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


  站在历史的长河中回溯制造史上的3大节点:蒸汽机的发明。将手工业带入动力机械时代;电和磁的发现,加速了工业生产的效率;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将全球连接为一个整体,人类生活及生产方式产生质的飞越。
  每一次底层技术的革新,都将为生活及商业带来一次新生。而AI、5G、物联网等技术,将会为我们带来怎样的新世界?
  在关于未来的畅想中。万物智能是核心之一。现有的传统产业都将迎来颠覆,医疗、银行、教育、物流、零售等行业的无人化将成为常态;智慧城市、自动驾驶、智能家居都将成为日常触手可及的事物……
  从"制造"到"智造",人类通往智能生活的未来,不仅需要制造业的升级迭代,还需要外部力量的技术推动。智能制造的红海之战已然打响。
  作为实体经济的主体、技术创新的主战场,制造业的实力和制造技术水平,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抓实体经济一定要抓好制造业。"曾几何时,中国人都在追捧进口产品,国产家用电器的售价比外国品牌低上一截;如今,"复兴号"高铁运营、国产大飞机C919试飞、国产航空母舰下水……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令世人真切感受到中国制造业的飞速发展。
  深化改革,为中国制造持续创造新的动能;扩大开放,为中国制造不断开辟新的空间。40多年来,"Made in China"的标识随着商品流、信息流激荡全球,成为广为人知的中国符号。220多种工业制成品产量居全球首位,中国稳居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正加速向制造强国迈进。
  时间回到1978年10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赴日本进行首次正式访问,参观了日产汽车、松下电器等公司的工厂。"来到这里。我明白了什么是现代化、近代化。"邓小平说。
  认识到差距后,中国制造业开始赶路,学习发达国家经验并走向开放。中国智造的决心和征程正式开启。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温州模式"为代表的民营企业轻工产品异军突起。东莞的电子、晋江的体育用品、绍兴的纺织、义乌的小商品成为明星……中国制造逐渐在服装、电子、家电等领域形成了全球最大的生产规模。
  如今,从总量规模看,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据世界银行统计,去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比重超过四分之一,相当于美国、德国、日本的总和。从产业体系看,我国制造业已经覆盖了国际标准行业中制造业大类所涉及的24个行业组、71个行业和137个子行业,成为全球制造业体系最为完整的国家。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大批国产品牌在全球市场竞争中锻炼成长。海尔家电、联想电脑、华为通信设备、小米手机、大疆无人机百尺竿头……近年来,中国品牌的竞争力、美誉度与日俱增。
  2000年起长达7年的DVD专利费之争,是我国制造业发展历程中一道难以抹掉的伤痕。在经历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洗礼,从制造业到智造业,我国再一次进入腾飞期。去年8月,2018世界机器人大会的展区内,16只形态各异的机械臂在架子鼓、电子琴、中国鼓等6种乐器面前,现场演奏《歌唱祖国》,吸引观众驻足欣赏。
  这支"乐队"来自格力,"成员"均为格力研发的多用途工业机器人。其定位精度高达0.05mm,可广泛用于装配、焊接、搬运、上下料等领域,"秀"出了格力在智能制造领域的优势。
  而在上世纪90年代初,格力的前身珠海海利空调器厂的经营效益一度堪优。"电机要买、压缩机要买,没有几样不是买的。最后把部件组装成一个机器,打上牌子销售出去。"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回首往事,感慨不已。
  2001年,格力向日本企业购买技术,经多番努力仍遭拒绝,这让董明珠下决心自主研发出包括电机和压缩机在内的多项核心技术。2010年,格力喊出了"掌握核心科技"的宣传语,并持续加大研发投入至今。"让世界爱上中国造",格力的努力是中国制造业转向制造业的技术创新的缩影。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在智能制造产业方面的创新投入不断增加。1978年,我国研发经费支出为52.89亿元;2018年上升为1.75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位,占GDP比重达2.12%,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现在,创新为制造业发展提供了"源头活水",从船舶、机床、汽车、飞机等重型机械,到人工智能AI等高端产品逐渐打开世界的大门。
  从改革开放初期发挥劳动力、土地等成本优势承接全球制造业转移,到提升产品品质、优化产业结构,再到自主研发创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制造正逐步摆脱"世界工厂"低附加值的符号,转型为"中国智造",加速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网站目录投稿:迎天