效应,吸引学生集中注意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学习更加主动更为积极,提高学习的效率;有利于融洽师生关系,实现师生间的无障碍互动。 但是,"好玩"并非只是追求表面的热闹,这些"好玩"方式的应用应建立在"思虑久后,睿自然生"的基础上,是要融汇教育心理学的各种原理,把生涩的课堂变得生动。其精妙之处是巧妙地突破过去课堂教学中的那些机械、枯燥,让学生的参与不再是被动的,或者是装给人看的形式主义,而是行由心生的、主动的、全身心的投入。让学生从"好玩"中真正领悟出"方法论",学会提问,学会思考。 所以,追求课堂"好玩",不能偏颇,不能为了"好玩"而好玩,借鉴移植别人的课堂模式,抑或是自己的创新创造,始终必须不能忘"本"——课堂教学的中心,是达成知识的高效传授。要始终保持有对"本"的把控,不能为了形而忘记髓。 当前,各种教学模式即教学之"术"可谓是日新月异,"互联网+"理念下的各种时髦的信息技术及设备之"器"也是层出不穷。但我们在学习使用的时候,应如南京时代教育传媒研究所丁昌桂教授所说,"绝不能浮在那些‘器’与‘术’的表面,要深入研究‘器’与‘术’背后关涉教,更关涉学生学的‘法’与‘道’,让最新的‘器’与‘术’成为我们教学效果的‘放大器’"。即不能只看到那些显性的教学工具和教学技巧,看不到这些工具和技巧背后的设计理念与价值追求。如果只是使用了各种"器"和"术"的形,换来的只能是表面的热闹,制造的也仅是虚假的繁荣,这样的"好玩"课堂不要也罢。 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中提出了"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观点,花草树木各尽其天性,发展其长处,才会有这万紫千红、百花争妍、美景纷呈的世界。对于孩子的教育,必须遵循规律,因时应势、因人施教。"好玩"的课堂一定要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无论是技巧的运用还是流程的展开,都必须顺势而为,适应学生的心理轨迹与发展态势,达成艺术性与规律性的和谐统一。譬如曾获得普遍点赞的浙大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蒋文华的微信红包课堂,对于大学生可行,但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显然就不太适用。如果课堂只顾"好玩"而翻花样,最终只可能助长无用枝叶的旁逸斜出,喧宾夺主,抢夺"本"的养分。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最强音。"好玩"课堂创新,要学习借鉴已有的经验和技术,但一定不能没有自己的思想,只是邯郸学步。只有充分领悟学科理论,聚合、凝练成个人的特色,才能实现教学之"本",才能以有效的操作实践支撑理念的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